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要素投入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固定资本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其次,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将农业全要素生产力(TFP)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灌溉设施的贡献率、农村公路的贡献率四个部分,测算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劳动力具有互补效应,对固定资本具有替代效应,这两种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灌溉设施和农村公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率增长,且灌溉设施的作用较大.因此,加强灌溉设施、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化农业生产中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TFP.  相似文献   

2.
农业结构变动及其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即产业增长速度差异)和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定量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和趋势;并利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以及主要农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了我国人均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总结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图1,表1,参6。  相似文献   

3.
中国多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多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将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产出增长完整分解成十个部分,并与一定的经济意义对应起来(主要有:劳动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劳动投入总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单位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总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结合实际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1990年-2000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段时期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资本投入总量的增加,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5.5%;单位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即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0.2%;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水平的增长,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份额为15.8%.  相似文献   

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1995~2002年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的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主要受农业发展的影响。种植业时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最大,而从各种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析,青稞和小麦的贡献率最大;畜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为第2位,而猪的饲养量是影响畜牧业产值的主要因素;木材采伐对林业产值的贡献率最大,林产品次之。针对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宜重点发展的产业为蔬菜和饲料作物种植、家禽养殖业和林产品开发。表6,参8。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1999~2006年期间有效数据为样本,本文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和OLS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股价效应和企业经营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双重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股价效应和企业经营绩效一方面通过权益融资的市场时机效应影响了双重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选择,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以市值账面比表示的股价效应同时也包含企业增长的信息,与较低的目标资本结构相关,而企业经营绩效则通过影响资本结构的偏离而与杠杆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动态平衡资本结构理论假设一致.因此本文认为市场时机资本结构理论和动态平衡资本结构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6.
依据专业服务业人才特征,选择四大职业人才数为研究变量,通过计算专业服务业人才的供应水平、供应速度,测算专业服务业人才的总体经济贡献率、边际经济贡献率,可对中国各省(市/区)的专业服务业人才供应与经济贡献的情况进行评价。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专业服务业人才供应与经济贡献的省际差异由专业服务业人才的存量效应和增量效应共同决定。人才存量与经济贡献份额正相关,专业服务业人才供应水平越高,人才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份额越大;人才增量与经济贡献增速正相关,专业服务业人才供应速度上升越快,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份额越大。  相似文献   

7.
假定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用C-D函数测定农业劳动力和资金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了克服C-D函数的局限性,我们对参数进行必要的调整,运用增长速度方程,计算农业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农业转换效率对农业的作用程序。最后给出研究的两点结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京九铁路构建的准自然实验样本并运用非参数匹配估计方法,本文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1991-2010年中部地区50个县数据检验了京九铁路投资对途经县市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及滞后效应.实证检验结论表明:第一,京九铁路投资对途经县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是显著的.短期内京九铁路投资对途经县市人均GDP的增长显著,且平均增加值达220元左右,中长期的平均增加值达1100元左右.第二,京九铁路投资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京九铁路沿线主要站点附近县市的经济增长均受益.第三,京九铁路投资对途经县市的经济增长存在滞后效应并呈现倒U型结构,表现为经济增长会逐步增大至10年左右后呈逐步减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各地市农业产值的发展对全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从而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制订合理的全省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生产率、现代化程度、物质投入、结构配置、经营方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7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子指标构成了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度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实现度方程计算出各地州市的实现度。依据各地州的1991到2001年10a实现度的年均增长率将其分为5种类型:增长极快型、增长较快型、增长平稳型、增长较慢型、增长极慢型。总体上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较慢。针对各地州市实现度增长的不同类型,提出了其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对策。图2,表4,参21。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1980年以来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态势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波动趋势明显,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转换主导农业经济结构演变过程。省域间农业经济结构高度相似,并表现出趋异的态势。农业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是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演变最为主要驱动力,而居民消费水平、农产品市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对现阶段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对于东北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制定和加速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中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玉米、豆类、甜菜、牛肉、牛奶、绵羊毛和禽蛋。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建立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以185个县级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运用因子聚类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农林牧渔等主要部门的构成比例和不同组合,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农牧类、种植业类、牧农类、农牧渔类、林牧类和渔业类等6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农作物结构、牲畜种类构成以及林系特征等进行识别,划分出24种亚类,为区域农业发展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系统理论和经济学原理对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考察,探讨了如何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输入的CCR和BCC模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日喀则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稳步上升,但是纯技术效率表现出较强的时滞和技术路径依赖,规模效率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来源;农区的技术效率最大,但半农半牧区综合经济效益空间居首;基于投入产出数据和DEA模型投影分析,提升日喀则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应从优化土地资源、投入结构和人力资源3个方面着手。图2,表4,参20。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30个省级单位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和Moore结构变化值,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计算全局Moran'sⅠ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率,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期,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其经济增长效应仍显著;"产城协同"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产城联动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带来的"结构性减速"和"三重压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因产城关系的时期性不匹配而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引入系统理论与方法来构造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层次分析法(AHP)来进行评价值的计算。同时,把该方法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农业竞争力在评价时段内有显著提升,在评价时段的前期提升速度较快,在评价时段的后期提升速度趋缓;从子系统来看,东北农业产出效益竞争力和农业基础竞争力有较大的提高,而东北农业结构与成长竞争力有明显的下降。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18.
农业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效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3—2007中国各省农业生产效率变化,并进行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然后利用这些效率指标以及影响因素的外延数据构成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有助于农业效率的提升,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也会对其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表3,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