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桃蚜迁飞性有翅蚜携带传播蚜虫病原真菌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隔离状态下, 从2001年10月下旬至2002年1月上旬逐日自空中诱集桃蚜(Myzus persicae)的迁飞性有翅蚜共计760头, 经室内单头饲养7 d, 有266头因真菌病害而死亡, 其中87.3%死于饲养的前3天. 引起有翅蚜死亡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虫霉, 占94.6%. 其余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在虫霉引起的死亡中, 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占66.1%, 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占22.6%, 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a planchoniana)占9.7%, 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占1.6%. 有2头有翅蚜尸系新蚜虫疠霉分别与安徽虫瘟霉和弗雷生新接霉的复合感染所致. 这些结果是关于蚜虫病原真菌借有翅蚜迁飞而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桃蚜迁飞性有翅蚜携带传播蚜虫病原真菌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  冯明光 《科学通报》2002,47(17):1332-1334
在自然隔离状态下,从2001年10月旬至2002年1月上旬逐日自空工诱集桃蚜(Myzus persicae)的迁飞性有翅蚜共计760头,经室内单头饲养7d,有266头因真菌病害而死亡,其中87.3%死于饲养的前3天,引起有蚜死亡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虫霉,占94.6%。其余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虫霉引起的死亡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占66.1%,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占22.6%,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a planchoniana)占9.7%,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占1.6%。有2头有翅蚜尸系新蚜虫疠霉分别与安徽虫瘟霉和弗雷生新接霉的复合感染所致。这些结果是关于蚜虫病原真菌借有翅蚜迁飞而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一组英国科学家在生物防治害虫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他们发现了消灭蚜虫的三条自然途径。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利用自然方法来消灭农作物害虫,从而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真菌有使蚜虫染病致死的  相似文献   

4.
蒋建德 《科学通报》1985,30(3):228-228
自1978年非豆科根瘤内生菌首次分离成功以来,已用不同的方法从香蕨木、赤杨、胡颓子、沙棘、杨梅等属中分离出各种Frankia菌株,但仍有不少属的根瘤内生菌至今仍未分离出来。1981年Gauthier等最早报道了从木麻黄的根瘤中分得了两株类Frankia菌,菌株能在培养条件下还原乙炔。Diem在1982年进一步报道了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的分离详细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控制棉蚜的生物学机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润志  梁宏斌  田长彦  张广学 《科学通报》1999,44(20):2175-2178
棉蚜进入棉田的始期,苜蓿带中已经繁殖了大量的棉蚜天敌的食物昆虫,总量达到棉田的6.94倍,其中最重要的是苜蓿彩斑蚜,其发生比棉蚜早10~15d。棉蚜进入棉田后的数量激增阶段,苜蓿带中已经自然繁殖了大量棉蚜的天敌,此时苜蓿带中棉蚜的主要天敌类群(瓢虫类、草蛉类和食蚜蝇类)总数量达到棉田的13.65倍,其中最重要的是瓢虫类。在棉蚜数量激增的初期,刈割苜蓿迫使天敌进入棉田,对棉蚜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趋磁细菌的分布及其磁小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75年,美国生物学家Blakemore首次发现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um).随后一些学者不断从各地的淡水池塘、河流、海洋沉积物表层及潮湿的草原土壤中分离到各种形态的趋磁菌(球形、杆形、弧形、螺旋形).在北半球分离到的趋磁菌会伺地理北极(即地磁南极S)游动;在南半球趋磁菌则趋向地理南极(即地磁北极N)泳动;在赤道附近则既有趋向S极,也有趋向N极的.趋磁菌为微好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Gˉ),生有端生或丛生鞭毛,其对磁场的反应敏感是由于体内含有排成链状或散列的磁小体(magnetosomes).这些磁小体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美、英、德、日本等国的学者竞相开展研究,1991年日本的Matsunaga等人又分离出好氧生长的趋磁细菌.目前在我国趋磁细菌的研究很少,国内外更无黄土趋磁细菌的报道.本文就我国淡水湖泊及西安段家坡黄土等土壤中趋磁菌的分布、生物学及培养特征、磁小体的特性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中,因优势菌群竞争及培养条件限制等原因,存在庞大的不可培养微生物群体,单细胞分离培养可排除种间竞争的影响,添加复苏促进因子蛋白可提高低活性、慢生长微生物的分离效率.青藏高原拥有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储备量,同时也因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受到原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威胁,在高原长期的低温条件下,挖掘本土微生物资源对冷环境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单细胞分离与复苏促进因子添加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样品中,分离培养低温联苯降解潜力菌,并探究分离菌株对复苏促进因子的响应情况.共获得24株可在低温条件下以联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其中18株来自复苏促进因子添加组,分属于Microbacterium等9个属,多数筛选菌株对复苏促进因子的响应明显.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功能菌分离筛选方法,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易推广的特点,为“微生物暗物质”挖掘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朱本明、洪瑞芬等曾报道关于泡桐丛枝病的病原,自1978年起我们用人工合成培养基对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进行分离培养试验。  相似文献   

9.
棉蚜虫生物防治系统的灰色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用油菜繁殖瓢虫,用瓢虫消灭棉花害虫棉蚜虫的离散模型,由于模型中含灰元故称灰色模型。本文研究了灰色模型的建立、灰色模型的灰色可控性,消灭棉蚜虫为目标的最佳“瓢蚜比”。  相似文献   

10.
钆对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民 《科学通报》1991,36(22):1711-1711
随着稀土在农业、药物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钆的二乙三胺五乙酸配合物(Gd-DTPA)已被临床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造影剂等,因此研究稀土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已成为当前极感兴趣的课题,虽然有关稀土的宏观毒理学已有不少报道,但是研究稀土对生物膜的影响报道很少,钆对生物膜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体内的竞争亦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激光拉曼技术研究了钆离子及Gd-DTPA等对人工膜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并观察了Gd~(3+)对人工膜上结合钙的取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竹红菌乙素晶体和分子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丽 《科学通报》1987,32(1):56-56
竹红菌是我国首先发现并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的一种新型光疗药物。万象仪等从竹红菌中分离鉴定了其含有的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最近,我们利用硅胶板层析法从含有大量甲素的竹红菌乙醇抽提物中分离得到了另一种含量较少的色素——竹红菌乙素。乙素的质谱、核磁、可见和红外光谱均和甲素不同。迄今尚未见到有关竹红菌乙素的报道。因此,我们对竹红菌乙素进行X-射线结构研究,确定了其晶体和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最近美国科学家认为,自然感染的动物模型比人工感染的动物模型更适合用于疾病的研究。生物学家通常将人工培养的细菌注入实验动物来进行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但是这种人工注射产生的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模拟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3.
甘蔗原生质体的器官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85,30(4):301-301
近年来,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已取得显著的进展,Vasil等和Lu等的工作已证实其原生质体的全能性和胚胎发生能力,它表明禾本科植物与非禾本科植物一样,均能由原生质体再生成完整植株,这些成功的例子进一步增强人们在其它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信心。不久前我们报道了甘蔗悬浮培养细胞分离的原生质体,能持续进行细胞分裂,结果形成了大量愈伤组织。本文是在改进了原生质体分离技术、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基础上,由  相似文献   

14.
白克智 《科学通报》1979,24(14):664-664
近年来满江红(Azolla imbrichta Nakai)由于其生长快、固氮能力强的特点引起广泛重视,对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注意的焦点是满江红及其体内的满江红鱼腥藻之间的共生机理。本文报道我们分离二者的方法并进行纯培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徐葆裕 《科学通报》1986,31(15):1145-1145
1976年等报道了用红外激光使冻结在隔离基体上(isolated-Matrix)的SF_6分子发生选择性的光解反应。除此之外,关于强红外激光场作用下的固体化合物的光解反应则很少报道。本文研究了TEA-CO_2,激光引起的固体甲酸铀酰化合物的选择性光解反应及在铀同位素分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自然变异,这些自然变异是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也是水稻育种筛选的主要目标.近些年,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水稻自然变异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水稻自然变异的特点及相应分析方法,并强调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今后水稻自然变异挖掘中的意义;对最近10年来报道的抽穗期、产量元件及抗逆和驯化相关性状自然变异的分子机制及驯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结合这些自然变异的分子特征,总结了利用不同变异类型改良现有品种的方法,为今后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发明  张婷 《科学通报》2019,64(3):285-290
粪菌移植本质上是在认识微生物与疾病关系基础上,对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现代化应用,是近几年的医学突破.然而,在被评价为医学突破之前,这既不是技术的突破,也不是理论的突破,而是思维方式的突破.粪菌移植在近几年的应用中正经历巨大的变化,包括治疗适应症、实验室方法学、治疗策略、给入路径等,特别是粪菌智能分离系统用于粪菌制备、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用于结肠途径的重复移植等,为粪菌移植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关键性基础.中华粪菌库和Openbiome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非营利性粪菌库,分别在中国和北美地区实施粪菌移植的异地救援性治疗.由于粪菌移植也存在局限性,研究用于部分替代粪菌移植的选择性菌群移植技术已经成为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学家的共同追求.选择性菌群移植与粪菌移植共同成为菌群移植的重要内涵,并促进新型益生菌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菌群移植可望用于包括感染、免疫性疾病、肠脑轴疾病、肝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虽然来自国内外大中心的数据支持菌群移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也不能忽略一些不良事件.菌群移植的安全性,特别是远期风险,需要通过大数据、长期真实世界研究来回答.本文主要涉及对菌群移植的新认识和研究进展,从中总结发现、思维与技术的共变,促进了粪菌移植向菌群移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关玄武岩地幔包体中的韭闪石,已有不少报道和研究,但地幔成因的透闪石却未见有过报道.本文将报道在新疆库地蛇绿岩套的方辉橄榄岩中,发现的4种地幔成因的含透闪石矿物组合.1 新疆库地蛇绿岩新疆库地蛇绿岩位于昆仑造山带中,其形成时代在震旦纪→早奥陶世之间.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为一推复的构造岩片,是一套亏损程度较高的方辉橄榄岩,为上地幔部分熔融残留体成因.方辉橄榄岩主要由镁橄榄石(Fo为91)、顽火辉石(En为90~95)和少量的铬尖  相似文献   

19.
地幔岩中微粒合金和还原气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乐天 《科学通报》1995,40(19):1788-1788
众所周知,被玄武岩等岩浆喷溢带到地表的地幔包体储存有相当丰富的深部信息.除了记录地幔熔融、交代、富化、亏损、气体成分等外,还可以提供其它可贵的信息,例如自然元素(金属、非金属)就是一个新的专门研究对象.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在地幔中曾发生过极强的还原反应和断键事件(从硅酸盐、氧化物中被解离为自然元素).这是地幔岩中的纳米物质.在金伯利岩中不断发现自然元素(等,1981;赵磊、路凤香等,1994).然而在橄榄岩地幔包体中这方面研究现在只有零星的报道(Dawson J B,1980; Nixon P H,1987).臧启家等(1987)在宽甸黄椅山二辉橄榄岩中发现含Si的α自然Fe.  相似文献   

20.
薛廷耀 《科学通报》1959,4(4):128-128
硫杆菌在自然中的分布甚广,淡水、海水、及土壤中都有。但是,要进行純培养分离时,海泥是硫杆菌屬(Thiobacillus Beijerinck)中某些种最可靠的来源。我们从青岛栈桥附近低潮綫的海泥中分离得到三种純培养的硫杆菌,即:排硫杆菌(T.thioparus),氧化硫杆菌(T.thiooxidans)和脱氮硫杆菌(T.denilrificans) 排硫杆菌的分离,是將海泥接种入含有下列成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