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动物分类学上,蝙蝠隶属于哺乳纲翼手目,该目又分为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这两个亚目的区别在于前者指旧大陆的果蝠(又叫狐蝠、飞狐),它们个体较大(20~1500克),专以植物(果实、花、花蜜、花粉)为食,分布范围限于非洲、亚洲和澳洲热带地区,现存种类大约175种,全部隶属于狐蝠科。  相似文献   

2.
<正>金鼠耳蝠浑身金黄的金鼠耳蝠,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拥有点石成金能力的Midas国王。它仅生存在玻利维亚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其全身金黄的毛色和伪装术无关,因为另外2种同样生活在这片区域共享相似洞穴的鼠耳蝠却有较深的毛色,而至于它这种奇异而独特的毛色成因至今成迷。  相似文献   

3.
金龙如  冯江  孙克萍  刘颖  吴磊  李振新  张喜臣 《科学通报》2005,50(13):1334-1339
在自建模拟实验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夜间在实验室内和野外观察蝙蝠的捕食行为, 并通过收集蝙蝠的食物残体和参照调查的当地昆虫区系鉴别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的种类. 研究表明, 马铁菊头蝠夏季食物主要以鳞翅目为主, 包括11科30余种蛾, 主要以夜蛾科Noctuidae (数量百分比为36.6%)、天蛾科Sphingidae (24.1%)、尺蛾科Geometridae(13.4%)和刺蛾科Limacodidae(9.5%)为主, 捕食的鳞翅目昆虫前翅翅长多介于10~40 mm之间(数量百分比为97.7%).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马铁菊头蝠在捕食过程中不是随机捕食, 而是有选择性. 捕食方式主要为空中飞行捕食(昆虫夜间活动高峰期)和鹟式捕食(flycatching)(昆虫夜间活动高峰期后), 没有观察到地面拾遗式捕食.  相似文献   

4.
在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的脑袋形状和进食形态是最为专门化的。它的吻部呈管状向外伸出,嘴小而无齿,舌头又长又粘。这一切使它能深入蚁巢搜寻美食。对这种非凡的动物所做的最新研究表明,大食蚁兽的张嘴方式不同寻常(Viginia Naples,见J.Zool,1995:249:19-41)。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9,(10):4-4
所有的猪笼草都是肉食性植物,它们通过捕获动物(主要是一些昆虫)为自己提供营养。科学家最近在菲律宾发现了一种新的猪笼草,它能长到1米多高,堪称“巨型猪笼草”。这种猪笼草外表色彩鲜艳,容积更大,它们通过分泌花蜜引诱昆虫甚至一些啮齿类动物前来觅食。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家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一种新的蝙蝠物种,其身体和翅膀上的皮毛都呈橙色。这种蝙蝠属于鼠耳蝠属,因在与世隔绝的宁巴山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宁巴鼠耳蝠"。早在2018年,科学家就在西非几内亚的濒危蝙蝠栖息地发现了这种蝙蝠,但科学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确认它是一种新蝙蝠。  相似文献   

7.
两种蹄蝠回声定位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蹄蝠和中蹄蝠在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叫声合能量最高的频率分别为 74.1和92.1kHz.大蹄蝠的头体长、前臂长和体重分别为 82.9, 89.7 mm和 59.1g;中蹄蝠的头体长、前臂长和体重分别为 68.4, 61.3 mm和 19.7 g.两种蝙蝠含能量最高频率与头体长、前臂长、体重 3个体型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1.58和-2.19.研究证实,两种蹄蝠叫声频率与体型大小之间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只苍蝇正悠闲地停歇在一块岩石上,虽然附近卧着一只蝾螈,但苍蝇并不介意,毕竟双方还保持着一大段距离。可惜苍蝇打错算盘了,因为蝾螈能够向目标“发射”致命的武器,而且百发百 中。只见蝾螈一张嘴,口中的舌头便像箭一般射了出去,正好命中苍蝇。蝾螈是一种两栖小动物,其外观形状很像蜥蜴。蝾螈的身体只有6~7厘米长,但它的舌头却有5厘米长,几乎和身体一般长。其长舌头的表面有一层黏液,舌头里面有弹性很强的肌肉,能把舌头飞速地弹射出去,舌头中的软骨组织能够…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14,(5):7-7
最近,国际媒体评出了动物王国中最奇怪的五种舌头。 穿山甲 穿山甲浑身覆盖由几丁质(我们的头发和指甲中也有这种物质)构成的鳞片。它把身体卷成球状来保护自己,并且有着长长的锥形舌头。穿山甲的舌头与盆骨相连,舌头长度超过体长,能灵活地舔食白蚁和蚂蚁。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5,(8):9-9
科学家最近终于证明:南非鼠尾草之所以会长出无叶无花的直立高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为鸟儿提供栖枝,让它们更容易饮花蜜。鼠尾草的花开在地面上,它的主要传花粉者是花蜜鸟。花蜜鸟站在栖枝上,便于把弯曲的喙自上而下插入花中。采用这种颠倒的姿势,花蜜鸟的胸部就会拂上花粉。随着鸟儿飞向别处,就会  相似文献   

11.
花蜜中含有40%的糖(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蜜蜂搬运的花蜜在蜂巢中经过转化、浓缩,变成含糖80%的蜂蜜。蜂蜜里几乎不含维生素。 多数工蜂都是雄的,它们从头部的腺体分泌出浓浓的乳白色黏液,提供给王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向日葵,人们的大脑里就会浮现出金灿灿的花瓣和布满瓜子的大花盘,但你见过长得像维尼熊的向日葵吗?园艺师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了一种很"萌"的可爱向日葵,它就是玩具熊向日葵。这种向日葵"身材"矮小(普通向日葵能长到2~3米,这种向日葵只能长到30~50厘米),每一朵花上密布厚厚的黄金色花瓣,圆润饱满的花形像极了憨态可掬的小熊维尼。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物中,生长最快的动物是兰鳃鲸的幼鲸。它从一颗0.001g重的肉眼看不见的卵子长起,仅经过22.75个月(怀孕期的10.75个月加上生下后的12个月)的时间,就长成约重29t的幼鲸,相当于增加了290亿倍。生长最慢的动物是北大西洋中的一种深海蛤。这种蛤估计要100年才能长到8mm长。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08,(10):136-136
欧洲科学家发明出一种能品酒的电子舌头,这种巧妙的新发明能帮助人们很地区分出酒的品种,辨别出酒的好坏。“电子舌头”将在酒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由6个传感器构成,这些传感器能侦测出某一品种酒的典型特征。和人的舌头一样,电子舌头对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十分敏感,它通过对酒中这5种成分的测定,能轻松判定出酒的种类和年分。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一名游客在肯尼亚偏远地带偶然拍摄到一种很像是蛇的蜥蜴——石龙子蜥蜴。只有仔细看,才能发现这条长度超过50厘米的"蛇"有4条小小的腿(这是蜥蜴和蛇的重要差异之一。另外,石龙子蜥蜴的舌头也与蛇的明显有别。)科学家说,活的石龙子蜥蜴的照片非常稀有,这与它们栖息于非常偏远、人迹罕至的地带有关。科学家曾经以为这种蜥蜴已经灭绝。石龙子蜥蜴只见于东部非洲国家例如肯尼亚、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它们捕食昆虫和蜘蛛,对人则无害。  相似文献   

16.
花和蝶共同进化 马达加斯加特产一种兰花,花托长30多厘米。这样长的花托,使得一般昆虫很难采到它的花蜜。1870年,生物学家威尔士见到此花时,就曾预言:“有多么长的花,必有多么长‘嘴’的蝶。否则此花永远没有受粉的机会。”后来虽然没见到那么长“嘴”的蝶,但33年  相似文献   

17.
正你们可曾发现猫咪的舌头似乎与狗不一样?猫咪的舌面比较粗糙,那是因为它们的舌面有许多倒钩状(刺状)的乳突结构。其实,舌头粗糙有诸多妙用,不仅可以梳理自己或"他猫"的细毛、杂毛,以保持清洁;还便于剔除猎物骨头上的肉块或皮,方便顺利采食或进食。猫咪饮水的技巧比肉眼看到的现象更为精巧,因其舌头上有细小的钩状结构,所以可以利用舌头的钩状结构轻而易举地将水勾起。因此其饮水方式与狗十分不同。猫咪是喜欢独处的生灵,身材小巧的它们,在野外很容易成为其他动  相似文献   

18.
<正>让自己沉浸在森林及大自然中就会产生一种治愈力量,这一想法不仅仅是民间智慧。地质学家彼得·韦恩(Peter Winn)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大峡谷的科罗拉多河上进行探险。他说:"旅行的时间越长,治愈的力量就越大。而且这种治愈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发生。"韦恩观察到,最显著的转变发生在一些残疾退伍军人身上,他们参加了一个由"团队河流跑步者"  相似文献   

19.
也许你还记得上学时见过的人的舌头图谱,上面显示你的甜味感受器在舌尖部分,苦味感受器在舌的后部,酸味感受器在舌的两端。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的图谱源于对一篇德语论文的错误翻译。事实上,舌头的任何部位都能感知任何味道,只是不同部位的敏感度不一样。现在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舌头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但现在科学界也正在接受舌头具有第五种味觉的说法,那就是"鲜"。"鲜"其实就是酱油、西红柿等其他富含谷氨酸食品所含有的那种鲜香味儿。日本科学家最近发现,鲜味接收器不仅仅存在于舌头上,而是布满了整个消化道。鲜味接收器在消化和营养方面的作用目前依然不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20.
韩永根 《科学通报》1984,29(23):1462-1462
自从Bear在软体动物平滑肌中发现副肌球蛋白之后,Bailey从牡蛎闭壳肌中分离并结晶了这种蛋白,称它为“不溶性”原肌球蛋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普遍认为它是软体动物肌肉的主要收缩蛋白成分,以为它与软体动物的catch型肌肉的持续维持张力而极少消耗能量的收缩特性密切相关。然而,de Villafranca和Leitner(1967)以及Ikemoto和Kawaguti(19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