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幕降临在了非洲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一个村庄,一个皮毛黝黑、橘黄色的双眼不断闪烁的小体形野兽窜上一棵大树.它扇动着一对蝙蝠般的耳朵,用长长的、瘦骨伶仃的爪子扒着一个树枝.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如果某人看到了这种"小幽灵",那么他所在的村庄就注定要遭殃.这就好比某些迷信的西方人认为,如果一个黑猫穿过他前方的道路就要倒霉一样.  相似文献   

2.
夜幕降临在非洲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一个村庄,一个皮毛黝黑、橘黄色的双眼不断闪烁的小体形野兽窜上一棵大树。它扇动着一对蝙蝠般的耳朵,用长长的、瘦骨伶仃的爪子扒着一个树枝。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如果某人看到了这种“小幽灵”,那么他所在的村庄就注定要遭殃。这就好比某些迷信的西方人认为,如果一个黑猫穿过他前方的道路就要倒霉一样。  相似文献   

3.
引子 "各就各位--" 听到这一口令,站在起跑线后那位唯一的选手觉得有些好笑.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各",只有他一个"个",他就位了就算是全就位了. 当然,这里没有算上通道另一侧的那名选手.口令是在两个起点同步发布的,要是算上她的话,这个"各"字还是有些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乌鸦会利用树枝取食昆虫,这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最近科学家发现,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大洋洲西南部的一座岛屿)的乌鸦会对树枝进行加工,将其制成更高效的工具。科学家观察到,乌鸦会寻找特定种类的树,选取大小合适的分叉枝条,然后对它精心"雕琢",使树枝顶端变为钩状。研究表明,乌鸦使用钩状树枝觅食的效率是使用普通树枝的2~10倍。  相似文献   

5.
正黑猩猩用采集的树枝在树冠上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窝,然后每晚在这里睡8~9小时。科学家最近对乌干达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的黑猩猩最常用的树枝的坚硬度和可弯曲度进行了测量,并调查了树叶表面和树木结构。研究结果还真了不得:在受到调查的1844个窝巢中,多达73.6%都是由一种结实的树木——乌干达铁木做成的,而乌干达铁木只占当地树木的9.6%。这里的黑猩猩睡在树上的部分原因是躲避豹子、狮子  相似文献   

6.
话说1895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德国科学家伦琴在暗室中正在工作.他突然发现离一个放电真空导管一米远的荧光板闪闪发光.他决定用手试一试,于是他把手伸到放电管和荧光板之间.伦琴吓了一跳,因为他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手像是几根黑糊糊的干树枝,伦琴很快意识到,这种射线能使人透过皮肤,看清楚人体内部的"庐山真面目".这种使人开始有一双"火眼金睛"的射线就被命名为X射线.  相似文献   

7.
面对凶猛残暴的美洲狮,为保护妻子和儿女不受伤害,丈夫勇敢地挡在了美洲狮与家人之间.但受到保护的妻子并没有不管不顾地转身逃跑,而是选择了直面"百兽之王".  相似文献   

8.
正还记得科幻电影里的"读心术"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不再遥不可及。也许过不了太久,我们只需一个念头,就能控制电子设备。蒂姆忐忑不安地坐在电脑屏幕前,他头戴一顶布满电极的"泳帽",帽子通过一根长长的电缆连接到电脑上。蒂姆是一名科学记者,他来到这里是想要体验这种高科技"读心术"。两位科学家操作着机器,准备"读取"  相似文献   

9.
"跳舞林"的美丽传说 据立陶宛国家公园园长亚历山大·福米切夫介绍,"跳舞林"是他在无意中发现的.他自己是个蘑菇迷,一次跑到这里来采蘑菇,看见了这片神奇的树林.不久,有关这片神奇树林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  相似文献   

10.
木乃伊之谜     
这是十月的一个傍晚。一辆白色的厢式货车悄然驶入了戒备森严的英国伦敦皇家耳鼻喉医院。车上是一位20岁出头的异国青年,他是被极其秘密地带到这里的。医院里头号的耳外科医生加森·阿卢西正焦急地等着他的"病人"。当看到动用6个人才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14,(4):58-60
<正>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长干里,是南京历经千载的佛门胜地,也是南京城市的发源地。一百多年前,琉璃塔还曾经在这里耸出天表,与日竞丽,而今天这一切已经沦为了人们的想象,大报恩寺成为了一种传说。1656年,清代顺治年间,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随使团第一次来到中国。当他来到南京时,被寺院中央的这座精美的琉璃塔所吸引:"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展现了中国能工巧匠独特的才华与智慧……我要以诗将它凝固:将宝塔与世界七大奇迹并置。这在西方可能显得十分荒谬——我,一名基督徒,竟然会对一座异教的庙宇如此折服!"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末,随着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科学家们从理论上提出了黑洞概念。黑洞立刻显示出巨大魅力,历经大约两个世纪,人们对它的兴趣始终不减。这里,我们主要对黑洞"黑"与"不黑"方面的物理内涵及存在黑洞的有关证据做进一步的探讨。一、黑洞的概念1783年,英国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迈克尔给卡文迪许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根据牛顿引力推测:一个直径比太阳大500倍,密度和太阳一样的球体,其逃逸速度可能超过光速,这可能  相似文献   

13.
②雪人之谜     
毛发检测显示雪人可能存在 2008年8月,据英国媒体报道,有英国研究者称在印度发现的一些毛发可能属于传说中的雪人.这些毛发是由一个"雪人迷"交给英国广播公司的.据他说,这是他在印度的一处茂密的丛林里发现的.而在此之前,一位护林员声称他在2003年曾连续3天看到雪人在这里出没.  相似文献   

14.
有两个画家相约各画了一幅画,主题是"风雨中的宁静".第一位画家选择了一个湖泊作背景,风平浪静,湖面无波.他很得意地介绍其中的意境,说:"你们看,这个湖面平静如镜,飞舞的蝴蝶也栖息在树枝上停止飞舞,没有风没有雨,又远离尘世喧嚣,呈现出一派宁静之景."  相似文献   

15.
费莱德是英国一位颇有名气的考古学家,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沙漠考古。他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各大沙漠,其间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2005年10月,费莱德在伦敦出版的《旷野》杂志上撰文,讲述了他和一头美洲狮同时迷露撒哈拉大沙漠后,由相互敌视到相互宽容和相互依存,直至互相帮助一起走出沙漠绝境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在20世纪的长空里,烂如星辰的科技文明造就了许多奇迹,"东方魔稻"这一神话般的奇迹,它不仅使一个泱泱大国——中国走出了吃粮受限的低谷,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暴",给不同肤色的人民带来福音.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奇迹,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世界农业发展史册上已定格了他的名字和成就,他的影响将延伸至21世纪或者更久更远.回顾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历史,他的确走过的  相似文献   

17.
春末夏初,是一个风送来回忆的季节。这时的阳光是一年中最温暖的拥抱,这时的清风是记忆中最凉爽的感受。拥抱着感受,跟随着幼时的梦,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居,去寻找鄢过去的感觉。这里的一切还是旧时的样子,却无法掩饰透露出的亲切感。由于它的浓郁,我真切地感到所有的回忆,仿佛都在一夜之梦前的那一天——这种强烈的错觉让我明白了童年在生命中是多么重要——那是一个纯美的错觉。我不愿轻意地释放它,直到它带着一卷惬意的往事一起升华。在那棵老树下,我想再次体会一下儿时的乐趣……我又像儿时一样蹲在老树下,寻找那只帮助我寻找感觉的小虫。我等待的小虫不久便爬进了我的视线。一切都像以前一样:我在小虫的前边,用树枝在湿湿的泥土上划了许多条"沟",并逐渐变深,在最后一条最深的"沟"中放几片新嫩的叶子以作诱饵.就这样,发现"目标"的小虫开始了长途跋涉。一条沟、两条沟……慢慢地,许多"沟"已被小虫抛在脑后,而它那翻越能力也愈显笨拙。但是,它在一  相似文献   

18.
<正>"比目连枝"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成语,"比目"指的是比目鱼,传说这鱼儿只有一只眼睛,须两鱼并在一起时才能游动。唐代卢照邻有诗云:"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而"连枝"则是指连在一起的树枝。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咏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古人或许为它们的这些外在形态所触动,故有了"比目连枝"这一成语,用以比喻有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个位于中国三亚的航天发射中心。地面上几十个红色小点在不停地移动着,一个圆柱状的物体直立在红色小点之间。相对红色小点而言,它如同一个有着金属身躯的庞然巨怪,但从高空看下去,它不过是一根银白色的金属条,表面反射着从东方云层中透过的晨曦。"瞭望者"号即将从这里发射升  相似文献   

20.
从蒲慕明运作的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模式来看,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一个生命科学超级大国"这里更令人兴奋和振奋。他们需要我,我感觉这能体现我一生最大的作用。"兼顾两头蒲慕明正在引领了一个新的工作方式。每月的三周工作日,他都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拥挤杂乱的办公室里。这位62岁的神经科学家,身着单调的墨绿色毛衣、橄榄色长裤,脚穿黑色的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