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12月3日,在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的医疗中心手术室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拉开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心脏永久性置换的序幕。38岁的威廉·德维利(William.De Vries)把一颗 Jarvik-7型人工心脏植入了来自西雅图郊区的61岁的退休牙科医生巴尼·克拉克(Barney.Clark)的体内,使这位濒临死亡的老人重获生命。消息传出,在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这给千百万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一些研究者认为,有一万五千到六万六千美国人可以从人工心脏中受益。因此,这个事件被新闻界称为医学发明和外科手术的杰作,成为心脏护理史上最有魅力的事件。克拉克依靠人工心脏的运转,能够下床活动,吃奶油馅饼,与家人谈话,和护士开玩笑,欢度圣  相似文献   

2.
李勇 《世界科学》2010,(7):20-21
查尔斯·奥珂克(Charles Okeke),43岁,三个孩子的父亲,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目前成为首位走出医院的人工心脏植入者。今年5月3日,奥珂克已经开始与家人一起生活,多亏有了背包大小的装置——人造心脏泵,然而他需要带着这一装置直到找到心脏捐献者为止。那么,人工心脏泵是怎样工作的?人造器官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新科学家》杂志给出了如下答案。  相似文献   

3.
Selle  T  余志平 《世界科学》1989,11(10):33-34
最近,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矫形外科医生学会学术会议上,格里斯廷纳(Gristina)博士指出,由于粘附在植入假体表面的微生物不仅抵抗力极强,而且感染的破坏力也很大,因此,在研制全人工心脏及其它植入装置方面,需要寻求新的途径。格里斯廷纳博士是美国鲍曼·格雷医学院矫形外科学教授,他提请大家注意,新近他与德弗里斯(De-  相似文献   

4.
在经典童话电影<绿野仙踪>里那个因为没有心脏,而无法爱别人的"铁皮人"让人记忆犹新,小"铁皮人"固然令人怜惜,但现代科学技术的确能给人安装一颗人工心脏.英国一位被植入了金属心脏的病人在度过了7年的安详时光后,于68岁时离世.  相似文献   

5.
编后     
心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与心脏移植比较,人工心脏有许多优点,因此研制人工心脏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人工心脏》一文就人工心脏的发展概况、一般概念、血泵、材料、瓣膜、能源和驱动、控制和监护、实验动物、植入技术、临床应用、国内研究情况等作了介绍,通过本文介绍我们可对人工心脏的国内外研制情况有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Zacouto和Corabouf、美国的Akutsu和Kolff完成人工心脏的动物实验已过去25年了。近二年来,已在人体进行了三次人工心脏的移植手术。去年的柏林会议使全世界的专家学者有机会对目前的计划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一次认真的总结。目前还没有理想的人工心脏能让病人忘却痛  相似文献   

7.
<正>电视摄像机已经架设好。艾伦·斯特恩(Alan Stem)不愿错过提示。他穿了一身黑衣服,大步穿过停车场。斯特恩个子不高,但双腿迈得比多数人都来得快,他的头脑通常也比其他人领先了好几步。目前一共有四支队伍在跟踪报道斯特恩这位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院(SWRI)的行星科学家,此刻拍摄的队伍来自日本放送协会(NHK)。他们将摄像机对准斯特恩,准备拍摄清早的定场镜头。斯特恩走进位于马里兰州劳瑞尔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一边做了竖起大拇指的手势,一边打招呼:"嗨,早安。"他头顶的中庭上方悬挂着一件1:2大小的"新  相似文献   

8.
盐湖城的犹他大学医学院发展了一种新的人工心脏,井将在数月内植入人体。研究小组已决定把这种用塑料和铝制作的心泵付诸实用,预料将会很快地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最后批准。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是一位无可救药,濒死的心脏病患者。威廉·C戴佛瑞斯医师将是该手术的主刀。该手术是期待已久、仅有的第二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相似文献   

9.
<正>安迪·鲁宾(Andy Rubin)于2014年离开谷歌后,他没有准备退休。他当然可以这么做:在完成一段辉煌的职业生涯,开发出科技史上一些最具创新性的产品之后,他拥有了每个人都想要的财富和赞誉。在苹果拆分出General Magic后,作为工程师的他开发出了世界首批联网便携设备。作为Danger的CEO,他在"智能手机"这一术语出现之前就创造  相似文献   

10.
超越繁星     
谢懿 《世界科学》2011,(3):44-46
发射于2009年旨在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正在不断地超出人们的预期,那它是否即将会发现另一个地球呢?坐在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学中心(CFA)办公室接受采访时,平日里健谈的天文学家迪米塔尔·萨塞洛夫(Dimitar Sasselov)看上去很拘谨。当被问及在他所参与的美国宇航局(NASA)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所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中最衷爱哪一颗时,他犹豫不决,随后回避了整个问题。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超越了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或者单  相似文献   

11.
<正>研发人工心脏的失败证实了自然之神秘。心脏的结构可谓鬼斧神工,人类模仿制造人工心脏的无数次失败无疑是最好的证据。人工心脏的历史由高明的技术创新和持续的临床失败交织而成。1962年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向科学界提出了一项艰巨任务,要求在1970年前实现人类登月与安全返地。1964年,  相似文献   

12.
<正>脑机接口技术(BCI)飞速发展,硅谷的公司正在进军这个领域。会不会在不久以后,我们所有人都用头脑来打字?将近两年前,丹尼斯·迪格雷(Dennis Degray)发送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短信给他的朋友:"你现在手里拿着的,是史上第一条从一个人大脑的神经元发送到另一个人的移动设备的短信。"他回忆短信的文字,"你刚刚创造了历史。"  相似文献   

13.
正通过9封信件,弗里曼·戴森叙述了他与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交往轶事。"在我的生命里,三样头等重要的东西依次是:家庭、朋友和工作。"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在他近期出版的《模式创造者》(Maker of Patterns:An Autobiography Through Letters)一书的引言中如此写道。该书收集了作者的很多信件,前后跨越40载人生岁月,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出世界历史和物理学各种划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正>85岁的史蒂文·温伯格知道他度过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他在最新出版的文集《第三个思想》(Third Thoughts)中告诉我们:"我娶了大学时的恋人。"在他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后的讲话中,他谈起自己在过去30年里所待的这座城市。"正如你们大概能猜到的,我喜欢住在奥斯汀。"他也见证了科学大进步,"我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那时相互竞争的不同猜想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写道,"如今在这两  相似文献   

15.
正克里斯·梅森(Chris Mason)是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一名遗传学家。当他的女儿还在蹒跚学步时,他会好奇地看着她触摸纽约地铁的物体表面。有一天,她用舌头舔了一根杆子。梅森说:"这是一种明显的微生物交换,我非常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为此,他开始对交通系统中与人类共存的微生物世界进行取样。2015年,他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纽约市存在大量前所未知的物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与他取得联系,希望参与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鲁白 《世界科学》2011,(9):40-42
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是一位计算机教授。他在2006年被诊断患有胰腺癌。在生命只剩下几个月的时候,他被邀请去演讲,就是后来著名的"最后一课"(Randy Pausch’s Last Lecture)。而这"最后一课"之后其实他又讲了另一个讲座,是关于时间管理的。当时  相似文献   

17.
正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他对自己2018年年初出版的《人为薪死》(Dying for a Paycheck,哈珀商务出版社)一书抱有雄心壮志。他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关乎工作场所健康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我们正在损害公司绩效和员工福祉,这本书需要成为叫停的号令,因为造成的伤害太大了!"《人为薪死》一书描绘了从健康保险的消失到长时间工作  相似文献   

18.
赵维杰  任胜利 《科学通报》2020,65(25):2651-2653
正2020年是"两刊"(《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值此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聆听他与"两刊"的故事,以及他对"两刊"的期望.您还记得自己最早在"两刊"发表的文章吗?白春礼:最早发表在"两刊"上的文章,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一项工作: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解析了3-乙基-5-[2-(3-乙基-2-苯并亚噻唑啉基)亚乙基]罗丹宁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这是一种可以用  相似文献   

19.
家教十误     
一、表扬太滥或太吝"你把你的脏衣服放到篮子里了吗?哇!真是好样的!"为了增强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们有时竟使他们染上了表扬瘾。"一个依赖表扬的孩子不追求使自己满意的目标"。精神病医生詹姆士·温德尔认为:"做一些小事也希望听到大量地感谢的话,如果不再赞许他(她),那他(她)会一事无成"。过分批评也有害。"如果你仅仅指出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20.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