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2.
1873年6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华生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一个簧片被粘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个意外的发现给贝尔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他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继续研究,终于发明了电话。这种在创造性劳动中偶有所得的现象通常被称作“机遇”。在人类创新的历史中,机遇不仅对一般创新活动非常重要,而且对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很有价值。据统计,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被认为…  相似文献   

3.
1873年6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华生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一个簧片被粘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个意外的发现给贝尔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他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继续研究,终于发明了电话.这种在创造性劳动中偶有所得的现象通常被称作"机遇".在人类创新的历史中,机遇不仅对一般创新活动非常重要,而且对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很有价值.据统计,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被认为是机遇发现的成果比例为:物理为3.4%(3:86)、化学为1.3%(1:77)、医学和生物学为5.1%(4:79).由此可见,在创新中不可忽视机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书写了这段历史。尽管招致其他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抗议,他的《双螺旋》一书还是于1968年出版,这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漫谈式的自述。书中,沃森对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持有惊人的性别歧视(后者在DNA结构的发现中起了关键作用)。沃森坦承,在他几乎不认识她时就为其外表着迷。"她不是没有吸引力,"他这么说,"如果  相似文献   

5.
<正>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从此人类可以利用导体中的电流来传输信息。1966年,华人物理学家高锟发明了光纤,随后激光光纤通信逐渐取代电流,成为了人类目前主要的有线通信手段。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1865年整合了前人的电磁学定律,提出了名垂史册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据此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在随后的10年里,意大利的马可尼、俄罗斯  相似文献   

6.
以超光速掠过群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也能感受到似乎是物质在以光速传输,例如,当使用传真机时,对方输入一份文件,这边就会输出相同的一份文件。但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错觉,文件本身并没有被传输,它甚至都没有被复制!通过电话线被传输的只是这份文件经扫描后获得的图像数据。 那么能否真的实现物体的光速传输呢?比如用光速来传递一个杯子,答案是可能的。但大概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实现,因为我们恐怕无法直接以光速来传递一个杯子。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国的宽带用户已增至500万户,到2005年有望突破1000万户。届时,将告别长年依赖的电视天线、电话线,家用电器一线通的时代已经不远了。把光缆引入家庭,让电视、电话、电脑一线通,放到几年前,这可能还是一种科学预见,如今,它已经成为近在眼前的话题。普  相似文献   

8.
现代制鞋技术是在19世纪一位美国黑人青年引人注目的发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位对制鞋工业有莫大贡献的黑人青年就是马泽利格。他发明的上鞋机对于制鞋工业的重要性犹如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对于电子工业以及贝尔的电话对通讯产业一样是不可忽视的。美国政府发行的黑人成就系列邮票中,其中一枚是纪念马泽利格的。  相似文献   

9.
徐俊培 《世界科学》2009,(10):34-35
如果光能穿过物体,而非反射回来,则人们就可通过“光线电话”进行交谈了。1880年,亚历山大·G·贝尔(Alexander G.Bell)曾当众表演借助光束通话的装置。贝尔的发明源自他的一项发现:将某些物质暴露在聚焦的闪烁光束下,这些物质就会发出声来—现在称之为光声效应。  相似文献   

10.
维克多·迈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沃森与DNA:一场科学革命》一书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沃森发起的两大项目——冷泉港实验室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该书是对沃森其人的生动描绘,而沃森本人也称得上是科学界的一个“项目”。从沃森在芝加哥度过的童年,到他在英国剑桥与克里克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乃至他在哈佛创建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该书都以颇有见地的评论和引语娓娓道来。它还详尽描述了冷泉港实验室如何从一个死气沉沉的二流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现今著名的国际科研中心——其动态、专著和会议都已对现代生物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12.
一八四四年,莫尔斯在美国首次进行了长途电报通信,在人类通讯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三十一年后,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问世。这台电话机的发明人,是一位苏格兰青年,名叫亚·贝尔。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05,50(21):2433-2433
本书是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中译本.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介绍了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该书作者麦克尔赫尼是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全书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及曾与沃森共同工作的50多位科学家率直的评价提炼而成,  相似文献   

14.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世界科学》2001,(8):8-11
美国《科学》杂志社新闻部编撰了一份有关人类基因组序列探索的历史大事年表 ,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直到最近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5.
一次谈话:寄希望于半导体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执行副所  相似文献   

16.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两位年轻科学家,提出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成就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前一世纪达尔文和盂德尔的成就相媲美。据此,沃森、克里克和为此做过前期研究工作的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生物遗传物质的准确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宣告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又进了一步,而这一重大发现也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8.
白衣天使 同人类一样,动物也会生病受伤.当动物出现身体不适时,它们虽然不能像人类那样去找医生诊治,但常常可以看到同类或异类的动物互帮互助的感人场面.比如,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就曾目睹这样一幕:在一个围着栏杆的棚子里,一头名叫贝尔的黑猩猩从地上拣起一根小树枝,把上面的叶子全部摘掉.  相似文献   

19.
Lewin  R 范一超 《世界科学》1991,13(2):27-29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FSON)是人体基因解译计划负责人.他以1961年肯尼迪总统决定将人类送往月球那样的口气,就该计划的重要性作了如此叙述:"为了彻底搞清具有30亿碱基对的人体遗传基因序列,最终需花去相当于将美国人送抵月球的十分之一左右的费用.但是,基因解译计划对人类生活所  相似文献   

20.
正特朗普总统明确表示,他不理解我们认识自然秩序过程中的另一场革命:人类活动驱动的气候变化理论。在第一部关于福尔摩斯的小说中,我们了解到伦敦侦探的一些独特之处。福尔摩斯应该是现代人和世界运行的专家,却不知道太阳系如何运行。具体来说,他不熟悉日心说的哥白尼模型,该模型在17世纪慢慢被人接受,并彻底改变了西方人对人类物种在宇宙中地位的看法。福尔摩斯探问即将成为其助手的沃森博士:"你说我们绕着太阳转,这对我有意义吗?如果我们绕着月亮走,那对我或我的工作没有一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