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一个存在HOV(high occupancyvehicle)车道的交通系统中,针对两种出行方式:单独驾车出行和合乘出行,给出了可能出现的HOV车道合乘者、普通车道合乘者和单独驾车者三类通勤者的出行费用函数.假设通勤者会经历一段具有离散分布的随机时间,本文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对比分析了通勤者的出行方式和路径选择均衡结果,并对单独驾车者比例参数、参考点等个体偏好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勤者的风险偏好和参考依赖特征确实会影响出行方式和路径选择.当单独驾车者比例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合乘者比单独驾车者具有较高的累积前景值,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期望效用理论则会稍微高估这一临界比例.  相似文献   

2.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多目标多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不确定性条件下,综合多种性能指标,提供多条合理候选路径的路径选择方法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介绍一种利用累积前景理论进行多目标多路径选择的方法.为此,首先分析路段的不确定性属性和出行者的路径选择特性,基于路段广义出行费用定义参考点和值函数,建立多目标路径选择的累积前景理论;然后基于累积前景值定义合理替换路径,建立合理多路径选择模型;将改进的克隆选择算法与节点删除法相结合,设计了多路径选择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将该法和节点删除法、传统k-最短路算法应用于示范网络,比较分析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快捷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考虑路网通行能力退化的用户均衡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考虑出行者有限理性的特点,以累积前景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考虑路段通行能力退化情况下的用户均衡模型, 并说明了解的存在性. 在数值算例中, 分别采用期望效用理论和累积前景理论进行计算, 对比了两者在描述出行 者路径选择行为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 累积前景理论能够克服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 更好地描述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达时间感知价值的静态网络均衡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际到达时间的大小直接影响出行感受,从而影响出行者的路径决策.在一个出行时间不确定的网络中,路径的实际到达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以偏好到达时间为分界点,本文对实际到达时间所处的可能区域进行了划分,在累积前景理论框架下建立了到达时间感知价值函数,在此基础上假设累积感知价值是由出行收益、出行负效用和到达时间感知价值三部分构成,构建了一个基于累积感知价值的静态网络均衡模型,探讨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并设计了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两个数值算例分析了模型参数改变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带有决策者期望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首先考虑了决策者的心理行为因素,以决策者对各属性的期望作为参照点,然后将具有清晰数、区间数和语言短语三种信息形式的决策矩阵转化为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决策矩阵,在此基础上,考虑决策者对待收益和损失的不同风险态度,依据累积前景理论计算每个方案的综合前景值,并依据综合前景值的大小对所有方案进行排序.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完全信息下的突发事件应急风险决策问题,考虑应急决策者有限理性、损失敏感、易受突发事件相关因素影响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区间多属性应急风险诀策模型。在对应急决策方案在不同指标及风险状态下的属性值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正、负理想点作为参考点计算价值函数;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确定风险概率权重;通过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前景价值,对应急方案进行排序择优。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反映物流方案选择过程中决策者期望和行为的特征,提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和混合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物流方案选择方法。该方法首先考虑决策者的心理行为因素,将决策者对物流方案中每一个属性的期望作为相应属性的参照点;其次,根据已设定的参照点,将具有清晰数、区间数和语言短语3种信息形式的决策矩阵转化为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决策矩阵;最后,考虑决策者对待收益和损失的不同风险态度,依据累积前景理论计算各个方案的综合前景值,进而根据各个物流方案的综合前景值确定其优先度。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系统有多种出行模式,可为不同类型的通勤者提供出行服务.本文针对瓶颈道路和地铁线路并行的双模式交通系统,首先建立含两组异质通勤者的驾驶小汽车与乘坐地铁的出行模式选择均衡模型.模型中,地铁出行模式考虑边际成本票价和车厢内体触拥挤的影响,驾驶小汽车出行模式引入基于时间成本的系统最优动态收费和固定收费的组合收费策略.其次构建双模式系统总社会成本最小化模型和总收费收入最大化模型,并推导最优的组合收费策略.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双模式交通系统在基于时间成本的系统最优动态收费的出行方式分担与无收费均衡下的出行方式分担相同.在组合收费下,提高瓶颈道路固定收费会使出行时间价值和车厢内体触拥挤成本高的通勤者更倾向于驾驶小汽车出行,而出行时间价值和车厢内体触拥挤成本低的通勤者倾向于选择地铁出行,并且,当组合收费中,固定收费部分增加时,此类通勤者的组合收费将降低.  相似文献   

9.
考虑早晚高峰出行链的出行方式选择均衡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考虑从生活区与工作区之间的早晚高峰出行链,研究三种出行方式: 地铁直达,停车换乘和全程驾车. 基于瓶颈理论,建立了分层Logit模型刻画出行者的交通方式决策行为,利用弹性需求下的出行方式选择均衡等式, 进一步讨论了四种机制下的地铁票价和停车收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和换乘停车场由政府经营,采用低票价的政策吸引出行者, 而工作区停车场由公司经营,实行高停车费的政策,不仅能有效鼓励停车换乘,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并且能实现系统净收益最大. 算例结果从理论上支持了当前北京施行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相似文献   

10.
考虑客户时间偏好的第四方物流路径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第四方物流系统能够在不确定环境下为客户提供有效的运输方案,在一定费用投入下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研究考虑客户时间偏好的第四方物流路径优化问题.基于累积前景理论,以最大化总运输时间的前景值为目标,建立考虑客户时间偏好的数学模型,并采用蚁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数值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且,将该模型与传统的期望值模型和期望效用模型进行对比,算例分析表明,考虑客户时间偏好模型可以更有效地描述客户心理行为,并适用于具有不同风险态度的客户群体,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铁快速发展,旅客城际铁路出行具有更多类型客运列车可供选择.基于铁路客票数据,以成渝交通廊道为例,应用离散选择模型研究城际铁路出行中以高铁和普速列车作为选择对象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根据客票出行大数据构建人口统计学特征、购票渠道、社会阶层与地位、出发日期与时段、发车频率、距离等特征变量并融合百度指数数据,以一种新视角建立出行方式选择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特征、购票渠道、社会阶层与地位、发车频率、出发日期与时段、出行目的、距离等变量显著影响旅客选择行为,能够对旅客城际铁路出行方式选择进行有效预测.研究设计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分析提供新思路,丰富了数据驱动下的交通出行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地铁公交与道路驾车两种出行方式并存且竞争的交通系统中,出行者按照时间价值、早到与晚到惩罚的差异被分成两组,地铁可以按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确定票价,道路可以不收通行费或者以道路系统最优化原则收费.我们研究不同收费策略组合下的交通方式选择问题,并利用算例分析了出行需求及其构成对交通方式选择和个人出行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协同服务于同一客运走廊的地铁和公交的票价及换乘优惠率统一优化问题,提出在优化过程中引入乘客在一定出行距离上对选择某种交通方式所承担延误风险的主观评判,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出行路径上的客观条件和乘客的心理因素对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一个双层规划优化模型,它的上层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下层为基于弹性需求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这里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下层模型应用相继平均法求解.最后通过一组算例对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应用于分析问题;结果表明:一是乘客延误风险的主观评判对其出行行为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实施换乘优惠可降低乘客的换乘出行成本和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4.
当用户效用存在网络外部性时,对于永久授权和软件即服务两类交易方式,本文分别建立垄断软件供应商在新旧版本软件相互不兼容、向后兼容、向前兼容以及向后和向前兼容并存四种模式下的两阶段定价模型,分析各情景下用户购买决策和供应商定价策略.研究发现,永久授权交易方式下,向后和向前兼容并存模式最大化供应商收益,但是当考虑不同兼容模式的软件开发成本时,相互不兼容、向后兼容与向后和向前兼容并存模式都有可能最大化供应商利润;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下,兼容模式选择不影响供应商收益,相互不兼容模式最大化供应商利润;比较两类交易方式,供应商最大化收益时永久授权交易方式优于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而供应商最大化利润时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一般优于永久授权交易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交通信息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惯性出行者和非惯性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混合用户均衡模型.随后,提出了求解混合用户模型的算法,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探讨当出行者路径选择存在惯性行为时,交通信息是否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研究发现交通信息虽然可以影响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但是可能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总出行时间.而合适的信息渗透率有助于显著地减少整个系统的总出行时间,使得系统趋向于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不同规模的骨干网对转接和直联连接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的连接方式应为直联和转接等方式,而不仅仅是直联的一种方式.根据骨干网的规模大小,对骨干网进行分层,规模差异较小的骨干网网间进行直联的连接方式,规模差异较大的骨干网网间进行转接的连接方式.当前,监管者适当抑制规模差异较大的骨干网网间直联关系的发展,而不是过多地鼓励直联关系的发展.提出用多元线形回归的方法测算骨干网的网络价值,划分骨干网之间的层级关系.根据网络价值,决定骨干网网间是否建立对等直联、非对等直联还是转接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