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核武器     
大家知道,人类第一枚原子弹是由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爆炸成功的。40多年来核武器得到空前的发展。核武器也叫核弹,它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其威力最低为数吨TNT 当量,最高可达数千万吨TNT 当量。核弹是以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五种因素对目标进行杀伤破坏的,这五种  相似文献   

2.
天外降尘2004年9月3日,一颗大陨星闯入地球的大气层,它的原始重量有100万千克,释放的能量超过一颗千吨当量的核弹威力,留下的尾迹将烟雾和尘埃扩散到大气层里,它们停悬在56~18千米的高空连续几个星期不散去。科学家发现,  相似文献   

3.
“万一投不掉怎么办?”周恩来总理目光炯炯,盯住我问道。 时间回溯到1971年9月初的一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召开关于研制导弹、核弹的中央领导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周总理是主任),我当时担任空军司令部机务部部长,负责投掷核弹的飞机改装工作。会上,当我汇报到采取什么措施保证飞机从空中把核弹投下去的时候,总理两次向与会者和我提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核弹爆炸具有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三种破坏力。然而,除此以外核爆炸还能产生电磁脉冲,对电子电器设备有很大的干扰破坏作用,已被视为核弹的第四种破坏力。《核致电磁脉冲》一文,对核致电磁脉冲的生成机理和研究状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X激光是激光问世20多年来人们一直苦心探求的重大目标之一。由于X激光具有巨大的军事战略防御价值和光辉的科学应用前景,因此,尽管研制和建造这类激光器需要解决很大的科技难题和付出高昂的费用,但有些国家的政府亦在所不惜而一往无前。继1981年美国劳仑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宣布用核弹爆炸泵浦锌获得14(?)的X激光之后,1984年  相似文献   

6.
<正>1954年,在一次如今被称作有缺陷的调查之后,这位物理学家、美国核弹计划的缔造者被剥夺安全许可。2022年12月,美国能源部长废除了1954年撤销罗伯特德·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的安全许可的决定。奥本海默是一位顶尖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领导核弹制造工作,但是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他被怀疑是一名苏联间谍。  相似文献   

7.
恒星不断地向外辐射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因此,恒星实  相似文献   

8.
正耗时30年,耗资237亿美元后,25 000吨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即将变成太阳。直到1920年,人类才真正意识到太阳和恒星是如何产生巨大能量的。同年10月,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写了一篇题为"恒星的内部结构"的文章,他写道:"恒星正在以未知的方式从一些巨大的能量库中吸取能量。这个能量库只能是亚原子能,众所周知,它在所有物质中  相似文献   

9.
贵刊1卷5期介绍了《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一文,我们认为该文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该文提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积聚起巨大的能量,因此从发生地震的前几天起,地热升高,它的波变为上升气流,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的稻草绳状地震云”.从大气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温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距海平面高度不是1,000米,而是10,000多米.只有类似于火山喷发、核弹爆炸、强烈雷暴云的发展等,才能使空气对流上升到对流层顶附近高空.而大气这种强烈对流一般都是产生“塔状”、“柱状”、“蘑菇状”等垂直方向发展的对流体,不可能形成沿水平方向横卧的“细长稻草绳状”或“长条带状”的云体. 如果可以形成“稻草绳状”的云,但“地球内部  相似文献   

10.
小辞典(一)     
海浪的能量海浪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波高为1米,周期为10秒的海浪拍击陡峭的海岸时,l米长的海岸上波浪的功率可达约15千瓦;而平均波高为1来的海浪仅属道氏波级中的中浪,其上还有大浪、巨浪、狂浪、狂涛、怒涛和暴涛6级。迄令仪器测量到的最大波浪的波高超过20米,例如,1961年9月12日英国气象船”天气报告者”号测量到20米波高的暴涛。台风过境时,青岛近海也曾观到到波高为9米左右的波浪,海浪的能量正比于波高的平方,据此推算可知海浪的能量何等巨大海浪的巨大能量对海上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建筑物等有巨大破坏力,比如,在苏格兰沿岸,…  相似文献   

11.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球体,光耀眩目。它的表面温度约6000℃,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内部不断地进行着热核反应,同时向广漠的宇宙释放出巨大的清洁无污染的能量。据估算,地球上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上每年燃烧其他燃料所获能量的3000倍。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是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一项国际性约定,象牙贸易于1989年被禁止。但是,此后盗猎大象的问题越发严重。据估计,仅在2012年就有30000头非洲象被杀死。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本世纪内非洲象就会灭绝。在应对盗猎大象犯罪方面,这项国际性约定也带来了复杂性:怎样区分1989年之前和之后的象牙?直到最近,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依赖于冷战时期核弹技术的鉴定办法。20世纪50和60年代,一些超级大国进行的一系列原子弹试验向大气层中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963年10月,地面核试验禁令生效。这项被称为核弹曲线测年的技术让科学家得以检测象牙所含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专业的“超级预测者”对于未来比人工智能专家更为乐观。1945年,就在美国于新墨西哥州沙漠进行第一次核弹试验之前,参与制造核弹的物理学家之一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和他的科学家同事们打了个赌:爆炸的热量是否会在大气中引发核大火?若果真如此,这场大火会只摧毁新墨西哥州吗?还是说整个世界都会被它吞噬?(这次核试验并不像费米恶作剧式的赌注所暗示的那么轻率:另一位物理学家汉斯·贝特计算过,几乎绝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火海炼狱。)  相似文献   

14.
<正>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构成地壳的构造板块沿着断层线发生相对滑动和相互挤压。在地表被厚实的冰层覆盖地区(如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数千米厚的冰层的巨大重量似乎能有效阻止板块的自由运动。如果冰层融化,板块的移动将释放出压抑已久的巨大能量,而这些能量就有可能引发地震。在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十几亿年前,数以百万计星系之外的一对黑洞发生了碰撞,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彼此环绕盘旋了亿万年,在每一次旋转中越转越快,不断地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直到相相隔几百英里速度接近光速时,释放出令整个宇宙颤栗的巨大的引力波能量。在这一瞬间,时空变得扭曲起来,就像一锅沸腾的水,两个黑洞也在这瞬间合并为一,发射出比宇宙所有恒星的能量加起来还强一百倍以上的巨大能量。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黑洞,新黑洞的质量是  相似文献   

16.
生物导弹     
导弹是核武器中核弹的载体,在核武器中具有导航作用,能使核弹绝对地、准确地击中目标。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物学家及免疫学家也研究成功生物导弹,叫单克隆抗体,它能在癌症病人体内导航抗癌药物,正确地选择和癌细胞结合,使药物发挥最大作用。人类及其他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保存自己消灭疾病的本领,这就是防御免疫反应,当外来生物原致病因子侵袭时,人或脊椎动物体内就会发生一系列反应,目的在于消灭这些致病因子。致病因子含有蛋白质,在生物学及免疫学上叫抗原,而人或脊椎动物体内,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拮抗的蛋白质叫抗体,两者相结合搏斗,这是基本的防御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科学24小时》2011,(2):52-52
“黑洞”一直以来都非常吸引科学家及民众的研究和关注,在人们的认识中,“黑洞”的引力如此强大,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而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宣布了一条消息,他们发现银河系中央分离出两个巨大的“气泡”,其中包含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可能就来自银河系中心产生的超级黑洞。  相似文献   

18.
公元1945年8月6日9时15分,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时刻,一个恶魔从潘多拉的魔盒中一跃而出,一瞬间就夺去了7万多人的生命,广岛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到原子弹袭击的城市.接着,日本的长崎也遭到了美国原子弹的袭击,两座城市顿时化为废墟,几十万人死于非命,人类第一次领略到了核弹的威力.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再也没有爆发过核战争.然而,核弹的幽灵却始终飘在和平的天空中,甚至有几次险些就又一次爆发了一场可以置全人类于死地的核战争.  相似文献   

19.
据息,我国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经过8年艰苦奋斗建造成全超导的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这种装置也“称人造太阳”。之所以被称“作人造太阳”,是因为这个装置产生能量的原理和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一样。太阳能够发出强光,辐射到宇宙空间中去,巨大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反应。这类托克马克聚变装置可以把氘的聚变燃料加热到4亿 ̄5亿℃的高温区,在这样的温度下发生大量的聚变反应,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清洁能源,会给世界带来更加广阔的能源空间。中国人造太阳工程调试成功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足够可观。据测算,大约40分钟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足以供全球人类一年能量的消费。目前世界太阳能发电能力已超过100GW,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柔性电池可折叠、重量轻和不易碎的新特性,还为其拓展了丰富多样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