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的寿命受遗传基因的限制生物都有各自的寿命,这是根据经验知道的。有记载的一些动物的最长寿命:牛30年,山羊18年,长颈鹿33年7个月以上,猪27年,马46年,印度象70年,犬类20年,鼠类3年6个月,猿猴30年,麻雀20年,金丝雀24年,鸡30年,野鸡26年,雁31年。鱼类中,鲫鱼30年,鲤鱼47年,鳗鱼15年等。而其中的鲟鱼也有152年的记载。寿命与体重、脑重量比,寿命与到性成熟期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人类始终为一件事所烦恼——死亡。但如果你观察一下自然界,就会发现死亡不会降临到每一个生物身上的。我们能从直觉的本能感到死亡不是一件绝对的自然现象。有些人梦寐以求的是永葆青春,而对于水螅来讲,这不是个梦想。这种淡水管状生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每两个星期就会把全身各个细胞更换一次。因此,从理论上讲,水螅永远不会老化。某些冷  相似文献   

3.
王春 《世界科学》2006,(5):48-48
美国神经学研究院学刊《神经学》4月9日发表的一份科学报告提供证据显示,濒临死亡体验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生物性体验,而并不是所谓的灵魂出窍或者上天堂。  相似文献   

4.
章聚乐 《科学通报》1991,36(20):1529-1529
文献[1]提出如下公开问题:如果环R的每个理想是幂等的且R的每个极大左理想是理想,那么只是强正则的吗?文献[2]又提出如下公开问题:如果环R的每个理想是幂等的且R的每个极大本质左理想是理想,那么R是Von Neumann正则的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构造一例,同时给上面两个公开问题以否定回答。  相似文献   

5.
理想的接收     
Fish.  MJ 《世界科学》1996,(10):35-36
理想的接收MarshallJonFisher著黄群庆摘译数字电视将是更加迎合信息时代的机器。图像仍需要扫描,但所产生的模拟信号将被转换为二进制数信号器给电视屏幕上的每一像素分配一些代码,确定其颜色和亮度,新构成原始图像。很明显,这种技术修改了播送的规...  相似文献   

6.
死亡的感觉     
一个人陪伴他的父亲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这样描述:一个阴冷的冬天的早晨,医院打电话通知我,父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我赶到时,他呼吸困难,发出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之后,能源和食品价格危机也是余震不断,其结果是,能源和农业成为了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较低的石油价格使得来自农场和森林的燃料缺乏竞争力。事实虽然如此,但只从短期来看是这样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危机意识,必须以一切可能的手段避免依赖有限的资源;而最佳的对策是多样化的能源政策,其中。生物燃料将成为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8.
正90后爱动刀、80后爱微调、70后爱抗衰,无非只有一个目的——随着整容技术的日趋成熟,选择整容来让自己成为理想模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与我们同龄的小伙伴们。越来越多的18岁女生送给自己的成年礼,就是割个双眼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变得更美原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一次整容手术的花费往往是高昂的,而且即便是最先进的技术,依旧会有风险。因此,在下决心承担这样的成本和风险之前,让我们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我们为什么会想要整容?如果不整容,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法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睡眠用枕应符合人体颈椎生理曲度,那些软硬兼宜、舒适美观的枕头对人最合适。颈椎位于人体脊柱的最上端,包在脖子里面,由7块椎骨组成。为了缓冲和减轻行走、跳跃时的震荡,保护大脑,人体颈椎的7块椎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文[1]的续篇。设L=(L,≤,∨,∧)是一个完全分配格,且有最小元素0和最大元素1。X为一个非空通常集合,L-fuzzy集是指映射A:X→L。X上的全体L-fuzzy集所组成的集合记作F_L(X)。定义1 设A为环X的L-fuzzy理想。  相似文献   

11.
每周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总会出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仔细地询问患者病情,耐心地解答患者的提问,处理疑难问题.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白血病治疗"第一人"王振义院士.谈起自己攻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历,王老严肃地说:"理想需要接地气!白血病有20余种,我倾其一生,只攻克了一种,至今仍感惭愧".  相似文献   

12.
死亡地理学     
这些地图概括了1988年到1992年期问所记录的930万以上美国白人的死亡情况。根据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的统计,死因超过2000种,包括爱滋病、肺炎、意外事故以及杀害。但是地图只是揭示了三种最普遍的死因:冠状心脏病、中风和肺癌,这三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加起来占美国白人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黑人死亡率的地理学类型与此相似)。  相似文献   

13.
正视死亡     
李宇 《大自然探索》2006,(12):12-13
对于死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经常面对它并与之熟稔,时刻准备迎接它的到来。作为临终关怀医疗专家,澳大利亚悉尼皇家阿尔佛雷德王子医院的凯瑟琳博士知道所有躺在床上等死的患者的常见症状。她说,“当然,每个人的死亡症状各不相同,你可能只看到这些症状中的一部分或完全就看不到症状。”凯瑟琳说:“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通常睡得更多,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鼓励其所爱的人不断与他们说话。”一项有关濒死者脑电图的研究表明,听觉是人死亡时最后丧失的感觉。呼吸模式也会发生改变,濒死者可能进行浅快呼吸或深慢呼吸,也许还会发出“汩汩”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被称作“死亡鸣音”。事实上,这种声音是空气穿过积聚于濒死者咽部不能被他们咳出的黏液而形成的。另一种死亡前的呼吸同样令旁观者伤感:长达45秒以上的呼吸停顿,接着是更深更频繁的呼吸。这种呼吸是由于重要器官缺氧和废物堆积所致。当进入大脑的氧气减少时,重要器官开始衰竭,肌肉松弛,末梢血流减少,并发生谵妄、兴奋及肠、膀胱功能、皮肤温度和颜色的改变,此刻便是死亡来临的时刻。心跳和呼吸停止曾经被作为确定死亡的标准。然而,随着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的应用,死亡需要重新定义。现在,医生们倾向于使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  相似文献   

14.
阻止死亡     
李宇 《大自然探索》2006,(12):14-16
每个人或早或晚终归一死,那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长久一些呢?相对于其他许多动物而言,人类有相当长的寿命。相信所有的人肯定不愿成为短命的动物,比如有些种类的昆虫只能生存3天,但人们还是会不时抱怨大海龟的寿命比我们要长100多年。那么,我们可以长生不老吗?很不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出生时身体内部早已被嵌入了“老化基因”(一种会促进机体衰老的基因)的程序,在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会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古希腊哲人说:生命不过是以死亡为目的地的一段旅行。那么,衰老是如何发生的呢?简单地说,在组成我们的身体组织的各种细胞行使其功能时(这一切都由基因安排),它们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部的损伤,如细胞自身产生的代谢副产物。当然,细胞也会作出相应的保护反应,如肾脏过滤废物,肺将氧气吸入,皮肤防止体液蒸发丧失,等等,但这些机制并非完美,危险会随之而来,造成细胞功能的损害。危险来自何方呢?许多损伤都来自于一种有害的代谢副产物——自由基。自由基是由丢失电子后的氧分子所组成,由于它们能从其他分子获取电子,使之不稳定,并能破坏活组织如蛋白质、细胞膜和DNA等,故极具破坏性。机体对付自由基这个“破坏分子”的“武器”是抗氧化剂。抗氧化剂主...  相似文献   

15.
吕刚 《世界科学》1992,(11):42-43
人类一直努力地创造着新产品,并从无休止地寻找着所需要的材料。若干世纪以后,自然的材料库已从石头、骨头、木材扩大到粘土、钢和20世纪的宠儿——塑料。每一种新材料无不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科学家们正开创一个新材料的时代——创造理想中的材料:由99.9%空气组成的硬质稀薄泡沫,透明的钻石防护表层和在化学上广有用途的奇特构型的大分子碳。有些研究者不是在改进自然而是模仿自然。他们的创造有时称为“智能”材料,即把人造触觉和人造肌肉联接起来,使物体能改变自身的形状和硬度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到现在为止,这些新材料还不能够在工业上投入生产。但随着工艺的提高和制造费用的降低,这些新  相似文献   

16.
死亡之谜     
棺材里的呼叫声 1973年1 2月22日,<法兰西晚报>曾报道一桩撞车死人的消息.让·普拉达尔因车祸死亡,在一片凄凉的抽泣声中,他被装入棺材.正当家人要封棺材盖时,他却突然叫嚷说:"我大概是死啦,可是我饿!"弄得家人目瞪口呆,很侥幸,普拉达尔得救了.  相似文献   

17.
18.
死亡之谜     
人怎么样才算死了?这个听起来似乎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却很复杂。国外有人估计,在宣布已死亡的人中,竟有4%实际并未死亡,却误被活埋或火化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人未死入木,活埋于地下,在人类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19.
拒绝死亡     
20世纪,卫生保健和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活得比过去任何时代都长。人们现在关心的是在21世纪,人究竟能活多长,将会永远不死吗?万寿无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人类是否能实现最古老的梦想,使生命永恒?随着对入体衰老和死亡机制的深入了解,许多科学家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拒绝死亡──对衰老和死亡进行控制,使人将来可以永远活在世上,而死亡纯粹是一种自我选择。这一天会很远吗?美国高级细胞技术权威迈克尔·威斯特博士对此较为乐观,他认为在三年内,生物学界和医学界对人的衰老和死亡的进一步认识会是令人震惊的。也有一…  相似文献   

20.
死亡感觉     
凡工 《科学之友》2000,(8):18-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