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荧光偏振研究二价金属离子对DNA与组蛋白结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颖  王鹏业  窦硕星  谢平  奚绪光 《科学通报》2006,51(23):2719-2723
利用荧光偏振实验我们研究了二价金属离子(Mn2+, Mg2+和Ca2+)对DNA与组蛋白结合的影响. 测量了二价金属离子(Mn2+, Mg2+和Ca2+)存在时, DNA和DNA-组蛋白的荧光偏振度. 结果表明, 组蛋白明显降低DNA分子的荧光偏振度; 二价金属离子显著增加DNA分子的荧光偏振度. 与DNA和组蛋白单独培育时相比较, 当二价金属离子、组蛋白、DNA共同培育时, DNA可与更多的组蛋白结合. Mn2+比其他二价离子(Mg2+和Ca2+)更容易使DNA-组蛋白复合体发生凝聚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分子梳技术研究金属离子对DNA与组蛋白结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分子梳技术研究了一价(Na+, K+)、二价(Mg2+, Ca2+, Mn2+)金属离子对DNA与组蛋白结合的影响. 我们将λ-DNA分子、λ-DNA-组蛋白复合体在疏水表面上进行了拉伸, 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加入金属离子后分子梳的变化. 结果表明: Na+, K+, Mg2+, Ca2+, Mn2+导致DNA分子上的荧光有不同程度的衰减; Na+, K+在一定程度上抑制DNA与组蛋白的结合; Mg2+, Ca2+, Mn2+增强DNA与组蛋白的结合, 并能明显增加DNA与疏水表面的吸附; Mn2+容易导致DNA-组蛋白复合体聚集.  相似文献   

3.
从通道水平研究LaCl_3对萝卜液泡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膜片钳全液泡记录方式, 在萝卜液泡上成功地记录到慢液泡(SV)通道电流. 增大外液中钙离子的浓度, 记录到的电流信号也随之增大, 且激活电压向负电位方向移动. 外液中加入2.5 mmol/L LaCl3和4 mmol/L EGTA溶液时, SV电流明显被抑制; 而当不同浓度的LaCl3加入到电极内液中时发现, 高浓度的镧(>4×10-7 mol/L)对通道电流有强烈的抑制效应, 而低浓度的镧(≤4×10-7 mol/L)则促进通道电流, 这一促进效应为进一步研究稀土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稀土微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在通道水平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通道水平研究LaCl3对萝卜液泡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频  商艳芳 《科学通报》2001,46(18):1537-1540
用膜片钳全液泡记录方式,在萝卜液泡上成功地记录到慢液泡(SV)通道电流.增大外液中钙离子的浓度,记录到的电流信号也随之增大,且激活电压向负电位方向移动.外液中加入2.5mmol/LLaCl3和4mmol/LEGTA溶液时,SV电流明显被抑制;而当不同浓度的LaCl3加入到电极内液中时发现,高浓度的镧(>4×10-7mol/L)对通道电流有强烈的抑制效应,而低浓度的镧(≤4×10-7mol/L)则促进通道电流,这一促进效应为进一步研究稀土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稀土微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在通道水平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郭婧  何新建 《自然杂志》2024,(2):117-129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及其所包绕的组蛋白形成的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染色质的形成一方面有助于将基因组DNA组装到细胞核中,另一方面也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染色质重塑因子能够利用水解ATP产生的能量调控染色质上核小体的组装、移除、滑动及组蛋白变体的置换等,从而调控基因转录和其他多种生物学过程。真核生物中的染色质重塑因子主要包括SWI/SNF、ISWI、CHD和INO80四类,这些染色质重塑因子往往以多亚基复合体的形式存在。最近的研究工作系统鉴定了植物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亚基组成和功能,揭示了植物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相对于酵母及动物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对于这些复合体调控基因转录分子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发现为深入研究染色质重塑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胡沂淮  马辰宇  田兵  林军  华跃进 《科学通报》2007,52(17):2036-2042
在真核生物中, Mre11-Rad50-Nbs1 (MRN)复合体处于DNA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位置. 当DNA双链断裂损伤诱导后, MRN复合体可快速与损伤部位结合, 参与起始的DNA末端的处理. 在MRN复合体中, 任何一个亚基的基因突变都会引起生物体对DNA损伤超敏感、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和减数分裂异常. MR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Mre11和Rad50在细菌中的直系同源物分别是SbcD和SbcC. 极端抗辐射的耐辐射球菌能修复大量的DNA双链断裂. 其SbcD和SbcC蛋白分别由Dr1921和Dr1922基因编码. 本研究应用定点反向插入突变的技术, 构建了SbcD基因突变株. 发现突变株对电离辐射、紫外线、过氧化氢和丝裂霉素C等DNA损伤诱变试剂敏感. 同时还发现, drSbcD蛋白, 无论是在细胞正常生长状态下, 还是在DNA修复过程中, 特别是对6000Gy电离辐射所产生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drSbcD蛋白在DNA双链断裂修复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HMG (high mobility group)蛋白质是真核细胞核内一类含量丰富的非组蛋白, 它们在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应用凝胶电泳阻滞法和体外核小体重组技术, 分析了HMG1/2和HMG14/17与人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ε-promoter,-177 ~ + 1 bp) DNA的结合模式. 实验结果表明, HMG1/2能与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相结合, 而HMG14/17不能与它结合. 将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在体外组装成核小体后, HMG1/2则不能与组装成核小体的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 DNA结合, 而HMG14/17却能与之结合. 结果提示, 当 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处于不同的状态时, 它所结合的HMG蛋白是不同的, 推测它们可能就是通过这种选择性的结合模式而积极参与了人体 ε-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8.
促旋酶(gyrase)在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已知拓扑异构酶中,唯一能够向DNA引入负超螺旋的酶.本文中,我们利用磁镊(magnetic tweezers)对促旋酶和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单分子实时观测.实验发现,在不加入ATP时,促旋酶能够同时与两段DNA(G片段和T片段)结合,但这种结合较弱,施加0.7pN的外力就能逐渐破坏两者的结合;但加入高浓度的诺氟沙星后,促旋酶与DNA的结合明显增强,甚至能够抗衡5.9pN的外力.促旋酶还会影响超螺旋的几何尺度:不加入促旋酶时,DNA超螺旋的几何尺度由DNA所受拉力决定,而加入促旋酶后,超螺旋DNA几何尺度变小,并且主要由DNA与促旋酶的相互作用而不再是所受拉力所决定.而且促旋酶与正负超螺旋的结合能力不同,它更容易与正超螺旋结合.同时,发现促旋酶从DNA上解离的时间符合双指数分布.我们提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分布,并与他人提出的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侯春晖  黄建  张树冰  钱若兰 《科学通报》2002,47(14):1079-1082
HMG(hihg mobility group)蛋白质是真核细胞核内一类含量丰富的非组蛋白,它们在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凝胶电泳阻滞法和体外核小体重组技术,分析了HMG1/2和HMG14/17与人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ε-promoter,-177~ 1bp)DNA的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HMG1/2能与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相结合,而HMG14/17不能与它结合,将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在体外组装成核小体后,HMG1/2则不能与组装成核小体的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而HMG14/17却能与之结合,结果提示,当ε-珠蛋白基因启动子DNA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它所结合的HMG蛋白是不同的,推测它们可能就是通过这种选择性的结合模式而积极参与了人体ε-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0.
核基质和染色体骨架与端粒DNA和c-Ras基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泉 《科学通报》1994,39(14):1328-1328
核基质(Nuclear matrix)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以蛋白成分为主的水不溶性纤维网络体系.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该体系不仅是维持细胞核形态的支架,而且在DNA复制、基因表达的调节、核内激素的结合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染色体骨架(Chromosome scaf-fold)是中期染色体中去除DNA与组蛋白后得到的由非组蛋白构成的支架结构.有资料表明染色体骨架可能来自于核基质:Bakers等人对粘菌(Physarum polycephalum)有丝分裂周  相似文献   

11.
陈晖  沈世华  贺俊芳  冷静  李良璧  匡廷云 《科学通报》2004,49(17):1725-1730
经过连续两步的液相色谱层析分离过程, 从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类囊体膜直接分离出来一种捕光蛋白复合体(LHCP). 该捕光蛋白复合体的三聚体经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获得. 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 这个捕光蛋白复合体至少由5种蛋白质组成, 其中分子量约为31 kD的蛋白质此前尚未在高等植物的主要捕光蛋白复合体(LHCⅡ)中发现. 分离获得的假根羽藻捕光蛋白复合体除了含有叶绿素(Chl) a, Chl b, 新黄素和紫黄素外, 还含有一种特殊的类胡萝卜素─管藻黄素. 假根羽藻管藻黄素-叶绿素a/b捕光蛋白复合体中存在的管藻黄素的作用是加强该色素蛋白复合体对蓝绿区域(530 nm)光的吸收, 假根羽藻LHCP具有与高等植物中的黄体素-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相似的吸收谱和荧光发射谱. 管藻黄素和Chl b向Chl a的高效传能说明捕光色素分子高度有序地结合于假根羽藻的捕光蛋白复合体上. 管藻黄素-叶绿素a/b蛋白质使有机体得以增强其吸收在深海或潮下带海域分布较多的蓝绿光.  相似文献   

12.
林治焕 《科学通报》1985,30(16):1254-1254
线粒体内膜上脂质对于膜结合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已有许多在人工膜系统中研究脂对H~ -ATP酶蛋白作用的报道,但对天然H~ -ATP酶复合体(简称复合体)的膜脂与膜蛋白的关系研究极少。提纯的复合体包括可溶性蛋白F_1-ATP酶(简称F_1)与膜相嵌的疏水蛋白F_o以及膜脂组成.F_1是复合体中执行水解和合成ATP的催  相似文献   

13.
雷万华  刘会雪  钟丽君  杨晓达  王夔 《科学通报》2007,52(11):1246-1251
对钒化合物在线粒体上的可能作用靶点进行研究, 发现氧钒离子在鼠肝线粒体的结合量达(244±58) nmol/mg蛋白, 表观结合解离常数为(2.0±0.8)×10&;#8722;16 mol/L. 使用凝胶排阻色谱将氧钒离子 结合蛋白分离后, 用质谱方法和免疫试验鉴定线粒体中的主要钒结合蛋白为60 kD的热休克蛋白(HSP60). 实验发现, 氧钒离子结合于HSP60后导致HSP60的聚合体GroEL解聚. HSP60是一个关键的分子伴侣, 许多研究表明它参与一些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Ⅰ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因此, HSP60可能是钒化合物体内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靶点; 其相互作用可能与钒化合物的降血糖、抗癌的药理以及钒的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IL-5主要由Th2类细胞产生, 在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转录辅因子CBP/p300本身具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 参与许多基因的转录调控过程. 腺病毒E1A癌蛋白能与CBP/p300蛋白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我们分析了E1A蛋白在IL-5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E1A蛋白能抑制PMA/离子霉素激活和转录因子C/EBPβ介导的IL-5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活性. 而突变体E1AΔ2-36蛋白因不能与CBP/p300蛋白结合而不能抑制IL-5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 此结果揭示,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CBP/p300参与IL-5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 另外, 转录辅因子CBP/p300和转录因子C/EBPβ可以协同地激活IL-5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IL-5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朊蛋白病是一类慢性致死性神经退行性顽疾,其致病机理主要是正常的朊蛋白PrP~C通过构象变换转化为致病型蛋白PrP~(Sc),并产生淀粉样沉积和神经毒性.PrP115-135是朊蛋白N-端多肽,具有一定的自聚集性和细胞毒性.为比较钌配合物与不同朊蛋白神经肽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两个钌配合物四氯钌(Ⅲ)-咪唑配合物(KP418)和四氯钌(Ⅲ)-二甲亚砜咪唑配合物(NAMI-A)与Pr P115-135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与多肽结合,配合物与Pr P115-135的解离常数K_d分别为(6.2±1.4)和(6.4±1.1)mmol/L,显示结合性较强.它们对多肽聚集行为也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并有效降低了由该肽引起的细胞毒性,使钌配合物作为多肽聚集抑制剂及潜在的朊蛋白病金属药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李晓雪  陆军  赵艳梅  王秀丽  黄百渠 《科学通报》2005,50(15):1600-1604
在天然同步化的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细胞中,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 (TSA) 阻断了细胞周期S/G2, G2/M以及走出有丝分裂期的转换, 同时影响了2种ras基因(Ppras1Pprap1)的转录以及Ras蛋白的表达水平. 抗Ras蛋白的抗体中和实验结果表明, Ras蛋白通过调节Cyclin B1的表达水平在细胞周期转换点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 在多头绒泡菌细胞中Ras蛋白可能是参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介导的细胞周期调控过程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复合脱氮剂-吹脱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吹脱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基础上, 复配了一种以乳酸乙酯为主、乙酸为辅的有机复合脱氮剂, 探讨了在不同脱氮剂投加量、水位深度等条件下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并对不同高浓度氨氮废水中的氨氮去除率作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在脱氮剂投加量为30 mg/L、pH值为9~11、吹脱水位深度400 mm、吹脱时间大于2.5 h、常温(25℃)条件下, 可把废水中氨氮浓度从21006.0 mg/L降低到10.6 mg/L, 氨氮去除率高达99.95%; 加热到45℃时, 可把废水中氨氮浓度从21006 mg/L降低到0.2 mg/L, 氨氮去除率高达99.999%;对于氨氮浓度在800~30000 mg/L的废水, 通过相应条件下常温吹脱后, 废水中剩余氨氮浓度都在15 mg/L以下, 吹脱出来的氨气通过吸收装置吸收, 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与亚稳态稀有气体原子的激发传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于化忠 《科学通报》1994,39(17):1575-1575
双原子分子NO是大气化学和环境化学中重要的氮的氧化物,研究它的反应、传能以及解离等过程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目前有关一氧化氮分子动力学研究的报道集中在NO分子和能量较低的亚稳态分子CO(a),N_2(A)等的E-E传能过程.由于亚稳态稀有气体原子He(2~3S),Ne(~3P_(0.2)),Ar(~3P_(0.2))等的能量都远远超过NO的电离能,反应中电离和解离通道是  相似文献   

19.
宋迪  刘凯  孔繁敖  夏安东 《科学通报》2008,53(12):1375-1378
在场强为1013~14 W/cm2的飞秒激光的作用下, 甲烷分子能解离成中性碎片. 提出一种机理解释这个新现象, 即甲烷分子首先被多光子激发到超激发态, 后者再解离成中性碎片. 采用准二原子模型, 用Morse势能曲线来描述超激发态甲烷分子, 并且在这些势能曲线上, 使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研究了超激发态分子的解离动力学, 从而解释了在超快激光脉冲中甲烷分子的中性解离过程.  相似文献   

20.
赵福庚  束怀瑞 《科学通报》2002,47(8):608-612
用200mmol/L NaCl在麦品种“鉴4”(Hordeum vulgare L cvJ4)幼苗6d,根系质膜微囊磷脂含量,膜上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结合多胺含量以及膜结合酶H^ -ATPase活性均显著下降,并检测到大麦根系质膜上Na^ /H^ 逆向运输活性。1mmol/L外源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部分恢复了盐胁迫导致的膜磷脂,膜上非共价健结合多胺含量及膜结合酶活性的下降,C18:2的恢复作用大于C16:0,而且C18:2还能部分恢复膜蛋白上供价键结合多胺含量。外源施用C16:00和C18:2可使盐诱导的质膜Na^ /H^ 的逆向运输活性加强,C18:2的作用大于C16:0,相关分析显示,盐胁迫后外施C16:0和C18:2,质膜上磷脂含量,膜上非共价键结合多胺含量,膜结合酶H^ -ATPase活性以及膜上Na^ /H^ 逆向运输活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外源脂肪酸缓解盐害效应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提高膜上磷脂含量,进一步提高膜结合多胺含量,增强膜的完整性,改变膜的带电状态,从而使膜结合酶活性提高并刺激了Na^ /H^ 逆向运输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