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91年的一天,一位年近叨高龄的、大名鼎鼎的美国老人,打电话给另一位默默无闻、当时年仅四十的美国人,诚恳地表示要向他学习。这位老人是谁?那位中年美国人又是谁?为什么这位大名鼎鼎的老人要向那位中年人学习?他要学习什么?在这人生的风烛残年之际,是什么竟还能强烈地引起他的兴趣?这位老人就是曾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并被称为当代最杰出的管理科学大师的祆明。而那位默默无闻的中年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博士。戴明所要学的,就是圣吉博士当时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理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2.
成为 《世界科学》1996,(12):31-32
人的行为都注定了吗?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命运都早已被注定了吗?”一般人对此问题会回答:“不是。”这是因为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不是什么“事先注定的”。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英国雷丁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弗卢曾经...  相似文献   

3.
苦山 《世界科学》2023,(1):25-27
<正>会走路、会说话的机器很快就会担任起向导、陪护和快递员的角色。被问到问题时,阿梅卡(Ameca)会用蓝宝石般的双眼注视你。那张脸上是不是隐约露出了一丝微笑?“是的,我是一个机器人。”它如是回答。另一个阿梅卡站在附近的四人组里,好奇地朝这边看,试图加入进来。“目前而言,它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派对客人,”阿梅卡的创造者威尔·杰克逊(Will Jackson)表示,“不管谁和谁对话它都要都插一脚,从不闭上嘴。”  相似文献   

4.
心理咨询工作室: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突然会听到心底冒出一个声音: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我每天往返于学校与住家之间,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一切只能用“一般般”几个字来形容: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一般,与父母沟通一般,对许多事情的兴趣也一般……总之,我就是那种在群体中最不容易被发现、最没个性、最普通的人。或许孩提时代的我也曾有过成为“大人物”的梦想,但现在这一切都已褪色。有时,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我可以改变吗?面对将来的生活,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呢?但我总…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观念是一种幻觉;我们只是基因与“媒密”的产物。那么“媒密”是什么? 双臂前伸,随心所欲地弯曲你的手腕。重复几次!尽可能做到确信是自己有意识地这样做的!你将可能体验到某种从犹豫不决到决心行动的决策过程。现在你问自己,是什么启动了引起动作的过程?是你么? 加州大学神经学家彭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要求志愿者严格地做了这一实验。用仪器准确记录实验对象决心动作的时刻;将电极安装在他们的手腕上,记录开始动作的时刻。安装在头皮上的更多的电极则记录下称作“准备好电位”的特定类型的脑电波;它恰好…  相似文献   

6.
张操 《自然与人》2012,(6):10-13
“上帝粒子”究竟是虚无,还是真实地存在?从48年前它被预言的那日起,这个问题就成为粒子物理学界争议的焦点。这个逗弄得物理学界都为之“疯狂”的小东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何寻找它的旅程如此艰难?  相似文献   

7.
叶继涛 《世界科学》2005,(11):11-12
时下,“科教兴市”在上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解读“科教兴市”战略,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让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增强城市的可持续竞争能力。那么,企业的核心技术从哪咀来,天上掉下来的?显然不是;用金钱买得来的?不是;是用市场换来的?实践请明也不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只能依靠企业利用自己资金、人才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以我为主”,“巧借东风”,并在产品生产、市场考验两项实践中得来。  相似文献   

8.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12,(2):80-80
问: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 答:不少人知道打哈欠会传染。研究发现.这种传染要看相互间的关系亲疏,关系越近,“传染性”越强。直系亲属间打哈欠最容易传染,随后是朋友间.相识但不熟的人和陌生人间打哈欠最不易传染。哈欠可能暗示着疲乏、压力或厌烦。看见他人打哈欠会激活自己大脑中与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央视大腕崔永元、白岩松相继自曝罹患心理疾病后,日前,影视大牌葛优也在做客《超级访问》节目,神侃新片“气喘吁吁”时披露,自己曾被焦虑症严重困扰,很不情愿交际应酬。葛优坦诚,在新片中他饰演的患有焦虑症“假大款”的形象中就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戏演得轻松自如。同时他还透露自己和崔永元是同病相怜的病友,小崔的病比他稍显严重,但他们共同的困扰就是睡眠障碍。俩人一见面就说最近在吃哪种药,睡眠质量如何?  相似文献   

10.
审判动物     
审判动物,这是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奇闻。当时欧洲主要国家都制定有对动物量刑的法律,并详细地分为“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两大类。在23名法官面前,起诉人和动物的辩护人进行激烈的舌战,以确定某种被起诉的动物是否有罪。这似乎倒也真正实现了在法律面前人和动物的完全“平等”。 金龟子、苍蝇和甲虫 1479年,瑞士东部的居民对破坏花园草木和山林的金龟子幼虫提起诉讼。夫利布卢库律师自愿担任了金龟子的辩护人。在法庭上,他质问起诉人:“问题的关键是,金龟子幼虫是有意这样做的还是无意的?若无意的,那金龟子是无罪的;若有…  相似文献   

11.
挠痒痒其实并不是可笑的事,至少在你自己挠自己时是这样。对此你可能搞不懂,其实,就连神经科学家也被这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困扰了几十年。现在,两位英国科学家宣布,他们终于解开了这个奥秘——原来,竟然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人的大脑在作怪。长期以来,两位英国神经学家一直对挠痒这一现象十分着迷,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人脑对各种杂乱感觉进行过滤的方式。人体的进化过程也磨炼了人脑,使它不至于过分自我迷恋,而是把注意力投向敌人投射过来的长矛、凶恶的野生动物,等等。人脑中的某种或某些物质能实施“审查”,从而弱化并剔除那…  相似文献   

12.
画图案、标记和色彩等,都能被目光扫描成特定的想象信息。想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后,能引起某种意识和情感,甚至影响大脑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系。可以说,人类除饮食居住外,这种奇妙的视觉、心理和情感的“联觉想象”效应,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最早的一种健康手段,也是建立“视觉美学”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上期文章《“水怪”调查》介绍了一些中外著名的“水怪”。关于这些“水怪”的传闻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上的证实,但也未被完全否定。事实上,一直以来不断地都有一些以前从未知道、甚至被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被发现。如此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不怪”的存在。另一方面,“水怪”的存在。另一方面,“水怪”在远古时期的的确确是存在过的。那么,远古时期存在哪些“水怪”?它们是怎样灭绝的?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们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时间旅行早己实现?彼得·斯图丁特·雷伊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佛罗伦萨城的一名普通的法语教师。1846年,这名在当地本来很受欢迎的人.在他去世之后却突然变得臭名昭著,原因是他去世那天在病榻上声音微弱,令人惊讶地称:“我是法国的歇尔·雷伊”马歇尔·雷伊何许人也?此人是拿破仑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早在1815年,也就是彼得去世前31年就因滑铁卢战败在巴黎被枪决这位法语教师的临终遗言自然被人们当作疯话然而.一名医生在检查彼得身上的疤痕.并与马歇尔在战争中受伤的记录进行对比后发现,两人的伤痕竟一模一样。随后,一名笔迹鉴…  相似文献   

15.
民间所说的“迷魂术”,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或行为使人迷失本性的某种“法术”。充满迷信色彩的“迷魂术”自然是子虚乌有,但在现实生活中,被“迷魂”的现象又无处不在。君不见少数“法轮功”信徒,竟痴迷地自残自焚或杀人,用老百姓的话,真是中了邪,迷了魂。可在心理学家眼里,他们不过是因久练“法轮功”而被催眠、进而引发精神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它们为什么不恋手足之情?它们为什么同胞相残?动物界的这种同胞相残的奇异现象,一直困扰着众多科学家。目前,科学家们正对此寻求种种科学的解释,以期揭开其中之迷。几千年来,谦卑的蚂蚁常被人类奉为学习的楷模所罗门国王常常告诫他的臣民:“去看看蚂蚁吧.思考一下他们的行为,你们会变得聪明起来。”所罗门国王赞赏蚂蚁的辛勤劳动.是因为蚂蚁总是忙碌地为越夏和越冬的仓库储藏粮食。蚂蚁最受人推崇的是它们的无私奉献。蚂蚁中的工蚁常被描绘成长有6只脚的“特丽莎母亲”,她从不知疲劳,总是忙碌地为蚁丘中的其他蚂蚁服务。工蚁虽…  相似文献   

17.
蔡炀 《科学24小时》2011,(10):42-43
如果一个人真的“返回过去”,并且在其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跨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呢?  相似文献   

18.
所谓好奇心,就是对自己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竭力想把它完全搞清楚的一种心理倾向。一般来说,人们普遍拥有这样的一种心理:越是朦朦胧胧、藏着掖着的东西,就越是想撩开它的神秘面纱,在“看一看.听一听”之后引起惊奇感,再通过“问一问,查一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通俗一点讲,“好奇心”实际上就是问题与答案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当听到年轻的父母亲说“我们家小宝宝已经会做鬼脸了”这样的话时,我们的反应仅仅是微微地一笑。因为几乎所有做父母的都把自己的新生儿当作天才来夸。然而有一位叫安德鲁·梅尔佐夫(Andrew Meltzoff)的美国心理学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3周左右的婴儿在收到示意时会张开嘴巴和伸出舌头。婴儿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信号刺激呢?婴儿是否具有某种天生的能力呢?这是不是一个涉及早期学习能力的问题?为弄清这些问题,梅尔佐夫进行了探索。他要那些即将做母亲的产妇在临产时打电话通知他。  相似文献   

20.
创造的火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爱的读者,请您想象这样一种情况:先让一台计算机和一组人员分别完成同一个任务,随后由独立的专家们对计算机的创意和人的创意进行评分,结果计算机的得分高于人的得分。这时,您是赞叹“具有创造力的计算机”的设计者所取得的成果呢,还是探询为什么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复杂的认知难题的人类智能居然会不敌电脑?也许,您甚至还会怀疑自己对创造力概念的理解。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我们运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用以生成一些创意,并让评价小组把这些创意与测试人群形成的那些创意进行了比较,结果就发生了“电脑胜人脑”的情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