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法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价值的丰富性、冲突性、选择性特征要求环境伦理价值的最基本的规范性表达是环境权利,但是,环境法的制度构建在内容上更多的是要细致而全面地规定社会主体的环境义务,这一义务是必要的和有限的。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政策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适度污染的公共政策"。实践理性的环境法哲学观本质上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观,是一种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机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的法哲学观,是一种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方法。在明白实践理性的环境法哲学观本质的基础之上,将其运用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有其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环境损害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环境利益。人类环境利益的公共性决定了民法在环境损害防治上的局限,环境损害的防治只能由环境法来完成。环境损害防治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法具有彻底性、公法性、技术性、程序性、预防性、消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环境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然而,由于环境法是在现代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其价值取向自始就有所偏离。人本住、权利本位、功利主义这些现代法律的价值取向在环境法中依然没有改变,理论对实践的误导恰恰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全球环境状况日趋恶化面前,理论要与时俱进以指导实践。因此,打破人与物的隔膜,破除权利与义务的分野,沟通有机与无机的领域,将人类重新导入自然之中,就是对于环境法转向的期许。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环保理念,来解读我国环境法的价值理念.环境法的价值理念是环境法的灵魂,环境问题的恶化,促使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环境法的价值理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由矛盾走向统一,协调.环境保护理念应体现公平、平等、效益,从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9,(3):32-37
环境法的强制性是环境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环境危机的背景下,环境法律急功近利的陷入迷信环境强制力的窠臼之中。现代法治社会更加强调环境法的正当性,也就是环境法必须阐明其具体条文的正当理由,从而引发民众自愿的遵守。环境法的正当性高于环境法的强制性,环境法的强制性必须建立在正当性的基础上,不以正当性为依据的强制性会遭受民众的反对,结果是无法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论及环境法的价值时,基本上是从公平、正义、安全、秩序、效率等方面着笔,只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而已。传统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惯常思维来定位环境法的价值,这直接导致了环境法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苍白无力。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法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界定,以适应环境时代立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环境犯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猖獗,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实施的环境犯罪占绝大多数且危害严重。然而,环境犯罪刑事惩处机制长期处于低效运作状态已是环保领域和刑事司法领域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单位环境犯罪的刑法防控和抑制作用收效甚微。环境刑事立法欠缺作为造成这一低效困境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为刑法和环境刑法学界所诟病,对此,完善环境刑事立法的理论研究已深入展开且成果颇丰,但不难发现,这些研究缺乏以单位环境犯罪治理为主要对象的针对性。本文以单位环境犯罪为主要规制对象,基于当前环境法益在刑法保护领域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环境法益保护的相关立法完善,以期严密环境法益保护法网,有力打击以单位为主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现状的分析,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协调讨论,着眼于我国环境法要发挥其有效作用所应当注重和合理添加的相关制定原则,以此来提高我国环境法的约束力以及可操作性。同时提出经济环保不对称、环境法规分层制定原则的论点,并结合我国环境法的特点和不足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雷刚 《科技信息》2009,(31):257-257,201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之所以称之为交叉学科,主要是因为其学科特点与研究范式所决定的。本文就根据环境法的交叉性的特点,主要从环境法的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几个方面予以论述。以期能够将环境法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掌握以及了解环境法学之基础,对于学习和研究这门新兴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现状的分析,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协调讨论,着眼于我国环境法要发挥其有效作用所应当注重和合理添加的相关制定原则,以此来提高我国环境法的约束力以及可操作性.同时提出经济环保不对称、环境法规分层制定原则的论点,并结合我国环境法的特点和不足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