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一轮采样分析表明,实际上水不可能存在于月球表面之下。这些样品是执行阿波罗航天计划的宇航员带回来的。几十年来,关于月球上是否存在大量的水,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从理论上讲,月球上应该存在水,因为它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40多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之间发生毁灭性的撞击之后而产生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对阿波罗航天行动带回的岩石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发现月球水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采样分析表明,实际上水不可能存在于月球表面之下.这些样品是执行阿波罗航天计划的宇航员带回来的. 几十年来,关于月球上是否存在大量的水,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从理论上讲,月球上应该存在水,因为它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40多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之间发生毁灭性的撞击之后而产生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对阿波罗航天行动带回的岩石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发现月球水的迹象.后来,研究人员利用改良设备检测了岩石的分子组成,发现了少量的氢,标志着水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杨骏 《科学之友》2009,(10):3-3
许多人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月球探测竞赛记忆犹新,当时双方都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美国甚至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登月。此后,月球沉寂了多年,并逐渐淡出了人们太空探索的视线。然而,月球在时隔数十年后,又迎来了人类的探测热潮。如果说人类首次探月  相似文献   

4.
拥抱月球     
正走出摇篮的壮举,中国不是看客;探索月球的征途,我们正在路上;现在与"嫦娥"一起拥抱月球吧!1十年磨剑开展月球探测不仅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同时还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苏两国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向月球进军。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  相似文献   

5.
美国和苏联曾展开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个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成果.期间,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许多人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月球探测竞赛记忆犹新,当时双方都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美国甚至实现人类的首次登月.此后,月球沉寂了多年,并逐渐淡出了人们太空探索的视线.  相似文献   

7.
月球基地     
正欧洲空间局不久前表示,一个永久性的"月球站"有可能取代国际空间站。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有关第一个月球基地的比较可行的设想。1972年12月,当时离开月面的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宣告为期3年的载人登陆月球、进行出舱探索的大胆冒险降下帷幕。在此期间,共有12名地球人在月球尘土中留下了自己具有历史意义的足印。但在此之后40多年里,月球这个距离  相似文献   

8.
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就知道月球的引力吸引地球上的海洋,产生潮汐。一些科学家们已发现月球的引力还可能对地球上其他自然现象产生影响的证据。他们说,月球可能对地震、火山爆发,甚至包括天气变化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两名美国科学家列表统计了加利福尼亚州主要的地震事件,然后考察每次地震发生时月球所处的位置。结果发现,每当月球的引力最强时,加利福尼亚就发生大地震。他们发现,小地震的发生与月球位置之间没  相似文献   

9.
早在1879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George H. Darwin)曾提出一个很吸引人的设想:在地球历史早期,太平洋是月球从地球体中飞出后所留下的遗迹。于是,有些人企图从太平洋和月球体积的大小对比,月球的质量、密度以及太平洋洋底缺失了大陆所具有的硅铝质花岗岩层等等方面去寻找答案。可是,随着人们对月球和太平洋地区的研究不断深  相似文献   

10.
金亚秋  法文哲 《科学通报》2010,55(20):2040-2046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垂直测量月球表面的微波热辐射, 以期由多通道微波辐射亮度温度了解整个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特征, 进而反演月壤层厚度, 估算月壤层富含的氦3含量. 在该科学目标和技术条件下, 讨论了月球表面微波辐射理论建模中月表粗糙面、温度廓线介质辐射、密集粒子散射等物理要素的影响. 按照月表面环形山数目与形态的统计特征, 数值构造环形山随机分布的月表面地形. 由规则三角形网格对“嫦娥一号”微波辐射计空间分辨率量级的月表面地形数值剖分, 来计算随机起伏粗糙月表面微波平均反射率与发射率. 数值结果表明在“嫦娥一号”微波辐射计空间分辨率的条件下, 环形山月表面可视为平表面建模. 由具有相干势的准晶体近似讨论了月壤层密集颗粒的散射与吸收特性, 及其月壤层有效介电常数的计算. 用分层辐射传输方程推导具有非均匀温度廓线分布的月尘、月壤、月岩层微波辐射亮度温度, 分析了各个物理参数对辐射亮度温度的影响. 从而分析了“嫦娥一号”对月表面微波辐射观测的三层结构理论建模与参数选取.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传真     
月球引力导致矿井爆炸 去年12月2日俄罗斯一座矿井瓦斯爆炸,造成67名矿工遇难。俄罗斯学者认为,月球引力引起的陆地潮汐导致地壳变动是爆炸的原因。 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不仅在海洋上有,陆地上也有,只是幅度较小、不易觉察。当月球、地球与太阳成一线排列的时候(即满月或新月),陆地与海洋的潮汐最强烈。陆地的潮汐波较大时会造成地壳岩层的巨大压力差,如果某地处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09,(10):46-46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之后,人类便开始闯入太空并着手探测月球。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充满向往。随着各国探月工程的逐渐深入,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2014年以来,科学家们陆续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解开月球的身世之谜提出了新的设想和证据。月球研究的过去式月球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未来能源物质宝藏,是宇宙航行的中继站。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起源似乎是谜一样的存在。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观点。在当时,这些观点曾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4.
正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中国开始筹备月球探测工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论证工作。直到2004年1月,探月工程正式获批立项,并命名为"嫦娥工程"。过去近20年里,中国的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五战五捷的成绩,现在,嫦娥五号成功归来,标志着嫦娥探月工程的历史性突破。这次任务更是人类在时隔44年后再次获取月球土壤样本,对中国探月乃至整个人类探月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初,美国决定在六十年代末将人类送上月球。对当时科学界以外的人说来,这是一个空前艰巨和惊人的目标。其实,美国当时已掌握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当时所需的只是投入足够的财力和实现这一壮举的决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尽管人类在过去10年中对癌症的研究耗费了巨额资金,  相似文献   

16.
登陆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虽然它已在地球周围转悠了46亿年,但一条38.4万千米宽的“天河”使它和地球之间虽日夜相随,却难以接触。“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20世纪60年代,空间科学技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起了一座“天桥”,人间与广寒宫之间的道路开通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u号"首次登月,为人类探索月球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月球与地球相距384 400 km.显然,如果用宇宙飞船或卫星等作为运输工具,将人类开发月球的各种设施直接从地球运到月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于是,航天科学家建议,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建设一个空间站,作为登月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在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各个国家代表自己知识产权的展台上,美国人展出的是一块月球岩石,苏联人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国展出的是一只景泰蓝花瓶.当时来这里参观的一位中国青年学者被深深震撼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家宇航局预计,到公元2007年,即空间年代的五十大庆时,月球上的永久性定居点的工程将可以完工。基地的最后设计在九十年代初期即可以完成,而实际建设将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最近,在华盛顿举行了以月球定居点为论题的学术会议,召集科学家、工程师、前宇航员、人类学家和律师们讨论了这项宇宙工程的前景。月球定  相似文献   

20.
<正>莫斯科国立大学天文研究所于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一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掠过地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仅为11.3万千米。弗拉基米尔·利普诺夫教授宣称,这颗小行星是由他们设在俄罗斯贝加尔湖的观测站发现的,当时它正从地球与月球之间掠过。这颗小行星与今年2月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