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农田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黑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1989—200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黑土pH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作促进土壤酸化,不同作物对土壤酸化的能力不同,玉米〉大豆〉小麦;降雨量影响土壤pH值,降雨促进土壤pH值升高,干旱降低pH值,wj〉w3〉w2〉W1;施肥种类同样也影响土壤pH值,长期不施肥料(CK),土壤pH值基本保持稳定,而施用大量化肥(NPK)土壤酸化强度很大,而配施有机肥(NPK+OM)或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R),可以缓解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因此,通过调控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稳定土壤pH值,保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图2,表2,参12。  相似文献   

2.
连作花生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与减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土壤稀释法,对不同连作年限的花生田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生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及花生根际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显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R/S值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水稻对土壤硫吸收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3种不同土壤上连续种植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水稻植株吸硫量与土壤无机硫含量的关系,以及土壤无机硫下降量的变化规律,探讨水稻对土壤硫的吸收规律。研究初步得出:水稻吸硫量与土壤初始无机硫含量呈正相关;土壤中无机硫下降量与土壤初始无机硫含量呈正相关。图2,表4,参4。  相似文献   

4.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硒的循环和调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硒的循环途径和影响土壤全硒含量的因素,对土壤硒的形态和转化以及影响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调节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硒平衡的措施。图2,参24。  相似文献   

5.
红松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林几种土壤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红松天然林、人工混交林和人工纯林土壤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红松天然林、人工混交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红松人工纯林土壤;红松人工纯林过氧化物酶活性为最高;3种土壤转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转化酶活性表现出人工混交林高、天然林居中、人工纯林较低的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红松天然林较强、人工林土壤较弱。图4,表1,参11。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年四点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麦/玉米-稻两旱-水比麦-稻-稻两水-旱的种植制度,明显影响土壤非毛管孔隙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土壤通透性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玉米茬晚稻起发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增加,表现穗数足、穗型大,两年平均较早稻亩增产14.9%,采用麦/玉米-稻种植制度的全年亩年产量可达到或超过麦-稻-稻。  相似文献   

7.
影响聚丙烯酰胺在土壤和水分管理应用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溶性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s)。因其影响土壤的分散、结絮和团聚作用,稳定土壤的结构争提高土壤的渗流,使得土壤地表水的径流、土壤侵蚀和板结程度降低到最小。已被应用于不同的农业目标来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保护地下水水质和显著地降低动物废弃水中的细菌和养分含量。对影响PAM在土壤和水分管理应用的因素,从土壤和水特性包括土壤质地、溶解盐的浓度、有机质含量对PAM吸附的影响,PAM分子量及其电荷在土壤渗透作用中的作用等两方面进行了评述,介绍了PAM在土壤和水中降解与环境安全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某些方向。参36。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并对土壤质量在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生态农业与提高土壤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短轮伐林地土壤肥力的数值化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雷州半岛短轮伐桉树林地砖红壤的各肥力因子进行系统的数值化处理,通过隶属度函数模型和偏相关分析,确定了林地土壤各肥力因子的隶属度值及其权重,根据加乘法则,对雷州半岛短轮伐期桉树砖红壤的综合肥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林地砖红壤其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并不高,绝大部分土壤属于较低或极低水平,与实际土壤生产水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0.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提出土壤质量概念的共性中,重要的是土壤在现今和将来均能有效地挥功能,在这种能力的基础上,认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不要简化,要多层次,应满足5个标准,并对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评价指标的实用性有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参24。  相似文献   

1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山西临汾开展研究已经有多年了。在试验区,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同时改善了区域环境。通过对13年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与传统土壤耕作技术试验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蓄水量,每年蓄水量平均增加率为17%、每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065%,耕作层土壤的密度减小了10.07%,耕层内SO4^2-含量、Cl^-含量分别减少了11.045%和21.839%。图1,表4,参5。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草甸土玉米配合施用磷锌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两年试验研究,揭示了东北北部碳酸盐草甸土磷、锌化学特征与玉米生长发育关系及磷、锌肥施用技术。在碳酸盐草甸土上,施磷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土壤锌的有效性,使有效锌减少了22.7%—45.5%;施锌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锌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土壤磷的有效性,使有效磷减少了11.3%—17.9%。施磷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植株磷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玉米植株对土壤锌的吸收,植株锌含量减少了74.1%—92.4%;施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植株锌的含量和产量,产量可以提高19.68%,但同时抑制了玉米植株对土壤磷的吸收,使植株磷含量减少了26.0%—33.1%。适宜的磷、锌配施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的幅度为9.32%—31.53%,磷、锌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体内都有拮抗作用。表9,参7。  相似文献   

13.
应用盆栽试验以及张守敬和S.C.Jackson无机磷分极体系和olsen法研究了在不同施磷水平下土壤磷素活化剂对黑土中Fe-P、Al-P、Ca-P、O-P及土壤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磷素活化剂可提高Fe-P、Al-P、Ca-P和无机磷总量,增强转化土壤有效磷能力。表5,参8。  相似文献   

14.
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水分蒸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在田间及实验室条件下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水分蒸发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在饱和含水量下,有机质含量与水分蒸发量成正相关;(2)在非饱和含水量下,土壤水分蒸发强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容量呈抛物线状;(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 ̄5%,容量接近1.18g/cm^3时,土壤水分蒸发细度最小;(4)培肥土壤可质量春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王志敏  唐天元 《系统工程》1994,12(5):63-67,52
试验表明,土壤湿涝条件下,玉米生长前期地下部分的根毛大量减少。土壤湿处理后,玉米植株内部全糖含量降低,糖氮比下降,外部形态上表现为植株的地上部生长量增大,而地下部生长量减少,根冠比下降,土壤涝处理后,植株内部的全氮含量降低,糖分含量提高,植株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减弱。  相似文献   

16.
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介绍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结构特点,对全方位深松部件的松土原理以及深松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全方位深松部件深松土壤的同时在耕层底部形成鼠道的作用。提出了全方位深松机与其它土壤耕作机具配合使用新的土壤耕作技术措施。图1,参3。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10月对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的土壤脲酶活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上,土壤脲酶活性随月份变化和土壤的垂直深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月份变化规律上反映出上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达到64.05 NH3-Nmg/100g±·24h;最低值出现在9月.达到28.89 NH3-Nmg/100g±·24h;中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达到18.89 NH3-Nmg/100g±·24h;最低值出现在9月达到6.55 NH3-Nmg/100g±·24h;底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达到8.11 NH3-Nmg/100g±·24h;最低值出现在8月,为0 NH3-Nmg/100g±·24h.在土壤垂直深度的变化规律上反映出上层土壤脲酶活性至下层土壤脲酶活性逐渐下降.图4,参15.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中文期刊《土壤与作物》将于2012年创刊,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一作物互作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  相似文献   

19.
海伦地区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综合观测场的大气降水量、土壤水的蒸散量和1.5m土体含水量连续观测结果,分析了黑土地区降水规律与分布状态、土壤对大气降水的接纳能力、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和土壤蒸散量,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黑土区唯一水分来源,统计观测场50年降水量平均为550.7mm;土壤水年平均蒸散量为477.8mm,与蒸散对应年份的平均降水量为491.8mm,97%的降水参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内水分循环,其循环方式为土壤-作物-大气。1.5m土体内水分变化为4llmm-647mm,土壤含水量处于458mm-505mm时间为90%以上,土壤水通过气象上的旱、涝、常规水分年达到平衡,年内是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达到土壤水分平衡。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20.
黑土区大豆高效组合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试验研究了有机肥、生物肥、化学肥料组合施肥技术对大豆产量、经济效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施肥各处理较单施化肥,产量提高1.70%~18.41%,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6~0.2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处理A:有机肥 土壤磷素活化剂 化肥(磷1/2)比对照增加18.8%,处理C:有机肥 酵素菌肥 化肥(全量的2/3)增加2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