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激素与生理活性物质诱发根瘤的机制、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诱发根瘤固氮的研究,目前十分活跃。用2,4-D诱发根瘤的发现者聂延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聂的工作已得到了他人的重复,也逐步为微生物学界的同道们所接受。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植物激素与生理活性化学物质诱发根瘤的非结瘤基因的拟基因理论,简称“基因外拟基因理论”。此理论能否成立,当需更多实践的检验。读者若有兴趣,可在“探索与假说”栏里找到此文。  相似文献   

2.
王曼新同志在他的文章发表后已得到当地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有关单位、个人的配合,进一步开展了他的实验活动。本期发表南京大学蒋虎祥同志关于王曼新在元麦上“人工诱发根瘤”切片的电镜观察报告就是这一期间的重要成果之一。蒋虎祥同志这一实验观察报告,以电子显微镜中所拍摄到的明白无误的照片,论证了经王曼新“人工诱发的元麦根瘤”中确实存在着与豆科作物根瘤相同的根瘤菌类菌体和放线菌,其形态特征简直维妙维肖。这证明,王曼新同志在非豆科作物的根系中确实诱发出了有固氮菌类共生的根瘤。这项实验观察结果无疑是对企图全盘否定王曼新此一成就者的一个有力的回答。当然,对人工诱发根瘤的实验分析研究,绝非仅是电镜切片观察,其他的实验工作也在进行,并已取得可喜的结果。本刊将陆续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3.
编后     
将根瘤菌导入非豆科作物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一课题一直受到世界上许多生物学家的关注。本刊对此课题也一直予以注视。从1980年以来,曾多次刊登我国科研工作者王曼新、聂延富等在这方面的工作。本期又刊登了陈廷伟等的实验结果。陈廷伟等的工作不仅验证了聂延富的2,4-D诱发产生根瘤的工作,而且有了发展。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本刊热忱期望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在这一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完整而未受外界影响的生物体是一个分形结构。全息元就是生成元。生物全息律是分形的体现。《生物全息律的数学描述》一文用分形理论讨论了全息元  相似文献   

4.
《人工诱发元麦根瘤的微生物分离检验初探》一文是对王曼新同志人工诱发根瘤的又一科学验证,是从微生物分离方面进行的。它与电镜检查(本刊4卷11期)取得一致的结果,证明瘤中具有根瘤菌、放线菌、外生菌根真菌等有益菌种,一般认为这些菌类都是具有固氮活性的。其中也包括了排除农杆菌的实验,这样就从正反两方面比较更完整的验证了王曼新同志人工诱发出来的根瘤系属固氮菌类。  相似文献   

5.
编后记     
本刊曾相继发表温元凯同志和潘毓刚先生(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关于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文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本期我们特辟一个“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专栏,选登了部分来稿。这里面的作者有大学的校长和教授讲师,也有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他们都是怀着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参加讨论的。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必须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这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本刊开展这个问题讨论的目的和愿望。专栏里有一篇林家翘先生(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特级教授)向本刊推荐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布鲁斯·巴比特谈《美国的现状和再工业化》的文章,可供我们讨论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从钱学森教授在本刊提出人体科学的概念,并论述了它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以及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以来,已整整五个年头了.这五年中,全国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为推进人体科学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有许多被收在本刊特辟的《人体科学》专栏里.其中近年来气功的研究又占了很大的比重.气功的强身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已为成千上万人的实验所证实.但经过气功锻炼何以使人得以健康?气功的流派如此众多,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气功和现代科学将如何挂钩?针对上述问题,钱学森教授最近撰写的《建立唯象气功学》一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精辟地论述了当前气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要建立唯象气功学.本文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论述清晰、说理中肯.当是气功研究冲的一篇重要指导文献.  相似文献   

7.
孙家明 《世界科学》1989,11(6):64-64
科学家想在骨髓里找出干细胞,但这好像要在木材场里寻找一根牙签一样.虽然他们动用了全部血液贮存量和免疫系统,由于干细胞在骨髓细胞中仅占一小部分(在鼠骨髓里只占0.05%),所以科学家一直没有找到直接证据.现在,研究人员用免疫学程序提纯法在鼠骨髓里首次提取出干细胞,此报告发表在7月  相似文献   

8.
本文发现在灭菌的无氮培养液中,无菌培养通过或不通过春化阶段的无菌小麦幼苗,接种大豆根瘤菌,加入终浓度为1ppm的灭菌的2,4-D,于25~30℃下,在阳光照射的无菌箱内,用500ml的三角瓶培养,结果大豆根瘤菌能侵入小麦幼根结根瘤。在小麦根瘤的石蜡切片上和由瘤内分离出的菌体涂片上进行的荧光抗体试验和用接种的根瘤菌的抗血清与由瘤内分离的菌进行的玻片凝集反应及大豆根瘤菌鉴别的微生物学方法,都证明瘤内的菌为接种的大豆根瘤菌。试验组结瘤小麦的长势比对照组好,经低温处理者能抽穗、开花、结籽;而各对照组则在苗期枯萎。上述试验多年来以不同方法重复十多次以上,每次都能结根瘤。但固氮的问题尚需取得小麦整株干重的统计学数据和进行~(15)N_2示踪,进一步进行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向大家推荐《作物根瘤的人工诱发》一文。作者王曼新同志运用磁处理的技术,对一些农作物的播种进行了某些适当的处理后,使许多种作物发生了可喜的变异:在根部长出了根瘤(本期封面和封二照片就是这些根瘤的形状)。这一成就,令人振奋,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编后记     
为纪念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张文佑教授逝世一周年,本期发表了张先生在病榻上总结口授的、由他的学生吴根耀系统整理成的《试论碰撞运动》一文,这是一篇高度概括的、反映张文佑晚年学术思想的代表作。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改进,自六十年代末以来现代化学键理论有很大的发展。鄢国森教授在“科学家论坛”中对利用定域分子轨道计算大分子性质的问题作了探讨。傅孝愿、何福城、郝呜鸿、马新忠等也在“理论化学专栏”里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就。这个专栏中罗久里的《从宏观非平衡热力学到随机热力学》评述了宏观非平衡热力学的成就,以及作为其辉煌成果的耗散结构理论等所面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转运ATP酶(heavy metal transporting ATPase, HMA)主要参与植物体内重金属的转运.前期研究发现,HMA5基因与苜蓿铜胁迫及共生结瘤相关.为探明豆科植物根瘤中的铜离子吸收、转运及平衡机制,本研究以模式豆科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Mt)为材料,对其HMA5同源基因MTR_8g079250在共生结瘤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 MTR_8g079250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上; GFP::MTR_8g079250融合表达分析显示, MTR_8g079250主要在根瘤的分生区、侵染区、皮层和根的中柱、根冠表达, RNAi沉默目的基因后对共生固氮表型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然而,目的基因过表达植株的鲜重和单株根瘤数目较野生型明显降低,侵染线和根瘤原基也显著减少;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根瘤细胞中含有少量的类菌体且形状不规则,环类菌体空间增大,呈现出早衰的迹象; q RT-PCR结果显示,结瘤标志性基因NIN、DMI1、ENOD11和豆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豆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有所下调.这些结果表明, MTR_8g079250过表达对共生结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行正同志撰写的《谈谈一些英语常用词语的用法和译法》一文。这是本刊编辑部为了改革“科技翻译顾问”专栏的编辑工作,走访经常为本刊写稿的作者同志,共同商量选题的结果之一。该文针对出现于当前书刊中比较常见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并望与原作者商榷并就正于广大读者。在撰写过程中也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并得到诸如葛传椝教授的帮助,书此志谢。  相似文献   

14.
生命起源这个课题历来是科学家们探索的热点。近年来,新的观点和理论不断萌发,向该领域内的正统理论轮番挑战,其间不乏“掷地铮铮”的论辩。电磁力在生命萌生进程中有作用吗?有关此题本刊收到一些读者的来稿,现择许世成一文奉献各位。此文论及生命起源、物种产生,同时还对人类的疾病本质作了探讨,本刊欢迎读者对其观点作出应答,踊跃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用透射电镜观察王曼新人工诱发黄瓜根瘤超薄切片所得到的一些结果。样品采于温室。电镜观察发现:在黄瓜根瘤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内生的细菌;多数细菌显示根瘤菌类菌体的形态;有些细菌在分裂;菌体外边无包囊膜包绕,也未见其本身外部有细菌细胞壁和质膜的包被;这些细菌在结构上和物质上与宿主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关系密切。作者根据超微结构特征认为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电镜观察所见与测定出黄瓜根瘤具有固氮酶活性的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8.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9.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20.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