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正>这两年,《王者荣耀》红到发紫,火到爆炸。从70后到10后,各个年龄段都有它的拥趸,这绝对是一款现象级的游戏。《王者荣耀》到底有多火?作为腾讯旗下MOBA类(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手游的代表作,它是当今移动电竞界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都或多或少听到过它的名字。在2016年腾讯员工大会上,《王者荣耀》和微信支付、应用宝一起进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好莱坞从来就是美国意识形态的输出窗口,这座文化工厂生产的每一卷拷贝都渗透着所谓美国精神,而这一特征在科幻影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美国经济受挫时代的《超人》,到为克林顿总统树碑立传的《独立日》,以及1996年最新出品的《火星人入侵》(《MarsAttacks》;导演蒂姆·伯顿)。 《火星人入侵》这部影片一开始,火星飞碟便已大规模地兵临地球上空。总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信心十足地告诉电视机前的人民:我们有能力处理好这件事。随后他否定了军方中鹰派对火星人来意的恶意猜测,派一位鸽派将军与火星大使接洽。  相似文献   

3.
帕洛玛(Palomar)山天文台举世闻名,它位于美国西海岸加里福尼亚州的南部,距名城洛杉矶约200公里。它是我几十年来久已向往的地方。1995年我到达美国之后,第一个访问的科学圣地便是它。 旅途风光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和好友去帕洛玛山天文台。 沿海的5号高速公路是美国西海岸直通南北的大动脉。先是在这条公路上向南开去,一路饱览南加  相似文献   

4.
1995年9月我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始参观这里著名的博物馆群的时候,我才知道这庞大的博物馆群都属于一个已有近150年历史的史密松学会。学会有一本著名刊物《史密松》(Smithsonian),是一本高级文化综合期刊。可巧9月号的封面竟是背上坐着好几个人的一只巨大的恐龙,他正稳步行走在大街上。这使我感到惊讶,这是怎么回事?我一向对恐龙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打开杂志后才知道这是科学家和美术家合作描述远古恐龙的一本科幻著作中的插图。这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栏目中保持久售不衰的记录,以百万册的销售量递增。这时我才感觉到美国恐龙热的温度的确是很高的。这又使我回忆起不久前我在纽约参观美国自然博物馆时的情景。这个馆可能是美国最大的恐龙研究、教育和普及中心。它的恐龙展厅经过重大修改于1995年6月重新开放,我在时正好赶上参观  相似文献   

5.
技术史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这门学科在美国的历史最多不过廿五年,而与它密切相关的另一门学科技术哲学只有十五年的历史,而技术社会学则尚处于婴儿期。我以前也曾看过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很多技术是应该归功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卡通片《狮子王》的成功,轰动了世界,挽救了迪斯尼公司。也有不少人认为《狮子王》是花了巨资拍成的,如果他有这笔巨资,也可以拍出来。 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幻想。仿制《狮子王》容易,创作出一个与之媲美的、能引起世界轰动的卡通动画片是很不容易的。 仅从美术制作这一方面来说,迪斯尼公司为了《狮子王》达到艺术的完美,组织了60多人的创作队  相似文献   

7.
偶语 《科学之友》2005,(3):86-86
卡夫卡的《美国》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面对未知的前途,卡尔是积极的,但他根本没有察觉到自己不过是从一只笼子奔向另一只笼子,就像我面前墙壁上的钟,毫无意义地从起点到终点,仍然回到起点。荒诞,仅是事物的一件外套。它不再是表演,它已经逐渐演变成每个人严肃的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早在1877年,德国人凯泼(E.Kapp)写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1914年,德国的斯基默(Z.Schimmer)又写了《技术哲学》的专著。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出现了“技术论”这一名称,并且进行了从四十年代延续到今天的有关技术论的论战。近三十年来,技术哲学的研究更为人们关注。在美国召开了技术哲学的讨论会,发表了一批论文和专著。德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现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丁肇中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  相似文献   

10.
正1924年,鲁迅先生创作了一首散文诗——《秋夜》。也许大家对它的印象不太深刻,但若提到它的开头,想必许多"学生党"都会恍然醒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虽然我对读书时,语文老师常常让我们揣摩作者的用意并不赞同,但我仍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一份寂寥。也  相似文献   

11.
从1996年6月到1999年9月,《知识就是力量》以大量篇幅和彩页发表了我的40篇《访美见闻》。加上我在别的报刊上发表的10多篇,合计约有十几万字和200多幅图照。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鞭策和考验,因为我从未写过这么长的旅行随笔。这首先要感谢曹嘉晶主编对  相似文献   

12.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16,38(3):232-234
<正>《从阿基米德到霍金》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颇受欢迎。我们看看出版社的内容提要,就会明白这本书走俏的道理。内容介绍:(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穿越几个世纪的旅程。它探讨了以人名命名的众多物理学定律——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到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和哈勃宇宙膨胀定律。这些定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这部妙趣横生的著作中,皮克奥弗邀请我们同那些非凡而又充满激情的人们(本书中的定律  相似文献   

13.
龚鹤  赵忠孝 《世界科学》2007,(10):43-46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出生于德国,1955年在美国去世,其论著《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享誉科学界而历久不衰。他的成名历程及其思想值得我们关注,为此,美国兰顿书店出版了由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编写的《我的爱因斯坦》一书,书中从多个方面揭示了爱因斯坦许多鲜为人知的思想活动和宗教见解,值得推荐。以下择要介绍该书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天上的街市     
1980年,我为当时的青少年朋友写了一本书,名叫《星星离我们多远》。这本书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后,很受读者欢迎。有不少人认为它的“序曲”写得很精彩。所以,今天我又对这篇“序曲”作了一些修改,重新奉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相似文献   

15.
正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他对自己2018年年初出版的《人为薪死》(Dying for a Paycheck,哈珀商务出版社)一书抱有雄心壮志。他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关乎工作场所健康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我们正在损害公司绩效和员工福祉,这本书需要成为叫停的号令,因为造成的伤害太大了!"《人为薪死》一书描绘了从健康保险的消失到长时间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可以说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老朋友。这个“老”字有双重意义。其一,从年岁上看,是年龄老的朋友。其二,从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关系上看,《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不久,我就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是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后来是读者兼作者。它伴随我走过了从青年到老年的历程,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同它是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会大厦是一座白色的有巨大圆顶的古典建筑,它已经成为代表美国的标志。就在它的对面数千米远处,矗立着高耸的华盛顿纪念塔,它也成为美国的另一标志,而且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最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华盛顿纪念塔 这座纪念塔从1848年奠基,一共用了36年之久才把它建成,美国人称赞它是现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塔高555英尺(167米),全用白  相似文献   

18.
人择原理及其提出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择原理及其提出的问题》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它不仅对本刊曾刊出狄拉克的“大数假说”(3卷7期)一文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而且它从另一角度提出了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某种局限性。“人择原理”这一学说的提出看来不仅有其科学意义,还更有其哲学意义,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9.
机械人的历史与现状在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中,差不多人人都熟悉“机械人”这个词。第一个出现的人造人是泰勒斯,这是白垩纪远古时期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青铜巨人。自古以来,机械人就一直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没料到就在不久以前,“机械人”这个词第一次被人用到。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剧作家卡雷尔·查培克于1920年创作的剧本,名字叫《罗莎姆万能机械人公司》.“机械人”(Robot)是个新词,它是从Robota(捷克文,意思是服役或农奴)这个词衍生出来的。所以,机械人是一种人造人,它能代替人干活并为人服务。在这一段时间里,从公元前100年的赫伦制作第一部自动机开始,各种自动体不断问世。在所有这些现存的自动机中,有三台最负盛名,在瑞士纳沙特尔湖畔的历史博物馆中,它们仍使人们惊叹不已。这些自动装置是于十八世纪中叶制作的,它们能演奏风琴、写出完整的句子和画画,宛如活人一般。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工作和爱好、太空美术和动物美术作品就成为我几十年来欣赏和收藏的对象。1987年我在外文书店偶然买到一册北美动物画家的彩色画集,其中收集了10多位加拿大和美国画家的200多幅动物美术名作,使众多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形态跃然纸上,生动而可爱。当时我仅仅从这本画集中了解到一些画家和作品,并未想及其他。1991年我从一期《参考消息》上读到一篇“北美掀起野生动物画热潮”的文章,对这本画册所反映的动物画家和作品有了进一步了解,随后又在美国《读者文摘》上看到介绍北美动物画家的文章,进一步引起我的注意。但是直到我到了美国之后,才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北美野生动物运动的规模、意义和对环境保护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