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2011年5月15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运载着重达7吨的宇宙射线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飞抵国际空间站。这是"奋进"号的"绝唱之旅",也是放在国际空间站上惟一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8月中旬,领导AMS项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特邀请本文作者前往AMS项目的研究基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采访。丁肇中高兴地阅读了刊登介绍AMS文章的《世界科学》杂志,并向作者详细介绍这一科研项目启动17年来的艰难历程和探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科学家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偏侧优势"的现象存在于动物王国的所有动物中,其表现是,在它们的各种活动中更倾向于或者说更喜欢使用某一侧的爪子、眼睛或触须。在危急关头,这种偏侧性倾向甚至会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11,(12):8-16
今天的座谈会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世界阿学》编辑部和《文汇报》科技部联合主办,座谈会约题目是“物理学未来与中国基础研究——从丁肇中正在实施的AMS项目看基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1997年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宣布为类人猿基因项目立项后不久,便成立了国际黑猩猩基因组序列和分析合作组织。该组织从取自一头名叫“克林特”的雄性黑猩猩的活体组织进行了DNA的测序.并在2003年12月完成了其基因组序列草图的测序工作。随后,又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对星猩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进行了比较,于2005年9月初分别在《自然》、《科学》上公布了两者之间的部分比较结果。为此.科学家就人类基因组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对比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  相似文献   

6.
《自然与人》2010,(6):41-41
2010年9月初,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在上海组织召开"气候金融国际青年论坛",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金融解决方案。最后,与会各国青年代表形成了《气候金融国际青年论坛宣言》,并计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前或会议中(COP16,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墨西哥坎昆),将宣言提交给各国谈判代表,以表明他们的立场和态度。现将该宣言的中文版全文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丁肇中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  相似文献   

8.
3月11日,9.0级地震袭击了日本的东北部,摧毁了东北大学田村浩二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将书籍、显微镜和样本震在了地上。虽然像壁虎、爪蛙和斑马鱼这些研究人员经常用来研究器官发育的动物存活了下来,但这些实验动物也将面临死亡的危险,因为蓄水池会中断水的供应,之后就会变干。田村浩二说:"我非常担忧,在没有水的环境中动物能够存活多久。  相似文献   

9.
走近丁肇中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在我采访过的科学大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从2002至2004年间,我多次采访了丁教授,还应邀访问了他所在的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有幸到他家里做客。对丁肇中的科学精神和风格魅力,我有着直接的感受。"我真的不知道"2002年秋,丁肇中教授来沪访问,期间他应邀到《文汇报》做客。在文新大楼46楼会议室,他登高远眺,兴致甚浓,尽管是第一次与丁教授面对面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下图)又一次地登上了“月球”。只不过和1969年的那次登月不同,这一次他在《飞向月球》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中为自己在影片中的卡通形象配音——故事讲的是3只喜欢冒险的苍蝇偷偷搭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船飞向月球的故事。不久前,《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奥尔德林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对话内容从《飞向月球》聊到了NASA50周年的庆典,包括NASA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和2020年重返月球等计划。  相似文献   

11.
印度裔美国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1951—),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博士学位,1983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1988年起任该校心理学教授、脑与认知中心主任。他被同行称为"神经科学界的马可波罗",1997年入选《新闻周刊》"21世纪百位最值得注意的杰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国际科学共同体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纪念“人类抗癌之战40年”,全球最知名的两本科学刊物——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在3月底4月初先后刊登与癌症有关的专题报道,《自然》的专题重在讲癌症的预防,《科学》则比较全面,除了刊发社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04,(5):82-83
《没头脑和不高兴》有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点差错;一个叫“不高兴”,老是别别扭扭,和别人唱反调。人家劝他们改掉坏脾气,两个孩子都听不进去。为了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影片导演让他们变成了大人。《大闹天宫》讲述了《西游记》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将孙悟空这个具有猴的特征、神的威力、人的感情的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动画银幕。这部国产动画片先后荣获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  相似文献   

14.
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说《神经漫游者》同时夺得当年科幻小说界的三大主要奖项:雨果奖、星云奖与菲利普·狄克奖。该小说标志着吉布森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即“赛博朋克”,或称之为数字科幻小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就是吉布森描绘的“赛博朋克”的荧幕呈现。  相似文献   

15.
陈桥驿 《自然杂志》1995,17(4):219-221
自从1994年冬拙著《郦道元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出版以来.由于书内提出的所谓“地理大交流”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和不少传媒的关注.今年元宵佳节,郦道元的家乡河北省涿州市因为郦道元纪念馆在其故居奠基,举行了一次郦道元和《水经注》的学术讨论会,并且有打算在纪念馆落成之日举行一次国际郦学学术讨论会,所以特  相似文献   

16.
吴家睿 《科学》2005,57(1):22-24
揭示人类自身所有遗传信息是1990年代国际科学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根本目标。当2001年初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合体(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IHGSC)和美国的塞莱拉(Celera)公司分别在英国《自然》周刊和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的“草图”时,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项工作取得了生命科学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惊动美国政府的文章。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数十名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花费4000万美元,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之后该成果在《科学》上发表。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度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引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已完成。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2005年度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52种。  相似文献   

19.
谢华 《科学之友》2010,(7):123-124
国会因素对第四点计划的制度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国会第二阶段辩论出台的《国际开发法案》,为第四点计划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国际开发法案》具有的妥协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第四点计划的最终效果与结局。  相似文献   

20.
姚诗煌 《科学》2007,59(5):1-2
创新之风的吹拂,嫣红了中国科学百花园。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科学》周刊、《自然》周刊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不断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物理、生物、信息、数学、考古等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令人瞩目。春风熏人、意气风发,于是媒体上不时有“我们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讨论。然而,许多人对此热闹景象却头脑清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