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本文基于1999-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公司股息率水平、股息率不稳定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股息率会影响股价崩盘风险:进行分红的公司、股息率较高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较低.我们还发现,股息率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的偏好,进而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机构投资者在公司股息率和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关系中同时具有正向中介效应和负向调节效应.另外,股息率不稳定会加剧股价的崩盘风险,机构持股是其影响渠道之一.本文的实证发现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股息政策,同时也为监管层制定上市公司分红引导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重要的治理机制,高管和员工构成股权激励的两大激励对象.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高管股权激励的治理作用,却普遍忽略了非高管层员工.利用2007-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考察了员工股权激励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员工股权激励能够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员工股权激励可通过改善公司信息环境、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两种途径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产权性质并不影响员工股权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文章发现的员工股权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治理作用,能够为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维护股票市场稳定等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的兴起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对监管层和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借助于监管部门对深市上市公司网络舆情应对状况的调查,实证检验了网络舆情及其应对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会造成当年度股价崩盘,且来自自媒体的转载会增大股价崩盘的幅度,网络舆情重视和应对程度良好的公司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股价崩盘幅度更低.上市公司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及投入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特质信息,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进而降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和股价同步性.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并非是满足监管要求和投资者诉求的面子工程,而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求是工作,结论对完善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管理制度,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6年以来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随机抽查工作为契机,构建多期DID模型,研究行政审计监管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随机抽查制度能够降低审计客户的股价崩盘风险.机制检验表明,行政审计监管通过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和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作用在非"国际四大"所和分所执业的项目中更显著,而分析师关注和机构持股比例会削弱两者关系.本文从行政审计监管视角拓展了股价崩盘风险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监管机构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政治关联是提高还是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为此,本文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企业政治关联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政治关联能显著降低股价未来崩盘风险,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政治关联通过政府偏袒机制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本文拓展了股价崩盘风险因素的研究,为如何防范股价崩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社会信任氛围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氛围减少了管理层隐藏坏消息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在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方面,内部控制与社会信任氛围起相互替代作用,社会信任氛围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在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相对较弱。本文丰富与拓展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抑制机制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社会信任氛围与内部控制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协调推进内、外部治理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GARCH-S模型以及时变溢出指数模型,研究了中国碳市场和股票市场行业间的崩盘风险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我们的实证结果发现:1)碳市场和行业股票的崩盘风险之间存在双向溢出效应,且行业股票对碳市场的溢出效应更大; 2)崩盘风险溢出和波动风险溢出的程度是大体相当的; 3)新冠疫情的发生显著提高了上述风险溢出效应的程度;4)崩盘风险溢出受到投资者情绪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显著影响:投资者情绪越低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总的溢出风险也越大; 5)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处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借贷发展迅速,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网络借贷自身所蕴含的独特风险方式,使得其局部风险更容易蔓延至整个网贷市场,有可能会迅速波及,传染到其他类型的金融市场.本文将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和vine copula相结合,用来研究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动态风险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和相应的传统金融机构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杠杆效应";我国网络借贷平台以及相关的传统金融机构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制转换特征;比较三个阶段的情况,网络借贷平台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要大于其他的传统金融机构,其次是网络借贷平台对信托业的风险传染效应;在各阶段,网络借贷平台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效应不对称,下尾相关系数基本大于上尾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9.
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是银行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基于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总体借贷数据,首次综合运用最大熵法和最小密度法间接推断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对比分析两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差异,以及两种网络下银行随机倒闭风险的网络间传染路径和程度。综合两种网络下的风险传染结果,分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抗风险能力,并挖掘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小密度法下的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具有实际网络的连接稀疏性、异向连接匹配和无标度度分布等特征;与最大熵法所推断的网络相比,基于最小密度法网络的银行倒闭风险传染范围更广及传染强度更强;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坏账准备占不良贷款比例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弱;银行同业拆借率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也越强。研究结果有利于对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或抑制金融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股价崩盘风险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充分探讨,其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为此,本文首先运用数理模型和文献回顾的方法推导出股价崩盘风险对投资者财富差距的影响,据此提出理论假设;随后引入计算实验的方法构造符合中国实际的人工股票市场进行系统模拟仿真,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股价崩盘风险与投资者财富差距(2)显著相关;即股价崩盘风险会让信息匮乏投资者的财富受损,而对信息富裕投资者则会带来收益,且股价崩盘风险对信息富裕者财富变化的正向冲击要大于对信息匮乏者财富变化的负向冲击。本文揭示了股价崩盘风险对投资者财富的非对称影响,这种不对称既体现为方向上的不对称又体现为大小上的不对称,这是对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同时为监管机构规避股价崩盘风险和投资者保护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银行间拆借市场网络是银行间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银行主体不同的借贷行为会导致不同的风险传染效果。本文分别针对银行主体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下的借贷行为构建风险传染模型,对比分析网络结构,仿真模拟传染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有限理性下银行间拆借市场网络密度更大,节点间距离更紧密,发生银行间风险传染概率更高;相比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下的拆借交易显著提升了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系统重要性银行因其资产规模大、同业资产占比低、资本充足率高等特点而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传染能力。在传染的动态比较方面,近几年银行间拆借市场风险传染呈现“U型”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推出为背景,研究杠杆融资交易及其波动对标的股价崩盘的影响。研究表明,杠杆融资交易显著加剧了标的股价的崩盘风险,更重要的是,杠杆融资交易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标的股价的崩盘风险。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针对融资交易的监管政策不仅要考虑融资交易额的变化,还应该关注融资交易波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最近的金融危机显示金融风险传染已经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特征.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传染规律和特征.首先,采用中国银行业数据,对银行间债务网络进行建模,并在模拟实验中采用了修正的偿还算法.其次,构造了三种网络、设计了四种情景,对银行间债务网络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了银行间借贷比例、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变化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单独影响和混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银行借贷比例超过5%就会引发风险传染.降低银行间借贷比例能够减少银行间的风险传染.2)资本比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够有效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资本比例在6%~8%之间防范风险传染的效果比较明显.3)从网络结构来看,平均度对风险传染有明显影响,影响的规律由初始破产银行数量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银行间债务与外部资产关联两种传染渠道,研究了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首先,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种传染机制的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的优势在于,允许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为多种传染机制风险叠加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类研究方法.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在相同的基础设置上,独立进行银行间债务违约,减价出售以及同时存在这两种传染机制的三种模拟.这种实验设计完全剔除了两种传染机制的交叉影响,因此可以准确研究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最后,本文进行了三组实验,分析了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研究了资产价格敏感系数,银行间贷款比例对叠加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产生的叠加效应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两种传染机制的独立传染破坏力.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是形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推手.2)资产价格敏感系数对减价出售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具有突变性.在减价出售过程中,随着抛售资产数量增加,价格加速下降,减价出售的风险传染力度不断增大,会导致叠加效应加速放大.在风险传染初期,若能保证充足的流动性,避免减价出售,则能够大大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3)银行间贷款比例变动对债务违约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力有限.与减价出售传染不同,银行间债务违约传染随着传染轮次的增加,初始冲击的损失会不断被违约银行的权益所吸收,传染损失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5.
股权质押风险一旦爆发呈联动效应,影响范围将迅速波及多个市场,极有可能衍生出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围绕股权质押违约风险在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传染的核心问题,借鉴网络科学研究工具,从关联市场视角下探索股权质押风险跨市场传染的路径和规律。首先描述了股权质押二部图网络的构建方法,利用关联网络的阈值传染模型描述证券市场和基金市场之间股权质押违约风险传染动力学;进一步收集整理2017年底沪深两市A股市场未解压股权质押数据和基金产品持股数据构建了真实的网络;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仿真股权质押风险的传染过程,验证清盘抛售概率、平仓价等参数对风险传染范围的影响,计算每一家股权质押上市公司作为风险传染源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辨识出系统重要性股权质押公司。  相似文献   

16.
从多层网络与媒体情绪的交叉视角构建内生性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进而构建银行间流动性风险传染救助策略模型,并仿真分析媒体情绪与救助策略交互作用下银行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演化特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在考虑媒体情绪的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中,择优关联方式更有利于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发生传染,而随机关联方式则有助于抑制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大规模传染.但是,在单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中与之相反.相对于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单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可能高估实际流动性风险水平而非低估.在多层银行间流动性网络中,不仅能够通过综合调节媒体情绪因素达成大幅降低银行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目的,而且能够通过综合调节媒体情绪与救助策略因素实现快速抑制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大幅传染的效果,同时通过综合调节救助策略因素能够更为有效实现银行间流动性风险快速消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行为月特征进行了分行业的统计分析,检验了业绩、股价收益及风险的行业效应,并对股份收益与公司业绩、风险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公司的业绩具有显著差异,但股份收益和风险均没有显著差异;股份收益与公司业绩基本无关,但与风险显著正相关,约25.3%的股份收益波动可由风险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企业股权关系相比,日益复杂的交叉持股形成的股权网络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信息和资源,从而缓解企业各类风险.但股权网络结构对企业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2007–2021年中国市场数据,考察了上市企业股权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居于股权网络结构的战略位置,能够为企业带来协同治理优势.居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凭借信息与资源优势,以及声誉机制等治理手段,部分消除控股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治理管理者窖藏坏消息行为,从而削弱企业未来股价暴跌风险.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产权制度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不影响股权网络结构对企业股价暴跌风险的抑制作用,但在非国有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该治理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企业股权网络结构形成的社会关系有助于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拓展丰富了企业股价暴跌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防范企业股价暴跌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理性行为假说,以信息透明度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风险承担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噪音驱动较明显的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与股价同步性呈负相关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测试支持了文章基本结论.进一步分析显示,管理层为缓解风险承担带来的财务困境和代理冲突,采取盈余管理等手段隐藏公司信息是这种关系的内在机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加剧风险承担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首次为风险承担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其重要启示是:虽然风险承担降低了股价同步性,但其看似利好的背后并非更多的特质信息披露,也并非更高的市场定价效率,而是更低的公司透明度和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20.
关联信用风险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均场理论和传染病模型,研究了在资产关联情景下关联信用主体之间信用风险的传染延迟效应.通过建立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D-SIS模型,分析网络中关联信用主体之间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均衡状态.研究表明:关联信用主体之间的资产关联有助于风险分担,从而延缓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具有延迟效应,且延迟时间越长,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