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60年前,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对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并由此促发了生命科学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DNA的遗传信息得以完整地传递到下一代是因为DNA分子自身复制的一种半保留机制。DNA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多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构成的,这两条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当于镜像关系,不管保留哪一半,它都能复制出另一半。这  相似文献   

2.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3.
郑国锠 《科学通报》1965,10(12):1059-1059
染色体是在1848年Hofmeister从紫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的。四十年以后才由Waldeyer把它定名为染色体。到上世纪末,染色体的研究就已经显得很突出。自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被再发现和1902年染色体遗传理论创立(Sutton)以后,染色体的研究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自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后,染色体的研究已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无论在染色体的结构方面或功能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  相似文献   

4.
郭春沅 《世界科学》2004,(2):39-40,33
DNA分子之所以能够形成双螺旋结构,是由于它含有四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通过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氢键结合才得以相互配对形成双链。正是由于DNA分子中包含有数目巨大的四种碱基,使得人们看到了DNA分子的巨大编码潜力。  相似文献   

5.
陆承勋 《科学通报》1989,34(4):267-267
众所周知,DNA是由两个长链DNA分子彼此依靠两对专一性的碱基,如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间的氢键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双螺旋结构分子。因此近来在核酸类似物的研究中,人们对含有一对核酸碱基A与T作为悬挂基的核酸类似物的研究给予很大重视。其理由是在大分子链上含有一对A与T作为悬挂基的模型化合物,在其结构与性能上比只有一个A或T的模型更为接近天然的DNA。但由于合成上的困难,对这  相似文献   

6.
超越双螺旋     
王润 《世界科学》2009,(7):26-26
自1950年代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描绘这种复杂分子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龚威 《世界科学》1992,(5):20-20
企图仿造自然物质的合成化学家们的努力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出现了对人造酶、光合物质和自动组合分子的设计。赖恩等人描述了对一类模仿DNA双螺旋结构的新化合物的配制过程。这些化合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通过线性前体与单价铜核相互  相似文献   

8.
冯永康 《科学》2003,55(2):39-42
在20世纪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发展史上,没有什么工作比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更具有决定意义.然而,人们对DNA分子的清楚认识,却经过了近百年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9.
正你没有看错这个题目,我们接下来将要学到的,就是如何在家中运用常见的一些材料来为草莓提取DNA。DNA?那个叫作"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能够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物质?可以在自己家中提取?对!没错!快去准备材料吧!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模型符合当时已掌握的有关DNA性质和功能的全部数据,以后又不断为实验所证实,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自那时以来,人们已经知道,生命遗传的全部密码,均隐藏在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之中,并为破译这些密码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特别是90年代初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囊括了全世界有关的第一流学者和最先进的实验室,计划在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解码工作。可谓规模空前,志在必得。  相似文献   

11.
提起生命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们就会想起克里克和沃森。然而至少还有一位科学家也应该永远被人记住,她就是弗兰克林,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天才女科学家。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美国书商诺曼收藏的私人信件进一步证实,弗兰克林对这一发现居功甚伟。这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女科学家不应该被公众和历史遗忘。一、从源头说起关于DNA的结构可能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阿斯特伯里,他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图认为,DNA分子是多聚核苷酸分子的长链排列。尽管阿斯特伯里的衍射图极不清楚,无法真实反映DNA的…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生物科学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细胞水平跨进了分子水平,一门新学科——分子生物学问世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不仅打开了揭示生命奥秘的大门,而且预示生物科学有可能随着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和它们结合在一起,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科学活动的目的旨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科学方法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经之途. 1953年4月25日,两位年青的科学家沃森(James.D.Watson 25岁)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 37岁)在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论文,郑重宣布:他们业已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一个DNA分子有两条核苷酸链以一定距离平行地围绕同一个轴盘旋,形成一个右旋的双螺旋体.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现代生物学的新篇章。6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各种组学新学科不断涌现,包括内含子和基因碎片、限制性内切酶遗传图谱方法、微阵列、DNA测序、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学进展令生物学家们印象深刻。此外,转基因技术在1983年实现突破,合成生物学也于2003年被定义,一场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工业  相似文献   

15.
40年前,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学说,成为本世纪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40年来,在 DNA 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推动下,生命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最重要的3个大的发现,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DNA双螺旋结构,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物质条件不是太好的情况下产生的。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这个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这个发现阐明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的构成,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学科领域,为人类从分  相似文献   

17.
能将DNA双螺旋结构中之一段剪断或封闭的精密分子仪器有惊人的潜能,封闭癌基因只是其一个开端。它也许不像是世间最精细的疗法。无疑,用剪刀和发夹给人体做手术,听起来似乎也十分危险,所以,当听到化学家们正运用这些"理发工具"与遗传疾病和癌症作斗争时,人们可能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8.
胡鸣 《世界科学》2003,(4):12-14
科学界中一些重要的发现在公开之初往往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 ,当科学家在庆祝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5 0周年之际 ,人们意识到双螺旋当年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历史资料显示 ,1 95 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被提出时科学界对它的反应很冷淡。实际上直到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结构模型可能揭示了DNA参与蛋白质组合的机制时 ,生命科学界才对DNA双螺旋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里奇·考尔德 (RitchieCalder) 1 95 3年 5月 1 5日在《新闻记事报》上关于发现DNA结构的报道1 95 6年罗伯特·辛谢梅尔 (RobertSinshei mer)在加州理工学院所作的一次报告中…  相似文献   

19.
电子计算机的威力人所尽知,但涉及到与物理世界有关的复杂任务—比如某种昆虫的构成—还得寄望于对DNA的深入研究。曾于2000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埃里克·温弗里(Erik Winfree),一直在潜心研究存储遗传生命信息的DNA;而人类的细胞正是利用这类遗传分子的信息来构建蛋白质,形成了我们的身体结构并做着与生命存在相关的几乎所有工作。目前,温弗里正在利用DNA独特的化学特性,旨在使其像计算机那样来处理信息(被称为DNA分子计算或DNA分子编程的新颖学科),甚至以DNA分子为“脚手架”构建起有用的结构。不久前,温弗里就其对生命起源的理解以及DNA的化学特性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接受了《发现》杂志资深编辑斯蒂芬·卡斯(Stephen Cass)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正>1994年的Science将DNA修复蛋白分子列为Molecular of The Year~([1]).20年后的2015年,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那些发现并研究这一修复机制的人们——瑞典的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美国的保罗·莫德里(Paul Modrich)以及土耳其的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以表彰他们对于DNA修复的机制研究.他们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对人们理解细胞运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进一步了解一系列遗传病的分子成因、癌症和衰老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自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人们一度认为DNA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