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病毒的不同,肝炎的类型也不同。侵袭肝脏的甲型(A)型和乙型(B型)病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确定的。从70年代起,医生们已经意识到还有另一种既非甲型也非乙型的病毒。但直到1989年才认定是丙型(C型)。其他型肝炎病毒的确定是更近期的事情。 下表是有关各型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2.
话说乙肝     
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肝炎分为五种类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这五种类型的肝炎均是由肝炎病毒引起,所以总称为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剂都很难杀灭。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乙型肝炎多见于成年人,但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上五种病毒性肝炎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胃肠道传播。病毒随病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食物、餐  相似文献   

3.
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的病原体,故称为AHC病毒。这两种病毒在临床上引起同一种疾病,人们猜测这两种病毒间必有某种关系。但免疫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病  相似文献   

4.
B型肝炎是一种极其讨厌的疾病。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肝的病毒性感染,引起食欲减退、呕吐、疲劳和黄疸。在有些病例中,这种感染导致肝硬变,甚至肝癌。大约有两亿“病原携带者”在血、唾液、精液或乳汁中带有Villain病毒,而这些人外表上没有病症,可是能把病毒传染给别人。  相似文献   

5.
A型禽流感病毒能跨越宿主屏障, 引起人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就是一个特例. 跨宿主传播的分子机理目前仍不清楚. 将不同亚型的237株流感病毒的内部蛋白序列转化为伪信号, 采用小波包分解的方法提取能量特征. 依据每株病毒的能量特征值, 进行层次聚类. 聚类结果显示, 5种分子模式存在A型禽流感病毒中, 并与跨宿主传播的表型相关联. 分析结果同时显示, 模式为C和E的病毒可以跨越宿主屏障, 而模式为A, B和D的病毒缺乏此种能力. 结果表明, 可以用来构建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用来预测A型禽流感跨越宿主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除甲型、乙型或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外,其它病毒也可侵犯肝脏。其所引起的肝脏病变可与传统的病毒性肝炎同样严重。肝脏的这一损害,可能只是全身多脏器的一部分,或相反也可以是局部性的。这些肝炎根据简单的临床和实验室征象而被怀疑,在病原学方面则由实验室检查确诊。近年来现代的实验室技术,已能使以往难以作出的诊断得到确定。同一感染性侵袭,在不同的病人大致可呈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方式:全身性疾病或局限性疾病。前者见于有  相似文献   

7.
1984年的一些重要发现,使我们了解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爱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一种后病毒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简称HTLV—Ⅲ)也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爱滋病相关后病毒也可能是同一物。发展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它能检测出HTLV-Ⅲ抗体,从而提示人们是否接触过这种病毒。临床研究人员已证实能在体外抑制病毒的复制的各种治疗剂。虽然这些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8.
颜子颖  姚二梅  张桐  舒跃龙  侯云德 《科学通报》1997,42(17):1860-1863
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是能建立稳定表达的转导型表达载体,可用作基因治疗的外源基因荷载工具.与逆转录病毒相比,它具有高安全性、无致病性和能感染有丝分裂后细胞等的特点.目前重组AAV的制备,需要两种不同的重组AAV质粒,一种是含位于AAV基因组两端的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反向末端重复(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ITR)和外源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另一种质粒作为助手质粒,克隆了除两端ITR外的AAV全基因组DNA,它反式提供AAV复制和包装所需的病毒蛋白,当这两种质粒共转染宿主细胞时,如存在辅助病毒(腺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就能包装出含外源基因的重组AAV假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9.
范宗理 《自然杂志》2006,28(4):218-218
A型禽流感病毒的H5N1毒株,自1997年在东南亚始发以来,已致90多人死亡,受感染者的死亡率约为50%。如今这些病毒正从亚洲向欧洲和非洲扩散,当它一旦获得了在人体间传播的能力,就会造成全球流感大爆发的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人员始终把识别H5N1病毒的分子基础作为研究重点。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生物的A型流感病毒的毒性与多种基因有关;因而怀疑H5N1病毒在人体中的毒力与其所编码的几种蛋白质有关。2006年3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奥本奥尔(Obenauer)等人发表的文章中指出,H5N1的毒性是由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病毒所编码的一种非结构蛋白质NS1的氨基酸序列所致。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指的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肝炎,它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部分病例可以转变为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手足口病的广谱多价疫苗和治疗性中和抗体开发进展吕柯,陈荣近年来,手足口病疫情在亚太地区频繁爆发,已经成为威胁婴幼儿健康的重大问题.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药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人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其他一些病毒.最近,针对手足口病的单价和双价疫苗的研发已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一些针对人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的中和性单抗也已被发现和研究.本文总结了手足口病疫苗和相关中和单抗等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并且展望了手足口病广谱多价疫苗和治疗性中和单抗研发方面的挑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利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方法对抗艾滋病、非典、肝炎和流感等致命病毒,因为研究人员已经证实,等离子体在破坏腺病毒的传染性和防止它复制等方面,效果非凡。研究发现,当病毒接触等离子体仅240秒后,只有百万分之一的病毒尚能维持复制,而实际上所有病毒的传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咨询和研究协作中心负责人,微生物学教授楚克尔曼(A.G.Zuckerman)指出,除目前已知的人类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外,还存在其它人类肝炎病毒,目前暂称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由这类病毒引起的肝炎目前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存在这类新型肝炎病毒的证  相似文献   

14.
赵素霞  许永先 《科学通报》1996,41(2):103-105
考虑直接控制系统(?)=AX-b(?)(σ),σ=C’X,(1)其中A∈R~(nxn),A稳定,b,c∈R~n,且(A,b)能控,(?)(σ)∈F_∞(?){(?)(σ):R→R连续;(?)(O)=0;(?)(O)=0;σ(?)(σ)≥0}.研究系统(1)的绝对稳定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用Lurie型Lyapunov函数,即若存在  相似文献   

15.
顾国明 《科学通报》1983,28(21):1335-1335
地耳草系藤黄科植物,学名Hypericum jupomicum Thunb,为一年生小草本,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民间用其全草治疗肝炎。其酸酚性提取物显示抗疟作用,该酸酚性部位经反复硅胶层析,分离到一种间苯三酚类衍生物,定名为地耳草素A(Juponcine A)(Ⅰ),动物试验对疟疾有效。  相似文献   

16.
病毒侵害植物、动物和人。病毒之一——核糖核酸病毒能引起人从头到脚的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和普通感冒。现在,感冒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三维原子结构已能确定,这两种动物病毒最近已搞清。《自然》、《科学》都在十天内宣布了这一发现,叙述了这一重要进展,即已具有预防这些和另一些能引起感染的病毒的认识,以及免疫系统怎样工作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7.
<正>病毒虽然可恶,不过站在它的角度来看,其生存环境也非常凶险,稍不留神,很容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甚至被"团灭"。因此,它们的主要生存之道就是变异,善变也是病毒最难对付的地方。病毒变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遗传重组,即不同病毒发生"联姻"形成新病毒;另一种是基因突变,实现自我升级。这两种变异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完善自我,以求得病毒家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大约70%的哮喘病恶化和人鼻病毒感染有关。每年大约有35%患有急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其中就包括人鼻病毒的感染。在能造成感冒的大约200种病毒中,人鼻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这是一种体型极小的病毒,大约5万个人鼻病毒排成一排长度才有1毫米长。  相似文献   

19.
鲨鱼外表凶悍,但是并非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进入人体医学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T-S-Z白血病系统的研究(1980~198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以来,在天津(T)-上海(S)-遵义(Z)等地相继建立了T638、L6565、L615、L795、L783小鼠白血病和SRS淋巴瘤瘤株,形成一个具有我国特点的实验性白血病系统,它们有共同的起源,在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的超薄切片中都可观察到A型和C型病毒颗粒,并证明病毒具有致白血病活性。作者对这些白血病株和淋巴瘤的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超微结构和病毒的分离提纯、逆转录酶活性以及前病毒DNA等方面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T-S-Z白血病系统是研究白血病的病因-发病学和实验性治疗的良好模型。《实验性T-S-Z白血病系统的研究(1980~1986)》概述作者的此项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