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太极拳自产生发展以来,不断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养生文化,同时与中国古典武艺相脱离,发展至今成为一种以健身和修身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的太极拳已不太适应武术竞技体育比赛,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武术.因此,太极拳应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以健身和修身为主体的东方健身体育,为其更加自由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理论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价值,对现代体育具有互补、修正等作用。分析了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飞  马丽华 《科技信息》2013,(14):309-309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太极拳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美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精深的养生、健身拳理。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之一,并且广泛传入校园,成为公共体育课以及专修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就如何进行太极拳的教学进行分析,旨在使学生通过太极拳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全民对体育强身健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把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到大学校园,既能丰富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又弘扬了民族文化,更利于普及"全民健身",使青年一代更懂得科学的保健自己。  相似文献   

5.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从中医理论、人体科学、体育科学及现代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目的在于推进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要想达到使学生科学地健身和保持终身体育的实践过程,有必要了解一些传统医学理论,学会一些传统的键身或养生的手段,以适合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保健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和逻辑分析对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动以养生"、"静以养生"及"医家养生"三种观点具有与现代医学及体育学所证实的科学内涵.同时阐明了三种养生观点与现代风靡全球的瑜伽健身运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本文旨在交流、挖掘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所蕴含的精华部分,古为今用,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和体育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瑜伽的健身运动,使这项东方古老的强身术在推动全民健身浪潮中焕发更强的光泽,以造福更多的民众.  相似文献   

7.
柳杨 《科技资讯》2013,(15):206-207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健身方法。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与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到大学校园,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的锻炼身体,获得独立开展养生运动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锻炼的生活习惯,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勇 《科技资讯》2010,(11):248-24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代人的身体现状,就如何利用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来提高现代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了建议,指出了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思想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毛宇畅 《科技资讯》2014,(27):219-219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七成左右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有什么办法让教师在亚健康状态中解脱出来呢?教育家孔子培养君子的"六艺"中,有"射"和"御"两项身心保健课程,可见身心活动在孔子心中的地位。然而,当今中小学中传统国学和养生健身技术的作用与地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却没有被充分彰显。事实上,传统文化养生健身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身心成长都有深远影响。优秀传统养生健身文化技术,不仅能成就中小学教师健康的体魄,还能培养其积极的精神面貌,顽强的意志。下面介绍以八段锦为例的养生健身操对提高教师身体素质实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谈中医养生文化对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国民身体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德淳 《科技信息》2009,(31):273-274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长寿"也是21世纪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通过对中医养生理论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从沈阳体育学院率先在高等中医院校之外的专业开设《中医养生学》课程,到中医养生学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更新,谈中医养生文化对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国民身体素质的培养的意义,并阐述了普及养生文化对体现体育本质功能,服务面向社会,推进全民健身,实现科学发展观等方面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对我国体育人口体操项目的参与率及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本体操的参与率最高,它以贴近生活、健身、娱乐、选择性强等优势,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以学校体育为基点,职工体育为重点,社区体育为亮点,推动了体育活动及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欣赏竞技体育比赛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在紧张工作、学习之余,观赏高水平的田径比赛,可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令人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心理压力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从不同的角度观赏田径比赛会有不同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是实现竞争技体育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针对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应用现代心理喧理论,从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动力系统、运动技能学习业余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业余体育训练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发展又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具体表现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一体化教育是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身体素质的表现形式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释放的空间;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运动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5.
陈文刚 《科技信息》2013,(21):138-138,142
残疾人已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殊群体,关心和帮助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其恢复生活信心,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是现代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的影响,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而且加强体育锻炼后,加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高质轻负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传统的研究,运行的价值在于超量负荷和超量恢复以此来促进身心的发展。这一理论一直作为促进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降低,许多心理高度紧张,体能下降的现代文明综合症呈现出来,因而,人们希望通过那些高雅轻松,经济时效的体育运动方式来调解身心,克服文明综合症。而不再注媾和大运动负荷的运动方式。因此,对运动方式及运动负荷的研究,多方位的探讨运动方式及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7.
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发现,国民体质呈现超重和肥胖趋势,这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有很大关系.通过分析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发现不良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患上生活方式疾病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如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现代生活中人们通过体育锻炼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缺乏场地器材,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开发现有体育器材资源和自制体育器材资源等三方面的内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是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高职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异性交往引起的困惑;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引起的迷惘;由经济困难所引起的心理矛盾等方面,阐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本文从高职学校体育的功能、目标、体育教学的过程、课外体育活动等视角来说明高职学校体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并提出通过提高体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及能力、科学的安排体育负荷、营造宽松运动环境等具体做法来实现高职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职学生也不例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体育学习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第一次明确地写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文中通过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体育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功能、现阶段中职体育的授课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