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富安 《科学通报》1996,41(16):1534-1535
在有机化合物中,氮酸酯(nitronic esters)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物质。从形式上看(R_1R_2C=NO_2R_3),它可由酸式硝基化合物(氮酸)和醇缩去一分子水而得到,但实际上既没有按此方法得到过氮酸酯,反过来,也不能将其水解成酸式硝基化合物和醇。因其通常不稳定(大多数已知的氮酸酯在常温下的寿命一般仅为几分钟至数周),所以有关氮酸酯的研究一直很少见诸报道。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酸解烃碳同位素组成与气-源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有机质热演化成烃作用的同时,其成烃产物通过岩石吸附、成岩矿物的包裹等作用被记录在沉积岩石中,酸解烃指被成岩碳酸岩、铝硅酸盐等矿物包裹的C_1—C_5,气态烃,在样品粉碎和真空条件下,游离烃已大部分被解析,兼之酸解烃较岩石吸附烃又高出3个量级.其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则应与相应层段生成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相一致,因此可通过源岩酸解气和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追索烃源岩,这种气-源对比较前人的工作更直接一些.本文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城川一井酸解烃组成的垂向变化及古生界烃源岩酸解气和天然气碳同位素对比研究,探讨了酸解烃的来源及利用烃源岩酸解气与天然气同位素组成,进行气-  相似文献   

3.
麦类作物根际麦根酸的分布和难溶性铁的活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卫明 《科学通报》1991,36(1):64-64
麦根酸和脱氧麦根酸均是近年来在缺铁大麦和小麦的根系分泌物中新发现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类似于烟碱酰胺。这类物质可利用其羧基、羟基和胺基共6个配位基与氢氧化铁中韵Fe~(3+)形成络合物,并能直接被根系吸收从而改善了植株的铁素状况。因此,对提高石灰性土壤难溶性铁的有效性和防治植物缺铁症有重要的潜在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但是,迄今的研究结果都是在溶液培养的基础上和离体试验中得到的。麦根酸在根际土壤中的存在及其对难溶性铁的活化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是从根际土壤中直接分离麦根酸,研究其在根际内的分布状况以及与不同形态的难溶性铁的螯溶作用。  相似文献   

4.
手性多酸的合成是多酸化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难度很高的挑战性课题, 也是近年的研 究热点之一, 从本质上来说, 其关键的工作是进行多酸分子的构建. 作者研究小组运用自 主发展的DCC 亚胺化方法, 将把刚性的多酸有机衍生物通过碳-碳或碳-氮单键组装起来, 这样的组装体系就有可能因单键旋转受阻形成轴手性分子; 在多酸簇上接上一个长的非 平面手柄, 从而形成手性“环蕃”. 本文报道了通过以上合成策略, 以高度可控方式合成新 型多酸有机衍生物, 并构建多酸手性分子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藿酸是地质体中广泛存在的藿类化合物,但和对应的藿烷化合物比较,人们对藿酸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本文报道了两类新的藿酸化合物,它们是藿酸地质演化的中间化合物,对了解藿酸化合物的来源以至整个藿类化合物的演化历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某电厂建立积灰试验台,研究积灰对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的影响.试验系统安装在某电厂300 MW机组空气预热器和电除尘器之间的烟道旁,双层试验套管插入烟道之中,冷却水先后流经内管和外管.数据表明:当煤质一定时,试验段Nu随着外壁温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一特定外壁温区间内骤降,此时换热元件积灰和腐蚀情况加剧,这个骤降温度区间被定义为工程酸露点.工程酸露点可以用来指导锅炉低温余热系统的设计,保持余热系统入口水温高于工程酸露点,换热器不但可以保持较高传热性能,同时避免了严重的低温腐蚀.就经济性和设备可靠性来说,工程酸露点是余热利用系统设计的新判据.试验表明:工程酸露点比传统热力学酸露点至少低30℃,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直接影响输入到生态系统中氮的去向和氮动态的变化,但是资源添加如何影响植物氮吸收偏好仍不明确.本研究依托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开展了10年氮、水添加实验平台,选择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两个优势物种为研究对象,使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植物叶片和土壤各形态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量化不同氮源对植物氮的贡献,探究植物氮吸收偏好及其对资源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自然状态下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植物氮的贡献分别约为80%和20%;(2)氮添加减小了两种植物对硝态氮的利用,水分添加降低了克氏针茅而提高了冰草对硝态氮的利用,氮、水处理对植物氮吸收偏好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揭示,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利用较丰富的硝态氮,对较贫瘠的铵态氮利用较少;并且氮吸收特征随着资源添加而改变,水分对氮吸收的影响受到了氮素供给的调节.未来氮沉降加剧和硝态氮比例增加并非总是产生负效应,很可能促进温带草原优势植物的生长,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目的豆科植物的根部与土壤中固氮细菌、根瘤菌共生的根瘤体是固定和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游离氮,以补充其自体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氮素养料,并且又是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宝  相似文献   

9.
光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 PEC)催化分解水制氢被认为是生态友好、规模化和可持续性地转化与储存太阳能的理想途径之一,但光阳极较低的工作效率限制了PEC分解水的发展.近年来,钒酸铋光阳极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光电流密度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工作聚焦在如何将钒酸铋光阳极所具有的理论潜力尽可能地发挥并应用至PEC分解水制氢.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钒酸铋光阳极的吸光效率、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与表面催化产氧效率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对高性能钒酸铋光阳极的设计思路与合成方法进行评述、总结与展望,为进一步挖掘钒酸铋光电极的潜力与开发下一代光电极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长效碳铵特性与应用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明 《科学通报》1997,42(8):874-878
我国现有可耕地面积104.5×10~5km~2,人均耕地面积仅8.67hm~2,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约占33.7%.所产氮肥量约16×10~6t(折纯),其中碳铵约占51%.这是我国特有的氮肥品种,含有氮素和二氧化碳,肥效快,不板结土壤,但存在易挥发损失、不易贮存、肥效期短、氮素利用率低和易结成硬块等缺点.研究长效碳铵的目的是减少碳铵的氨挥发,降低转化为硝态氮的淋溶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与延长肥效期,在减少施肥量条件下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经多年研究证明,该肥料具有明显的氨稳定作用及增加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贮存量.该项研究查明了使长效碳铵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DCD添加量;创建了系统生产法新工艺,从而实现了生产出新型碳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朱兆良 《科学通报》1977,22(11):503-503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氮肥施用量迅速增加.研究氮肥施人土壤后的氮素平衡状况,对于了解氮肥的增产效果,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氮肥施人土壤后,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一部分则通过不同途径而损失.气候、土壤、耕作和栽培技术,以及氮肥的种类、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等因素,都对氮肥的氮素平衡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这三部分氮素占施入氮素总量的比例也  相似文献   

12.
叶片质外体pH降低是铵态氮改善植物铁营养的重要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春琴  张福锁 《科学通报》2003,48(16):1791-1795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 以硝态氮为对照, 研究了铵态氮对向日葵叶片(Helianthus annuus L cv Frankasol)质外体pH和可溶性铁的影响, 探讨了铵态氮改善植物铁营养状况的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铵态氮通过降低叶片质外体pH和提高新叶质外体可溶性铁的浓度来改善缺铁植物的铁营养状况. 铵态氮处理的缺铁植株新叶质外体、细胞汁液和木质部汁液中铁的浓度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 新叶未出现缺铁黄化症状. 新叶质外体pH受氮素形态的影响较大, 不供铁时, 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植株新叶质外体pH分别为6.15和5.94, 供铁时, 新叶质外体分别为6.43和5.50. 初生叶质外体pH不受氮素形态的影响, 均在6.25左右. 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缺铁植物木质部汁液pH分别为5.72和5.49, 供铁使木质部汁液pH分别提高了0.27和0.16个单位.  相似文献   

13.
汪峰  ZHOU JiZhong  孙波 《科学通报》2014,59(4-5):387-396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的氮素循环影响了生产力和环境, 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 同时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响应种植作物等管理方式也不明确. 本研究在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 选择3种典型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寒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和中亚热带红壤)设置不种植(裸地, non-cropping)和种植玉米(cropping)的田间试验, 基于高通量基因芯片测定不同土壤共有的氮转化基因(核心氮转化基因), 利用随机矩阵方法建立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的分子生态网络, 揭示种植玉米对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种植玉米增加了土壤中大部分核心氮转化基因的丰度, 显著提高了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的复杂程度. 网络拓扑结构的模块数由裸地处理的8个增加到种植玉米的28个. 裸地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有2个模块枢纽, 其关键基因为固氮基因(nifH); 种植玉米后网络有9个模块枢纽, 其关键基因包含固氮(nifH)和反硝化基因(narG和nosZ). 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的功能分子生态网络结构与植物、气候、土壤等因素显著相关, 说明农田管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构, 影响其驱动农田养分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近30年来,中国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排放了大量SO2、NOx和NH3,导致硫、氮沉降水平显著增加.其中,SO2和NOx作为酸沉降的直接驱动因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虽然NH3可以中和降水中的酸性物质,但是当其以NH+4离子形式沉降进入土壤后,将会有较大的潜力引起显著的酸化效应.在中国北方地区,酸沉降往往不会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高水平的盐基离子沉降起到了  相似文献   

15.
吴超元 《科学通报》1959,4(24):829-829
根据关于海带吸收氮素的一系列实驗,我們发現缺氮的飢餓海带可以在一个短时間內吸收一定量的銨态氮和硝酸氮来补充体內的不足,恢复正常生长;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与溶液浓度、溶液pH值、吸收时間和海带飢餓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自1957年开始,我們在青島缺氮的貧瘠海区太平湾进行了一系列的海  相似文献   

16.
五倍子酸和酯其自由基的稳定性及分子内氢键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继民 《科学通报》1994,39(5):418-418
在五倍子和茶叶中普遍存在五倍子酸及其烷基和苯基酯,它们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防腐性及收敛性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油脂、染料、纺织、冶金、石油、化工、食品及医药等工业.经研究,认为它们的这些活性与其极易形成自由基的性质有关.对自由基的结构及其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至今研究的还不多,只是凭经验认定是羧基对位的羟基失氢形成自由基.在另一篇论文中,我们计算了各种可能生成的自由基的生成热,从能量的观点指出,五倍子酸及其酯的羧基对位的羟基的确最易失氢形成自由基.  相似文献   

17.
李绪渊 《科学通报》1989,34(2):114-114
固体酸的表面酸型,一般按照其对吡啶吸收-红外光谱是为离子吸收或配位吸收而区分为B酸和L酸两类。本文以甲苯催化转化反应为探针,采用脉冲微反-脉冲中毒气相色谱及吡啶吸收-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了Ce-Y分子筛表面特征酸位及所出现的1490 cm~(-1)谱带的  相似文献   

18.
刘东 《科学通报》1984,29(10):605-605
为了研究变色酸双偶氮类试剂的结构对其与稀土元素反应性能的影响,我们以含卤素取代基的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胂酸型试剂为例,设计并合成了十一种试剂。其中除P-苯基-2As已有文献报道外,其余皆为武汉大学化学系首次合成。其通式为  相似文献   

19.
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正钒酸镨活性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德 《科学通报》1997,42(24):2626-2628
钒基催化剂是很多重要的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工业上生产硫酸是用碱金属(如K)助催的负载型V_2O_5催化氧化SO_2生成SO_3。正丁烷(烯)氧化制马来酸酐采用的是VPO催化剂。近年来发现的VMgO催化剂,对丙烷、丁烷等低碳烷烃的氧化脱氢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各种氧化物负载的钒基催化剂也被尝试用于低碳烷烃的选择氧化。但由于钒本身有多种价态( 5, 4, 3等),且可以与其他金属离子形成多种钒酸盐(正钒酸盐、焦钒酸盐、偏钒酸盐),因此,钒基催化剂一般比较复杂.研究钒基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活性相、活性位,可以为设计和研制有效的低碳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我们曾经报道纯相的稀土正钒酸盐在丙烷氧化脱氢中的催化作用。本文报道用顺磁共振(ESR)、程序升温脱附(NOTPD,O_2-TPD)、~(18)O_2-同位素交换等方法研究正钒酸镨的活性位。  相似文献   

20.
微囊藻毒素产生过程中氮素作用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华毒藻和藻毒素污染是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中的重要水质问题. 为了探索氮素对藻毒素产生过程的影响,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无机氮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纯种铜绿微囊藻室内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和MCs分析结果发现, 15NO-3标记组可有1~3个15N原子引入LR型微囊藻毒素分子(Microcystin-LR, MCLR), 其中引入2个15N的概率最大; 15NH4+标记组可有2~4个15N原子引入MCLR分子, 引入3个15N的概率最大; 且来自NH4+态氮的15N比来自NO3-态氮的15N在MCLR分子中有更多的结合位点. 这说明, NH4+态氮和NO3-态氮对MCLR的生物合成都具有重要的、直接的贡献, 但NH4+态氮的存在更有利于微囊藻产生MCLR. 因此, 在富营养化水体藻毒素污染预防和富营养化控制中, 不能单独强调磷素的突出作用, 氮素控制特别是氨氮控制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