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朱育新 《科学通报》1981,26(17):1073-1073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性信息素的结构,已在1973年由Hummel等用了120万头蛾子,鉴定为顺,顺-和顺,反-7,11-十六双烯-1-醇乙酸酯(7,11-16:OAc)的两个几何异构体(1a和1b):  相似文献   

2.
4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及在近缘种生殖隔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祥波  赵成华  高伟 《科学通报》2001,46(17):1435-1439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EAG)等技术结合田间试验、鉴定了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的性信息素成分是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Z5,E7-12:Ald)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GC与GC-MS分析表明,思茅松毛虫D.kikuchii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和Z5,E7-12:OH;这两种成分及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OPr)对雄蛾有显著的EAG活性,来松毛虫D.spectabilis的性信息素曾被鉴定为Z5,E7-12:OH,但在田间试验中发现Z5,E7-12:OH和Z5,E7-12:OAc及Z5,E7-12:OPr及1:1:1的比例组成的诱芯的诱蛾量是Z5,E7-12;OH单一组分诱峰量的3倍,EAG分析表明除Z5,E7-12:OH之外,Z5,E7-12:OAc及Z5,E7-12:OH,还有少量Z5,E7-12:OAc,因此在赤松毛虫中,Z5,E7-12:OAc为一种性信息素微量成分,而Z5,E7-12:OPr是一种性引诱剂成分,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经GC分析发现含有Z5,E7-12:OH和Z5,E7-12:OAc及Z5,E7-12:OPr,这3种成分有很强的EAG活性,组成了油松毛虫的性信息素,探讨了这些性信息素成分在松毛虫属昆虫近缘种生殖隔离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孟宪佐 《科学通报》1982,27(17):1088-1088
马尾松毛虫(Dendra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中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一种毁灭性害虫。通过Wittig缩合反应合成了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的三个活性组分:顺,反-5,7-十二碳双烯-1-醇(Ⅰ),顺,反-5,7-十二碳双烯-1-基乙酸酯(Ⅱ)和顺,反-5,7-十二碳双烯-1-基丙酸酯(Ⅲ)。Wittig反应是在六甲基磷酰三胺溶剂中,以正丁基锂作碱完成的。经气相色谱分析,主要产物是颇,反异构体和反,反异构体的混合物,两者的比例约为91:9。用二甲基亚砜代替六甲基磷酰三胺作溶剂时,产物中顺,反与反,反异构体的比例约75:25。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螟曾被鉴定为Ostrinia nubilalisH(?)bner,但Mutuura等认为是O.furnacalisGuen(?)e,O.furnacalis的性信息素未见载于文献,而O.nubilalis的早有大量报道,其主要成份为顺或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Z或E11-14:Ac).此外另一同属异种为害玉米的O.obumbratalis (Lederer)在田间也能为1:1的Z及E11-14:Ac混合物所引诱.但我们及兄弟单位均曾进行过田间试验,不论Z或E11-  相似文献   

5.
应用气相色谱(gas chromography, GC)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了美国白蛾中国种群性腺提取物的组分, 通过与合成标准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图的比较, 4种化合物被确定为美国白蛾中国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 分别为(9Z,12Z)-十八碳二烯醛、(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3Z,6Z,9S,10R)-9,10-环氧-3,6-二十一碳二烯和(3Z,6Z,9S,10R)-9,10-环氧-1,3,6-二十一碳三烯, 其比例为2:33.6:58.4:6. 野外实验结果表明, 合成的性信息素单组分对美国白蛾雄蛾没有引诱力, 而4种组分的混合物对美国白蛾雄蛾有显著的诱捕活性; 剂量为200~300 μg的该混合物的灰色橡胶诱芯, 能够有效地监测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周景尧 《科学通报》1986,31(23):1839-1839
家蝇性信息素-(Z)-9-廿三碳烯是一种雌性家蝇的性信息素。由于该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卫生防止疾病等方面意义重大,引起人们对它合成的兴趣。Carlson等人于1971年用三苯基膦十四烷基叶立德(ylide)与壬醛为原料的Wittig反应首先合成出这  相似文献   

7.
程志青 《科学通报》1980,25(14):658-658
玉米螟在我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它是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极危险的害虫.我国分布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Ostrinia nubilalis Hübner(Lepidoptera:Pyralidae),即广布于欧洲与北美的一个种,俗称欧洲玉米螟.Mutuura等认为在我国分布的玉米螟应为Ostrinia,urnacalis Guenée.O.furnacalis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未见载于文献,但O.nubilalis的却早有大量报道,主要成份为顺-或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Z或E11-14:Ac).另一种为害玉米的同属异种昆虫O.obumbratalis Lederer在田间也能为1:1的Z11—14:Ac和E11-14:Ac混合物所  相似文献   

8.
赵成华 《科学通报》1989,34(14):1110-1110
很多鳞翅目雌虫性外激素是由长链的饱和脂肪酸经11位去饱和化(△11 desaturation)、碳链缩短(chain shortening)、还原和乙酰化生物合成的。用这些生物合成步骤可解释5,7,9,11位双键外激素成分的形成。单个双键位于偶数碳原子上的性外激素生物合成仅在一种新西兰卷叶蛾(Planortrix excessana)中得到了证实。这种蛾子的△10去饱和化酶参与了外激素成分顺8-十四碳烯乙酸酯和顺10-十四碳烯乙酸酯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有证据表明,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的嗅觉识别中是必需的,起着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的关键作用.克隆和表达了一个新的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inOBP3),采用qPCR方法解析了AlinOBP3的表达谱,结果表明,AlinOBP3绝大部分在触角中表达.使用1-NPN作为荧光探针,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了AlinOBP3蛋白和9种棉花挥发物及5种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在9种棉花挥发物中,月桂烯、β-罗勒烯、α-水芹烯能够与AlinOBP3相结合,其中α-水芹烯和AlinOBP3的结合能力较强,结合常数为56.68μmol/L.在5种性信息素类似物中,丁酸己酯和AlinOBP3的结合能力最强,结合常数为59.53μmol/L.丁酸丁酯、丁酸反-2-己烯酯、丁酸乙酯和AlinOBP3的结合能力中等,结合常数分别为227.39,108.77及143.47μmol/L.据此推测,AlinOBP3可能是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并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起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阚炜  张钟宁  杨新玲  方宇凌  肖春 《科学通报》2005,50(20):2203-2207
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叠合计算对棉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之一(Z)-9-16-碳烯醛的单氟取代物进行了叠合比较, 初步研究了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对单氟取代来说, 在离分子官能团最远处的取代所得取代物与原来的分子结构最为近似, 并合成了该化合物. 经过触角电位测定, 与(Z)-9-16-碳烯醛活性基本相当,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黑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初孵蝗蝻对植物气味和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反应. 在单选择实验中, 蝗蝻对完整叶片(stem cut plant)及切叶(chopped plant)的黑麦草和小麦气味反应高于其他植物. 切叶的高粱气味也有吸引作用, 但对完整的高粱叶片无反应. 初孵蝗蝻对受试植物气味的定向反应与末龄蝗蝻及成虫的反应一致. 在双选择实验中, 以切叶黑麦草气味为对照, 发现初孵蝗蝻对完整的苜蓿叶气味反应强, 对切叶的高粱、苜蓿、小麦和黑麦草气味的定向反应无明显差异, 但对对照切叶黑麦草气味的选择高于切叶的路易斯安纳蒿. 初孵蝗蝻对受试植物气味的EAG反应发现, 路易斯安纳蒿气味引起的反应最强. 用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测定其嗅觉反应发现, 蝗蝻对反-3-己醇(Z-3-hexenol)、顺-3-己醇(E-3-hexenol)、反-3-己烯基乙酸酯(Z-hex-3-enyl acetate)、顺-2-己醛(E-2-hexenal)和己醛(hexenal)引起的反应高于牻牛儿醇(geraniol)和1-辛烯-3-醇(1-octen-3-ol). 此结果与成虫的反应相似. 尽管初孵蝗蝻对受试植物气味和化合物的EAG反应值低于成虫, 但其嗅觉反应趋势与成虫相似, 初孵蝗蝻可区分植物气味与空气对照, 甚而可以区分寄主植物与非寄主植物气味.  相似文献   

12.
唐睿  苏茂文  张钟宁 《科学通报》2012,(25):2380-2389
在室内分别对美国白蛾雌虫和雄虫进行了55种寄主化合物的触角电位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雄蛾反应较强的化合物分别是(强度从大到小排列,下同):反-2-己烯乙酸酯、壬醛、己醛、反-2-己烯醛、己醇、乙酸异戊酯、顺-3-己烯乙酸酯、乙酰乙酸乙酯和香茅醛及(+)-香茅醛;雌蛾反应较强的化合物分别是:己醇、己醛、苯乙酮、乙酸异戊酯、壬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香茅醛、顺-3-己烯-1-醇及反-2-己烯醇.从55种化合物中筛选出了7种活性较高的化合物进行了剂量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雄蛾对7种化合物的反应都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且雄蛾对每种化合物最高剂量1000g的相对反应值都与同种化合物其他剂量的相对反应值反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DNA克隆、定位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感受蛋白被认为是化学通讯中广泛存在于感觉器官中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在中国本土蜜蜂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的触角中, 克隆并鉴定了一种化学感受蛋白, 命名为Ac-ASP3. Ac-ASP3全长cDNA由2个外显子组成, 可读框长393 bp, 编码130个氨基酸. 序列分析表明, 其具有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 并在N端具有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另外, Ac-ASP3与其同一家族基因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Am-ASP3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而与其他物种相似性较低. 免疫定位结果显示, Ac-ASP3仅特异性地表达于机械感器, 如毛形感器B和锥形感器中; 而在嗅觉感器, 如板形感器中几乎无分布. 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 Ac-ASP3高丰度表达于翅和足中, 而在触角中表达量却相对较低. 在时间表达上, Ac-ASP3在蛹期及成虫第1~6日龄阶段大量表达, 这一时期中华蜜蜂正处于幼年期, 并在蜂巢进行日常清洁和哺育幼虫等活动. 以上结果表明, Ac-ASP3是具有种群特异性的, 不参与搜寻蜜粉源等嗅觉活动, 但可能参与蜂巢内个体信息识别以及触角的机械运动.  相似文献   

14.
俞珺 《科学通报》1992,37(4):320-320
从70年代起,核酸碱基的光环合加成反应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氮杂嘧啶碱基的光环合加成研究也正逐步深入。1,2,4-三嗪-3,5-二酮(6-氮杂脲嘧啶)为抑菌剂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我们利用1,2,4-三嗪-3,5-二酮中的碳氮双键与烯烃的碳碳双键进行光环合加成反应,得到一系列带有氮杂环丁烷的新化合物,并发现这种反应具有很好的区域选择性。本文利用~1H、~(13)C和~(15)N核磁共振对1,2,4-三嗪-3,5-二酮及其衍生物进行了较系统的结构鉴定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衍生物化学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约540m的上陆坡GC185区(GC-F样品)和水深约2200m的下陆坡AC645区(AC-E样品)冷泉碳酸盐岩中的脂肪酸及其单体化合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在AC-E和GC-F冷泉碳酸盐岩样品中检测到了30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均以主峰碳为C16的低碳数(C20)脂肪酸为主,具偶碳优势,主要包括正构脂肪酸、异构(i-)/反异构(ai-)脂肪酸以及带支链的(iso/anteiso)奇碳数脂肪酸.其中n-C12:0,n-C13:0,i-C14:0和n-C14:0具有明显偏低的δ13C值(-39.99‰~-32.36‰),可能来源于冷泉生物.n-C18:2和C18:1△9具有相同的碳同位素值,可能来源于冷泉渗漏区贝氏硫细菌属/辫硫菌属.支链奇碳数脂肪酸(iso/anteiso-C13~C17)具有特别负的δ13C值(-63.95‰~-44.17‰),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别脂肪酸的碳同位素值,推断这类化合物是海底渗漏区甲烷厌氧氧化过程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生命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小菜蛾对白菜挥发性次生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馈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韩宝瑜  张钟宁  方宇凌 《科学通报》2001,46(16):1384-1386
用Porapak Q吸附、正已烷洗脱、GC-MS 合标准化合物鉴定出完整白菜挥发物含有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乙酸顺-3-已烯酯、罗勒烯、2,5-已二醇、青叶醇、正壬醇、β-香叶烯、α-蒎烯、反-2-已烯-1-醇、D-柠檬烯、丙酸顺-3-已烯酯、芳樟醇、香叶醇、反-4-已烯-1-醇、异戊酸顺-3-已烯酯、α-萜品烯、β-石竹烯、蒈烯-3和α-石竹烯,前5种为主要组分。各组分均能引起触角电位(EAG)反应,其中烯丙基异硫氰酸酯、C6醇及其酯类青叶醇、反-2-已烯-1-醇、反-4-已烯-1-醇、异戊酸顺-3-已烯酯和2,5-已二醇引起的EAG反应较大,且雌蛾对这6种组分的EAG反应值稍大于雄蛾。匝烯类引起的EAG反应较小,雌蛾EAG反应值小于雄蛾;而雌、雄蛾对β-香叶烯的反应稍大。风洞试验表明完整白菜挥发物、烯丙基异硫氰酸酯、2,5-已二醇和异成酸顺-3-已烯酯显著地引起小菜蛾的定向飞行和着落;完整白菜挥发物活性最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次之。雌蛾对烯丙基异氰酸酯的趋向性稍强于雄蛾。α-萜品烯等为次要组分,触角电位反应和风洞研究均证实其活性弱。  相似文献   

17.
徐德祥 《科学通报》1981,26(19):1205-1205
苄氯菊酯(Permethrin)是近代最重要的拟除虫菊酯之一,由于高效、低毒、几无残毒,它较目前常用的各种杀虫剂具有显著的优点。 DV-菊酸——(±)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基甲酸IX是苄氯菊酯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可以由异戊二烯I出发制得,合成方法如下式所示:  相似文献   

18.
杨俊林 《科学通报》1997,42(10):1070-1073
菁染料作为增感染料是一类有效的光敏剂,不仅在感光材料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在生物、医学等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其光物理及光化学过程涉及菁染料激发态的辐射和非辐射跃迁,及与其它分子或卤化银等半导体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尽管人们对其辐射跃迁和电子转移给予了重视,但对其非辐射跃迁的直接测定尚未见报道.本文用稳态荧光及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脉冲激光光声微量量热等方法,对两种典型菁染料激发态的辐射和非辐射跃迁及其与稳定氮氧自由基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1 实验菁染料为3,3’-二磺酸丙基-5,5’-二苯基-9-乙基(口恶)碳菁(简称B114-3)及1,1’-二乙基-3,3’-二磺酸丁基-5,5’-二氰基咪碳菁(简称55026)为化工部第一胶片厂产品,其结构分别为:  相似文献   

19.
赵晓江 《科学通报》1982,27(12):731-731
普遍认为,以d-轨道过渡金属化合物为催化剂的双烯定向聚合中,活性链端具η~3-烯丙基结构,而聚合物中顺-1,4及反-1,4链节的相对含量,则取决于烯丙基络合物的对式(anti)和同式(syn)异构体的含量及其异构化作用。本文作者之一曾提出,在以稀土化合物为催化剂的己二烯-2,4的定向聚合中,活性链端也应具有η~3-烯丙基结构,否则无法解释生成反-1,4-苏式-双全同立构(trans-1,4-threo-dilsolactic)聚合物。诚然,如果稀土催化双烯聚合过程也与d-轨道过渡金属的情况类似,那么,从上述概念出发,丁二烯在稀土催化剂作用下生成顺-1,4聚合物的过程,可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20.
信息素是动物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是否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尚无定论.人类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驳杂多变的外分泌物、以及部分退化的嗅觉解剖结构,使得对人类信息素的行为效应、物质组成以至神经机制的探索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现有的证据提示人体的气味在多个方面表现出类似信息素的效应,包括触发固有行为、调节内分泌水平、传递社会信息、诱发情绪起伏甚至认知变化等等.其中,两种类固醇物质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被视为"准人类性信息素",二者依据接收者的性别和性取向而选择性地传递性信息、调节情绪与注意,并对下丘脑产生特异性激活.这些发现深化了对人类化学信号与人际交流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