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我国的传统里把每一个农历年归属于一种动物,叫做十二生肖,它们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十二生肖里除了龙这个传说中的海洋动物外,其他都是陆生动物。其实, 在江河湖海里还生活着与这十二生肖对应的水生动物。老鼠斑:老鼠斑是石斑鱼中的一种,因为它的尖嘴很像老鼠而得名。石斑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食用鱼,它们的样子与鳜鱼相类似,石斑鱼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有花狗斑、红斑、苏鼠斑、泥斑、老鼠斑。石斑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而且产量多,特别耐活。石斑鱼中以老鼠斑最名贵,因为老鼠斑的鱼皮胶质比较丰富,多肉骨少,肉质纤维幼嫩。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把每一个农历年归属于一种动物,叫作十二生肖,这十二生肖里除了龙这个传说中的海洋动物外,其他都是陆生动物.其实,在江河湖海里还生活着与这十二生肖对应的水生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水生动物中的十二生肖.  相似文献   

3.
我们看书时经常会看到"子时"、"寅时"等,这些词代表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记时方法,和现代所说的"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相似。我们知道,在我国的十二生肖中,鼠排在第一,猪排在最末.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对动物出没活动时间的认识,把十二时辰配上十二种动物,用动物的特性来给时辰命名。子:子夜11时到第二天1时,这时候,老鼠最为活跃,"子"与  相似文献   

4.
在十二生肖中,老鼠形象不佳,但它聪明机灵,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演员。早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民间就已经有了"老鼠推磨"、"老鼠荡秋千"等鼠戏表演。到了清代,鼠戏盛行。《聊斋志异》、《清稗类钞》、  相似文献   

5.
印度科学家十月二十七日提出或许是第一项证据,证明日全蚀会引起遗传学畸形。去年日蚀期间,印度进行了一百五十项实验。旁遮普大学动物学家说,暴露于太阳辐射的怀孕老鼠失去七个胚胎。出生的小老鼠比正常的较小,体斑黑色,脚浮肿,尾巴扭弯,皮肤粗糙。研究人员又报道,海上动物,高梁种籽和洋葱都  相似文献   

6.
猫为什么要吃老鼠?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困惑不解. 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穆勒博士经过多年探索,终于解开了这一长期困扰世界动物生理学界的谜团.穆勒认为,猫一旦不吃老鼠后,它们的"夜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最终变成黑夜里的"瞎猫".  相似文献   

7.
鼠年话鼠     
2008年是中国农历的鼠年即戊子年。鼠为十二生肖之首,与十二地支相配,故称子鼠。民间有敬奉子神的习俗,难道人人喊打的"老鼠"还有什么可敬的吗?当然,老鼠繁殖力强,古人祈求生命繁衍、子孙兴旺,于是,便产生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相似文献   

8.
鼠年话鼠     
1996年为我国十二生肖鼠年。借题话鼠,谈谈老鼠的伎俩与人类的对策。小小老鼠,作恶多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列为"四害"之首.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诅咒说:"硕鼠硕鼠,毋食我黍"。明代龚诩写的《饥鼠行》对老鼠的危害更作了生动的描述:"灯  相似文献   

9.
广角镜     
高智力的“天才老鼠”诞生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基因工程培养出一种异常敏捷的老鼠。研究人员称这将为早老性痴呆症、智力迟钝患者找到一条治疗途径。蛋白质GAP—43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与学习有关。美国西北大学的阿耶·鲁登伯格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经过增加GAP—43基因处理的老鼠在老鼠迷宫中的表现比普通老鼠要出色得多;这种老鼠迷宫是专门用于测试啮肯动物智力的。有些老鼠天生更聪明一些,鲁登伯格发现这些老鼠的GAP-43浓度很高。这证明他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鲁登伯格反对为想变得更聪明的人或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更有优势的…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二十多年来,金属生态毒理学的一个主要进展是对食物相暴露在水生动物的金属生物累积中的重要性有一个定量的认识.在一些主要的水生动物类群中,比如捕食者(鱼类、腹足类)和食泥动物,食物相可以说是金属累积的唯一途径.食物链传递的重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实验——美国科学家麦开将一群刚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放在两只不同的笼子里区别对待:第一组老鼠享受“最惠国待遇”,每天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而第二组老鼠则遭受“歧视待遇”,每天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故意饿其腹。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的老鼠难逾千日,没到中年就“英年早逝”;而第二组经常饿着肚皮的老鼠则寿命翻番,而且长年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敏捷,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力乃至性能力均比饱食终日的老鼠要胜出一筹。在麦开的实验之后,好多科学家用同样的方式对兔、猴等其他动物及细菌和鱼…  相似文献   

12.
通常吃饭总是分早晨、中午、晚上三餐进食。一到进餐时刻,消化酶的活性就会增高。仔细想起来,这是很奇怪的。在我们人体中,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并且安排得这样巧妙呢?据观察,实验室里的老鼠,尽管任何时候都有食物摆在面前,但仍然是一日只出现三次摄食高峰,虽然老鼠和人不一样,是在夜间吃食的。这表明夜行动物在夜间进食,昼行动物在昼间进食,明暗的节奏对进食产生着影响。现在都知道,人体内有一座知道昼夜交替并按其节奏来安排各种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生物钟,人们就是在这座钟的支配下睡眠、活动、吃饭的。这种钟在老鼠体内也有,它位于鼠脑的视叉上核处。实验室里的老鼠在通常情况下,夜间的进食量为90%,昼间只有10%。但如果把它的视叉上核——生物钟弄坏,由于进食的节奏破坏了,便出现昼间、夜间进食量各占一半的情  相似文献   

13.
动物的记忆移植记忆移植研究,开始是从动物的单项情绪记忆开始的。1994年5月,英国科学家沃克斯曾用老鼠做相关试验,并获得了成功。沃克斯的准备工作是,通过多次强烈刺激来改变本来“喜暗怕亮”的老鼠情绪记忆,而建立相反的“喜亮怕暗”情绪记忆。然后他把这  相似文献   

14.
考古学家在南美洲发掘出一种古怪的史前哺乳动物化石,其长相奇特,酷似《冰河世纪》里虚构的剑齿松鼠。这种老鼠大小的动物生活在1亿年前,口鼻部酷似猪嘴,长着长长的牙齿和大大的眼睛,像极了卡通形象斯科特。考古学家发掘出这种动物的化石后,确定它是一种名为"dry-  相似文献   

15.
100年前,在哈佛大学的一个实验室里,一名年轻的学生正忙于观察一对对近亲交配的老鼠。当时,这个在校园里广为人知的“鼠人”的克拉伦斯·C·利图尔(Clarence Cook Little),正试图培育出第一例近交系实验室动物——一个拥有稳定且相同基因的老鼠品系。尽管他的教授认为这不可能,然而“鼠人”却成功了。今天,我们都得益于那些近交系老鼠繁衍的后代,正是它们帮助研究人员对众多的人类疾病找到了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老鼠,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全世界有2 500多种,约有300多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老鼠寄生于地球的历史比人类久远。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在不断进化不断发展,对于老鼠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历史的长河中该有多少"强虏灰飞烟灭"呀,就连曾经主宰过地球的动物之王恐龙也不能幸免。然而,老鼠这一小小生灵,却历经劫难、生生不息地绵延至今,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奇迹背后是什么呢?鼠类家族的成功是一个个必须面对又令人困惑的谜!  相似文献   

17.
伍德的遭遇     
莫斯大夫医术高明,但道德败坏.不久前,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大脑移植方法.这种手术用不着把整个大脑从一个头颅搬到另一个头颅里去,而只要把大脑皮层下面的一粒球形腺取出来,移植到另一颗头颅里去,就能起到支配整个大脑的作用.做这种手术不会留下大的疤痕,创口很快就会愈合. 在做动物试验的阶段,莫斯曾把老鼠的球形腺植入兔子的脑部,手术后的第二天,那只兔子就恢复知觉,但它的动作却变得活像一只老鼠.莫斯又把一只兔子的球形腺移植到一只老鼠的身上,那老鼠的一举一动又像兔子.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9,(11):7-7
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岛因生活着众多的啮齿目动物而闻名于世,光是岛上的鼠科动物就超过57种。最近,科学家又在岛上的一个千米深的大坑里发现了一个“失落世界”,那里竟然栖息着许多以前只在科幻电影中才出现的动物:长着毒牙的蛙类、打呼噜的鱼类和体形看起来同猫一样大的老鼠。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6,(9):4-4
科学家最新发现,老鼠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聪明得多,因为老鼠很可能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老鼠就是除了人类之外的第二种具有思辨能力的动物。  相似文献   

20.
节食与长寿     
人们总想知道长寿的秘密,也希望自己长寿。假如有人劝说你每顿饭少吃一点,你会听吗?不过现在你得考虑一下这样的劝告,因为科学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你吃得少,可能就活得更长。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将食物中的热量适当地减少,但不减少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就可以延长老鼠、蜘蛛和虹 (一种鱼)的寿命。科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低营养状态,注意这绝对不是营养不良的病理情况。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科学家们所做的一些实验,讲一讲那些喂养在实验室里的节食动物,科学家们只让这些节食动物得到其他动物所得到的2/3的热量。 虽然用节食的方法来延长寿命目前还没有在人群里系统地验证过,但科学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低营养状态可以延长人的平均和最大寿命。每日削减30%热量的摄入可以使老鼠的平均寿命延长30%。除此之外,这些老鼠到非常老时不会得一些与器官老化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其实,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是许多科学家当时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认为这些不过是实验室中类似“小儿科”的事情,不屑一顾。直到1970年,一些科学家才意识到,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永驻青春的秘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减少热量的摄入。 1987年,美国国家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