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姚诗煌 《科学》2007,59(3):1-2
当今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是有目共睹的。从19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到目前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高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地位,把发展科学技术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在世界各国中也是不多的。应该说,目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条件,已不亚于许多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
2000年已在眼前,21世纪即将来临。回首百年,一方面是科学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抵达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代。马克思说100年来,“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的名言,仿佛就是对20世纪说的。另一方面是各国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国力,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了政府的首要议事日程。于是,科学技术政策及其研究,科学技术指标及评估,亦就应运而生,成了本世纪中叶以来近50年的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对前者,邓小平曾精辟概括为10个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后者,党中央在…  相似文献   

3.
夏禹龙 《世界科学》1997,(3):2-4,10
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对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的发展指出明确的途径。他在1984年初视察上海时,为宝山钢铁公司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①他的话虽是针对钢铁公司说的,但却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通常以自身的科学实践为基础,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大力开发新技术,并迅速将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这种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市场…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努力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在这种形势下,努力倡导科学思想,捍卫科学尊严,摈除愚昧迷信,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5.
11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种科技新事物——生产力促进中心。自从它出现后,风调雨顺,成长壮大,成了一种渐渐被社会接受的新型科技机构,在我国的经济生产和技术推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远见的论述。它表面上是一种类似股份制的科技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6.
水质     
葛建 《世界科学》1989,11(1):62-63
“质量”有许多含义,最主要的意思是“特殊的和基本的性质”以及“优化度”。对水而言,第一种含义与客观实在相关,如:温度,密度,水中溶解的分子和离子,水中悬浮的粒子,水中生活的动植物。这在科学方法上,不失为研究工作的合适工具。第二种含义涉及应用水的价值判断。这在科学方法上是欠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常常使用第一种含义,但不绝对。(在遇到下面一种水质时保持不同的思路)相比之下,公众几乎老是注意第二种含义。如果科学家们要调查水质的某些方面,(含义1)而公众把这当作改善水质的后备工作,(含义2)那么公众误解的危险无意之中便会产生。  相似文献   

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与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相似文献   

8.
一、“技术科学”的含义当今,是世界先进诸国围绕高技术展开炽烈国际竞争的时代。对于科学技术来说最重要的是振兴“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关于前者的重要性已有许多的专家进行了论述。这里就“技术科学”的振兴问题进行探讨。世界上最先提出“技术科学”这一概念的是中国的物理学家钱学森。由于在科学里产生出“工学技术”的理论,所以钱学森将过去常常不合的“自然科学”和“工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在下沉式生态广场建筑设计中结合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使建筑物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绿色节能低碳;消除噪音、吸附灰尘、缓解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21世纪中国将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过程。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完善。由于21世纪科学技术将全面进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中,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并以持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是發展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列宁認为对生产力的系統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說:“以最新技术方法开發自然瓷源,将为生产力的空前發展創造基础”(列宁全集,俄文版27卷,228及288頁)。但是,自然資源只有在开發时广泛利用現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才能成为生产力發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国民的生产技能(人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机器、技术)是生产力主要的积極的因素。生产力的發展是人们的专門技能与現代技术(設备、机器)在劳动过程中結合的結果。生产力發展的基础就是把由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組成的自然資源应用到生产中去,并使其适应于人类和社会的需要,因此,生产力的發展就是劳动力的改善和發展,就是技术的  相似文献   

12.
《知识就是力量》是在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一个春天创刊的。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深刻地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提出:“科学界要努力发展科学研究,普及科学技术,为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建设美好幸福的新中国作出贡献。”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1953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协会工作领导的指示》。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十分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全国政协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制定的共同纲领,全国人大1954年9月通过的宪法,都提出…  相似文献   

13.
赖廷谦 《大自然探索》1994,13(1):119-126
中国传统技术观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流传并盛行的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对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念.本文分析了这种观念的六个负面.探讨、反思了中国古代技术发达的三大独特类型和传统技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悲剧性结局。以此力图阐明技术社会史上这二者之间难解的背反现象和成因.并希翼人们以史为镜,从负面的深刻教训中.在今天更牢固地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观念。  相似文献   

14.
编后记     
党的十四大圆满闭幕了,十四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却还仍是努力的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之后,才能显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在旧有体制的樊笼中,科学技术充其量只能在特定的领域和少数部门获得进展(原因不言自明),而难以取得推动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5.
张景生  谢星海 《科学》2000,(12):55-58
“千年虫”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引发出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理性思考,特别是科学技术“双刃性”的再认识,进而提出了避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但是,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的科学技术又总是工业革命的先导。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它往往首先服务于军事和国防工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基础理论也必然会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科的相互渗透而产生新的学科分支。这些新学科不仅使经典学科的知识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地开拓新领域。这些新学科不再深居于后院,而是挺进于前沿。变质量系统热力学就是宏观热力学近代发展的一支新秀。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缘起众所周知,1767年瓦特发明的分离冷凝器及蒸汽机促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瓦特的发明是直接受惠于当时刚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力争有所作为,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竞争,愈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编辑们和作家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工作人员们,以共同的努力准备好了第1期专刊《知识就是力量》,不仅能够阐明苏联科学技术的有趣问题.而且还讲述中国的科学家和专家同你们全体人民一道为完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创造性的劳动。”(摘自“亲爱的朋友们!”——苏联《知识就是力量》编辑部)  相似文献   

19.
王青玉 《科学之友》2009,(3):171-172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多极化和科技全球化日趋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结构中的潜在因素,已渗透到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正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编后记     
今春以来,形势急速变化。邓小平同志一月的南行讲话和政治局三月会议精神传达之后,一夜春风,神州大地花开万树,改革的春潮来势迅猛。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大陆上已经是深入人心。随着改革事业的蓬勃再兴,沉寂一时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必将重新排上日程。体制活则科技盛,科技盛则国家兴。我国科技事业能否在短期之内冲破种种束缚,出现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这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