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嵌入复杂网络的传染病模型,探讨了信息双向传播和个体反应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阈值与警觉度、救助度和邻居节点数相关,且个体反应对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警觉度和救助度均是影响感染个体密度和免疫个体密度的重要因素;警觉度和救助度的强弱会影响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规模,对比分析发现"存在关联信用风险"信息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规模影响较大,而"如何有效预防关联信用风险"信息只在特定的有效传染率区间,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规模产生比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关联信用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小世界网络的框架下构建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模型,提出了"基于企业关联关系的小世界网络"的概念,研究了该网络结构中"非健康"企业的密度与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延迟时间及传染概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可视化分析,探讨了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概率的临界值和"非健康"企业的密度。研究发现,企业之间的资产关联有助于相互分担风险,延缓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概率受企业的资产关联比和企业间关联个数影响。同时发现,不考虑资产关联比的企业网络低估了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概率。  相似文献   

3.
关联信用风险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均场理论和传染病模型,研究了在资产关联情景下关联信用主体之间信用风险的传染延迟效应.通过建立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D-SIS模型,分析网络中关联信用主体之间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均衡状态.研究表明:关联信用主体之间的资产关联有助于风险分担,从而延缓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具有延迟效应,且延迟时间越长,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4.
现实中,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两种或多种关联关系,在关联关系交互作用下,信用风险的传染路径和强度通常会发生改变,导致企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变得更加复杂.基于此,本文在两种常见的关联(资产关联和交易关联)并存情景下,利用双层网络刻画企业网络拓扑结构,构建包含关联关系交互作用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考察关联关系的交互作用对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仅存在资产关联关系相比,资产关联和交易关联并存导致信用风险传染阈值变得更小;资产-交易双层网络拓扑结构是影响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重要因素;降低双层网络相似度,有助于抑制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  相似文献   

5.
金融关联网络是风险传染的载体。以股票信息溢出关系作为风险关联渠道,并将网络拓扑结构与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基于金融机构股票收益溢出关系,构建信息溢出网络。利用网络节点中心性拓扑结构特征指标,刻画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强度及风险承受强度,并挖掘其影响因素。针对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表明,节点度、接近中心性及特征向量中心性较为一致地刻画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信托等其他金融业的平均风险传染强度最大,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风险承受强度最大;金融机构的每股收益增长率越高、股票换手率越低,风险传染强度越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资产规模越大,风险承受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熵空间理论,考虑到信用风险转移(credit risk transfer,CRT)中银行和投资者间空间因素对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同时加入行业因素、区域金融发展因素以及CRT市场个体因素构建了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的熵空间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表明,该模型有效刻画了CRT市场上银行与投资者间空间距离和传输能力、银行资产质量与信用风险转移能力、投资者资产规模与风险偏好程度、投资者所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银行和投资者所在区域之间金融发展的趋同性等对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了CRT市场上空间因素与概率之间的显性联系,为空间背景下信用风险传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金融关联网络是风险传染的载体。以股票信息溢出关系作为风险关联渠道,并将网络拓扑结构与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基于金融机构股票收益溢出关系,构建信息溢出网络。利用网络节点中心性拓扑结构特征指标,刻画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强度及风险承受强度,并挖掘其影响因素。针对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表明,节点度、接近中心性及特征向量中心性较为一致地刻画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信托等其他金融业的平均风险传染强度最大,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风险承受强度最大;金融机构的每股收益增长率越高、股票换手率越低,风险传染强度越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资产规模越大,风险承受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在供应链断裂、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下,供应链企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问题日益凸显。制定有效的风险遏制措施,已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供应链关联关系与信用风险传染路径进行剖析,构建了供应商、零售商、银行三方博弈模型,探究了银行策略选择对供应链信用风险传染的遏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对信用风险传染强度有显著影响,但银行可以通过选择最优授信比率,将传染强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并实现其自身收益的局部最优化。若进一步采取贷款利率与授信比率相配合的双重授信策略,银行有可能将传染强度控制在适度水平并同时实现收益的全局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母子公司关联担保是企业集团内部常见的一种交易行为,这类关联担保极易成为信用风险在集团内传染的重要渠道。本文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债务优先偿还权下、母子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传染强度与母公司的债务优先偿还次序无关,但子公司的债务优先偿还次序会显著地影响其大小;母子公司间的信用风险传染强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并随着股权比重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是银行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基于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总体借贷数据,首次综合运用最大熵法和最小密度法间接推断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对比分析两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差异,以及两种网络下银行随机倒闭风险的网络间传染路径和程度。综合两种网络下的风险传染结果,分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抗风险能力,并挖掘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小密度法下的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具有实际网络的连接稀疏性、异向连接匹配和无标度度分布等特征;与最大熵法所推断的网络相比,基于最小密度法网络的银行倒闭风险传染范围更广及传染强度更强;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坏账准备占不良贷款比例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弱;银行同业拆借率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也越强。研究结果有利于对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或抑制金融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通过不同的传染渠道席卷全球,厘清这次危机的传染渠道对深刻认识金融危机意义重大. 选取32个经济体次贷危机前后21个季度中的数据,引入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表现金融市场关联程度的Copula传染指数进行传染渠道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金融渠道是本次危机的主要传染渠道,国际贸易渠道的重要性弱于金融渠道; 同时, 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加剧了金融传染的程度; 但货币竞争性贬值因素在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过程中作用并不显著. 此外,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传染明显强于地理关系之间的传染.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信用风险冲击和传染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而金融危机的加深导致流动性风险冲击会进一步加剧银行业风险.基于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50家代表性银行的同业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最大熵方法构建了阈值过滤后的银行业双边同业资产-负债关联网络,进一步在完全网络和"核心-边缘"网络下分别模拟了信用风险单冲击以及信用和流动风险双冲击叠加下的银行业风险传染路径、波及范围和程度.结果发现,第一,从风险易感染程度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最高,而大型商业银行最低,从风险破坏程度来看,处于网络中心、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更强;第二,当信用、流动风险二维冲击时,风险传染效将增强,传染阈值也会相应降低;第三,长周期银行业拆借网络分析发现过滤后的中国银行业网络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当市场从完全网络变为核心-边缘网络时,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提供建议,而且可以为监管机构风险监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风险集成度量中的数据困难,以及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集成度量研究和实践的缺乏,提出了基于财务报表数据的风险集成度量方法,对我国14家上市证券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和整体风险进行度量,并分析了各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运营风险与整体风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效益; 此外, 市场风险与运营相关的风险是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相似文献   

14.
尝试将复杂网络理论引入到交叉性金融业务领域中,通过与随机网络进行对比,得出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性业务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在此种网络情境下,运用风险传播动力SIR模型,对交叉性金融业务风险传染爆发阈值展开推导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传染率是整个交叉金融业务网络风险传播的关键,先健全整个市场的成熟度,再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此种路径最终可避免由于监管不善导致的风险大面积传染,实现绕过危机扩散的效果,从而同时实现业务的创新和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5.
信用风险传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银行风险管理决策是应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关键一环,而成本问题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本文考虑信用风险管理成本的约束,构建了不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下信用风险传染和银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共同动态演化模型,系统解析信用风险传染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策略稳定性及其演化特征,探究不同条件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重视程度、风险管理成本付出意愿、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上限、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均对其信用风险管理效果发挥正向影响; 2)银行独立于信用违约和依赖信用违约调整的两种信用风险管理策略都能起到信用风险管控的效果,但效果差异显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最优策略选择具有较大差异; 3)信用风险传染速度动态变化时,其初始速度、目标速度以及银行风险管理对其的抑制程度都对信用风险传染演化特征产生影响,且目标信用风险传染速度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最优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针对信用风险传染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动态演化及其最优策略选择的系统研究,对提升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二维规则晶格,提出一个考虑个体运动的改进的SIS(SusceptibIe-Infected-Susceptible)传染模型来研究疾病在动态网络结构中的传播行为.利用平均场理论分析得到了改进的SIS模型的传染临界值,并通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有效传播临界速率与晶格中群体密度密切相关,并且个体运动也会显著影响疾病传播行为.最后,基于分析和仿真的结果,提出一些可行的控制策略来抑制疾病在运动群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麻疹不同年龄的被感染风险及传染率的季节性,并分析了儿童间周期性接触及整体人群的周期性接触如何形成我国麻疹传染率的季节性。根据中国2013-2016年麻疹分年龄组的数据,应用感染力分析模型,估算了中国麻疹不同年龄的感染力(即被感染风险);建立了基于年龄结构的具有季节性传染率的时间序列易感者-感染者-恢复者(time series 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TSIR)模型,并对中国麻疹的传播动态进行分析。模型包含了两种不同的传染率季节性驱动因素:儿童间的周期性接触率、整体人群的周期性接触率,研究了开学放假和春运引起的接触率变化对传染率季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麻疹不同年龄的感染力不同,其中1岁的婴儿感染力最高为24%-44%,其次是50-65岁人群;2)由学期和春运引起的两种周期性接触率都会导致麻疹传染率的季节性,其中开学期间传染率较均值增加31%;3)由春运引起的整体人群接触率的季节性导致春运期间传染率较均值增加23%。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个人的不同绩效考核手段在个体信息态度和信息行为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和相互牵制作用是研究尝试厘清的问题。实证研究表明,绩效考核的评价对比取向与个体信息开放性之间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生涯发展取向对个体信息开放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随着生涯发展取向的提升,两者倒U关系中的正相关系得到显著加强,负向关系则得到显著缓解且几近消失;两种取向与个体信息开放性对个体信息运用能力均存在正向影响;个体信息开放性在评价对比取向和生涯发展取向对个体信息运用能力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个人的不同绩效考核手段在个体信息态度和信息行为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和相互牵制作用是尝试厘清的问题。实证研究表明,绩效考核的评价对比取向与个体信息开放性之间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生涯发展取向对个体信息开放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随着生涯发展取向的提升,两者倒U关系中的正相关系得到显著加强,负向关系则得到显著缓解且几近消失;两种取向与个体信息开放性对个体信息运用能力均存在正向影响;个体信息开放性在评价对比取向和生涯发展取向对个体信息运用能力的影响中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0.
当两种冲突信息在社会网络上同时传播时,社会群体呈现的特征值得研究. 依据复杂性科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利用了网络传播的SIR模型,建立了信息的传播演化模型. 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个体处理冲突信息的三种行为方式:先入为主、从众行为和领导意见,并在大规模社会网络上进行了不同行为方式传播模型的对比研究.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的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倾向对信息传播结果有显著影响. 由局域性相互作用发展为集体行为,整体特性比局部特性呈现出更多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大规模社会群体呈现出的某些特征,如群体极化和群体多样性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