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出现在地球上己有38亿年,但是,地球生命源自何方?是起源于地球,还是在别处起源后被带到地球上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科学家在被称为“九九”(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北纬九度)的漆黑的海底深处的火山口附近发现‘“人了兴旺”的生物村落,对这些奇异生物的研究,也许有助于我们解开生命起源的秘密。巨型管虫巨型管虫具有优雅的身躯和奇异的红色羽状物,它是海底热液口的“次子”。它的幼体附着在热液口旁边的熔岩上,然后长出颀长而雪白的管状躯体。它的红色状物吸收合硫的海水,而躯体内的细菌囊则将其转化成能源和食物,以供自己…  相似文献   

2.
冲绳海槽北部两个可能的现代海底热液喷溢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目前处于扩张作用早期的弧后盆地,冲强海槽内的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具有许多特性。迄今所发现的3个主要热液活动区均位于海槽的中部。在海底火山发育,地壳厚度较大的冲绳海槽北部的两个采样点拖网采到了仅存于活动热液喷口附近的“热液伴溢蛤”壳体,推断在冲强海槽北部存在有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可能性。给出了热液伴溢蛤壳体的特征和产了位置,分析了热液伴溢蛤的生态习性,指出应重视研究热液生物化石对热液活动的示踪性,即通过提取热液生物化石中保存的热液活动记录来探讨热液活动在时间、强弱、化学万分等方面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地质学家最近发现,一些海底热液泉会向海洋中释放出汞元素。这一新发现显示,海底热液泉有可能是鱼类等生物体内汞污染的来源。 加拿大地质勘探局专家对取自新西兰普伦蒂湾一带海底热液泉的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海底热液泉会将海底沉积物中所含的纯汞和硫化汞释放到海水中,每个海底热液泉每年释放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海洋生物广泛存在于阳光充足的透光层中,透光层的深度通常局限于水深200米以内。因此水深超过200米,海洋生物就变得十分稀少。深海底缺少阳光的“关照”,压力又异常大,可想而知生物难以存活,由此许多人都认为深海底是生命的荒漠。果真如此吗?探索海底奥秘的钥匙—— 载人深潜器 海底深处没有光亮,而且压力出奇的大,即便是借助于氧气瓶,一般人也只能潜到十余米深,如何能够观测到深海底部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载人深潜器。它在海洋研究中作用十分活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使人类真正实现了自由地遨游于海洋深处的夙愿。 先让我们来看看载人深潜器有哪些用处?自从1973年第一次下潜到大西洋洋中脊3000米深处实施“法莫斯”计划以来,载人深潜器已广泛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于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中一高温热液矿床等,尤其是近年来阿尔文、辛凯6500等深潜器对大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的调查,辛凯6500对日本南海海旺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及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更加激发了人类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热情并使得这一想法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现实;其次是用于...  相似文献   

5.
大西洋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场水柱中甲烷羽状流的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吹扫捕集法在“大洋一号”船上现场探测到Logatchev热液场水柱上方及附近存在明显的甲烷羽状流. 测定结果显示, 热液区海水甲烷背景含量为1.05~1.68 nmol/L, 明显高于大西洋深海平原正常海水甲烷背景值(0.4~0.5 nmol/L), 表明热液系统是海水溶解甲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垂直剖面上, 甲烷含量最大异常值的变化范围为7.14~113.90 nmol/L, 其对应的水深为离海底180~500 m. 羽状流中甲烷浓度分布以及羽状流的结构特征可能受下方热液喷发供应、洋流混合和微生物氧化消耗等过程控制. 另外, MAR-CTD3站甲烷的分布规律明显不同于其他站位, 可能暗示周围存在新的热液喷口. 探测到甲烷羽状流之处同时还伴随温度和浊度的异常, 有力证明了甲烷羽状流的存在是找寻海底热液活动地点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鲍铁薇 《大自然探索》2003,(2):51-51,53,55,57
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到华盛顿州,美国西海岸附近的巨大水域里,掩藏着高峻的海底山脉、深邃的海底峡谷、平展的海底平原以及各种暗礁。这种独特的海洋地质环境造就了物种繁多的海洋生态环境,鲸鱼、海獭、海鸟,以及许多鱼类都生活在这里。因此,这里被称之为“生物避难所”。  相似文献   

7.
一个由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在关岛附近水深12000英尺的海底发现了一处埋藏着各种矿物的矿藏“森林”。这一被誉为矿藏森林的海底矿区位于布满深邃海沟  相似文献   

8.
赴海淘金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滨海铁矿、煤矿、海沙、未来的清洁能源“可燃冰”以及海底热液矿、海底锰结核和富钴结壳等.然而,其成矿位置各不相同,滨海铁矿、煤矿、海沙沿海岸分布;石油、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可燃冰分布在大陆架、大陆坡;海底热液矿床分布在大洋板块边界、海底中央裂谷的火山活动区域;海底锰结核生长在深海洋底;富钴结壳生长在海山及海底火山岩的硬质基岩上.  相似文献   

9.
医疗新法     
生物的共同性在我们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生物。泥土中有无数细菌和壁虱,在地上,树木和野草丛生。蜻蜒飞翔,犬吠鸡啼。这些生物身体的形状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仅就多样性来说,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目”的区别。但是,地球上已出现的一千万种生物,都具有奇妙的共同性。对这种共同性的理解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意识到生物之间有趣的区别,向往于探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些深海潜水爱好者在南非东北附近的大海里亲眼看见了古老的腔棘鱼,在潜水界引起了极大的兴奋。为了进一步跟踪探索腔棘鱼,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稀有生物,一批勇敢的南非深海潜水爱好者决定在最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深海探险活动,并通过因特网“世界流“网站(www.world-stream.com)直播潜水实况,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分享海底生物的神秘生态,也以此记录腔棘鱼的海底生活。 腔棘鱼早在4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长久以来一直被生物学家认为在7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然而1938年一个在南非外海捕鱼的…  相似文献   

11.
在北美洲东部,居住着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动物。从外表看,它们就像在地球上定居的“外星生物”,其最大特点是鼻子长在头部,在鼻子周围还环绕着11对粉红色的肉质“触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这种动物在探路行进时,会让人觉得它们的头部就是由这奇特的鼻子构成的。难怪人们会把它们和“外星生物”联系在一起,还有人觉得这种动物的鼻子更像一颗星星,因此又形象地称它们为星鼻鼹。那么,星鼻鼹究竟是如何靠鼻子探路、谋生的呢?科学研究人员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7,(4):16-19
2006年,一支由日本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台湾海域附近海底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考察队在观察海底热液泉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液态二氧化碳湖.在正常情况下,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呈气态,但在海洋深处,由于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寒冷,二氧化碳被压缩、冷却成液态,并聚积在一起形成湖泊.  相似文献   

13.
丁抗 《自然杂志》2007,29(3):131-140
30多年前(1975年),人们在位于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发现了正在活动的海底热液,以及与此相伴的热液生物群落。这个发现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对以后地学、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在今天人们还很难断言这一发现最终的意义。在下面这些不连贯的笔记中,作者记录了在2005年随同科考船亚特兰蒂斯(RV/At-lantis)及深潜器阿尔文(Alvin)在这一海域的工作经历,以此纪念30多年前的这一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将无根据的忧虑比喻为“杞人忧天”。“天”怎能塌下来呢?科学研究也表明,杞国人所忧的天文学上的“天”是不会塌的。但如今.人们所说的与人类休戚相关、弥漫于地球周围多和气体组成的、在太空中观看犹如地球纱巾似的大气圈,即空气构成的“天”,却有“塌”下来的隐患,甚至正发生着令人类化心忡忡的仅次于“塌”下来的可怕危机呢!“天”已变矮最近英同科学家发现,大气层顶部距地面的高度自1958年以来,已经降低了8045米。他们是在分析了过去40年中向大气层顶部电离层发送并接收无线电反射波的实验记录之后,发现这一现象的;并…  相似文献   

15.
从1969年2月15日到4月15日,4位美国科学家住在一座“海底屋”内生活工作,前后共60天,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每天早上醒来,他们就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射下来,闪烁不定。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见到黄色的鲷鱼在环绕他们那座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这4位“海洋人”吃过早餐后,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出去,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鲟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戏水。“海底屋”的结构这4位“海洋人”是在进行一项海底生活实验,叫作“玻陨石1号”。这项实验之所以取名为玻陨石,是因为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像玻璃…  相似文献   

16.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却令人感到既熟悉又神秘。“光到底是什么”?人类自从有意识之日起,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经过上千年的思索,人们基本上有了结论.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具有波粒二重属性。但这是人们在经典世界观察光得到的结论。笔者最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光不仅仅是以粒子或者波的状态存在这么简单,还存在用经典世界的语言无法描述的量子状态,究竟能看到什么取决人们选择哪种角度去观察它。这个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25年前,一只科考队在距厄瓜多尔本土以西约500海里的科隆群岛(又名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加拉帕戈斯裂缝考察时,发现了深海热液出口。冰冷黑暗的海底,发着微光的热液从出口汩汩涌出,周围的海水时而比沸水还烫,时而又冷得像冰。最不可思议的是热液出口的周围居然还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这个惊人的发现推翻了生命只能依赖阳光和光合作用的理论,揭开了海洋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的新篇章。25年后,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发现,2002年5月24日至6月4日,科学家们重返加拉帕戈斯裂缝,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冷海域中,生活着一种轻盈美丽的浮游动物,它们是“冰海小精灵”,又被称为“冰海天使”。最近,这种可爱的动物却现身于日本兵库县附近相对温暖的海域。这种小生物“盲流到非居住地”说明了海洋环境出现了问题,环保人士对这种不明原因的迁徙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19.
蛇尾纲是栖息海底深处的一种神奇的棘皮小动物。 小到何种程度?俄罗斯《科学与生活》杂志中有文章说,即使带着面罩和氧气管在大洋深处"匍匐",也难看到蛇尾纲。只有当人们穿上"人工水肺"、趴在海底仔仔细细地搜索时,才有可能在空旷寂静的深海海底的动物群中发现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20.
(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还是“幼年”时,黑褐色的地球表面到处是突兀的怪石、陡峭的岩壁和暗绿色的海水。海洋和河谷瞬息万变,顷刻间便会浓雾四起,它们与灼热的地表、变化万千的大气演绎着地球生命的“交响曲”,让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原始的海洋里。最早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模样?海洋深处没有阳光,生物也能生长吗?不少科学家面对如今的海洋提出了问题。历史的车轮到了1977年,美国的一艘叫“阿尔文”号的深潜器,载着科学家来到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中,第一次发现了充满生命的温泉口。这些热泉高耸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像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