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广开饲料来源,大搞以青代精,节约粮食,大力发展养猪事业,沂水县四十里公社新城大队实验队,在1.67亩地上,除第一茬采苗3万余株栽了番薯留种地外,又割秧七次,共收青秧4.3万斤,鲜地瓜6350斤。平均每亩收青秧25700斤,鲜番薯3850斤。鲜番薯秧喂猪不论整棵秧或打浆,猪都非常爱吃,明显表现增瞟快、健壮抗病。有一头因营养缺乏瘫痪的母猪,饲喂青秧后迅速恢复了健康。仅鲜秧就节精饲料2700余斤。深受广大干群的欢迎。他们  相似文献   

2.
番薯蔓割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也是目前番薯的主要病害。对番薯产量影响极大,一般能导致番薯减产百分之十到十五,严重的减产百分之二十。为了控制番薯蔓割病的发生,我们在舟山地区农林局的指导下,选用了内吸性较好的杀菌剂——甲基托布津,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稀释液,进行浸苗处理,效果显著。一般能够减轻病害株百分之十八左右,增加鲜番薯百分之十三,每亩增产番  相似文献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我所地处鄞东平原水网地带,自然条件较好,如何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进行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试验,到一九六四年,出现了一块田“双千斤”,面积2.31亩,亩产2106斤;经过八年后的一九七二年,一畈田达到了“双千斤”,面积18.8亩,亩产2095斤;一九七三年试验扩大到了0.61亩,探索一个队的生产布局实现“双千斤”的途径,到一九七四年亩产达到1919.3斤,其中稻麦三熟制50.6亩,亩产2230.5斤,最高两块田,一块1.81亩,亩产2400.9斤,另一块2亩,亩产2505斤。实践证明,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去年,奉化县杨村公社马头大队,学习外地经验,在十四亩连晚秧田中,套种“汕优6号”杂交水稻,获得增产,一般亩产都在600斤以上,高的一块达到652斤。对于此项技术,群众概括为“增、早、省”三字。增,就是增加了产量。采用连晚秧田套  相似文献   

5.
丽水县农场试种一年四熟制(一季麦三季稻)以及一季绿肥三季稻初获成功。由于他们认真处理好一季和全年的关系,一切从全局出发,又充分发挥每一季在全年产量中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季季高产,全年丰收。去年四熟制产量最高的一块2分4厘,第一熟757大麦,11/10播种,4/30收割,亩产350斤;第二熟早稻小金矮,4/5播,5/1移栽,7/10收割,亩产705斤;第三熟中稻小金矮,6/10播,7/11移栽,9/2收割,亩产457斤;第  相似文献   

6.
番薯是一种高产、稳产作物。但十多年来其单产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稻麦产量的迅速上升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形势。影响番薯产量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角度看,缺乏产量高、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番薯良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使番薯产量迅速跃上去,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依靠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开展群众性品种比较试验,经过多年努力,从引进的三十多个番薯品种(系)中选出了二个适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紫苏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每667 m29 400株、4 700株、3 800株、3 500株、2 800株、2 300株的密度进行紫苏栽培,分别测定产量,对紫苏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35.33,190.62,173.75,164.62和116.10 kg.考虑农事操作方便与栽种效率,紫苏最佳种植密度为每667 m24 700株.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研究结果为紫苏产业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朱岭大队是文成县吕溪公社的一个山区大队,共有七十九户,三百九十五人。二百零三亩耕地,百分之九十分布在层层山坡上,三分之二种早地作物。主要是利:植番薯、麦子。去年共收主粮二十万七千斤,亩产超千斤。四百亩油茶林,有一半间种在梯地的边缘种植上与粮食长期间作。这些油茶树生长繁茂,今年结果累累,丰收在望。这个大队常年产茶子三万多斤,高的年分达到四万斤左右,平均亩产茶油二十斤以上,实现了林粮并茂,粮油双高产。  相似文献   

9.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指引下,在全国“两杂”会议精神鼓舞下,在省委、省革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今年上半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有五十个以上的单位试种了高产旱粮作物——杂交高梁。目前,正在陆续收获。从业已收获的产量看,出现了一季超“纲要”的高产量。例如,淳安县唐家大队试种的1.148亩晋杂五号,亩产达816斤,另一块0.482亩忻杂七号亩产达862.7斤,生长较差的一块0.58亩,亩产也有644.6斤。在海拔1000多米的龙泉高山上,生长也很良好,丰收在望。  相似文献   

10.
青田县高湖公社桐川大队第六生产队,在一九七九、八○两年在七亩山垄田里进行了小麦—玉米—番薯三熟套种的试验。这七亩山垄田是水缺土瘦的低产田,少雨的年头就歉收,好年成也只能种二熟。一九七八年小麦、番薯二熟亩产1400斤。一九七九年改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外地宽行密株栽种的启发,利用边形优势的原理,设想摸索筛选出增产的密株密植方式与规格。一、试验设计与方法密株栽种设宽行密株,双龙(宽窄行)密株,山字型(宽行十二窄行)密株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信宜县几个月来,试验了快速育肥猪共724头,调查其中217头,每天长膘2斤1两以上的有76头,长膘1~2斤的有119头,长膘0.5~1斤的有18头。勒塘畜牧良种场杂交猪12头,育肥11天,平均每头每天长膘1.98斤,最高的每天长膘3.25斤。淀粉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是猪体积累脂肪和肌肉生长的重要物质。快速育肥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在猪的生长后期阶段,集中10~12天,加喂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精料,促进猪体长肉长膘。育肥期间,每次喂饲量约为番薯3~4斤,大米0.5斤,玉米0.5~0.7斤,麦皮1斤,  相似文献   

13.
李惠莲 《今日科技》2006,(10):19-20
一根根番薯藤上挂着一串串番薯,就像葡萄一样悬挂在空中,在丽水市农科所快繁中心就能看到这奇异的一幕。通常番薯都是长在土里的,而且其藤的总生物量也只有几十米,但是在丽水市农科所快繁中心的番薯其生物量藤的总长度达到好几百米,而且是栽培没多长时间就可以达到上百米的生物量,这就需要特殊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光合生产傘就是在一定时間內(一昼夜或一周)平均单位叶面积与植株干物质净增加量之比,而对植株在这段期間的消耗不予計算,因此又称为凈光合生产率馐橇私庖蹲庸ぷ餍实囊恢趾啽惴椒ā?本試驗以广东芝麻品种“琼山紅”(該品种在广州夏季栽种整个生育期为70—80天)为材料,在1960年5—8月間进行。大田种植面积0.1亩,先后追施硫酸铵1.5斤,尿一担,过磷酸鈣2斤,草木灰20斤。測净光合生产率6次,每次取有代表性植株20株,叶面积用图紙印图剪紙称重法求得。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弥渡县牛街公社、德苴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坚决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一九六八年在海拔1,340—1,490米的河谷地区,栽种二季水稻、一季蚕豆的一年三熟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高达2,765斤;一九六九年扩大试验,平均亩产2,217斤;一九七○年在总结前二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获得亩产3,000斤的高产纪录。大苴菁二生产队7亩早稻平均单产1,645斤,8亩晚稻平均单产936斤,蚕豆亩产443斤,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去年我校高中化学、农业两科的教师,面向农业生产开门办学,开设土壤诊断专业课,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试验小结简报如下:试验田概况试验田选在余杭县石鸽公社沈家大队第八生产队,是该公社50%以上低产田的低丘陵红壤母质水稻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块田。早稻产量在300斤/亩左右,晚稻产量只有100~200斤  相似文献   

17.
番薯小象甲的危害,在我县的几个疫区中已成为左右番薯产量的决定因素。广大贫下中农在与番薯小象甲的斗争实践中,初步摸到了一些规律,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以清洁田园,杜绝虫源,讲究“冬净”实效为前提,提高诱杀质量为重点,药液浸(淋)苗为基础,全面搞好药带保护行为关键,第一代成虫发生期的防治为定局措施,田间管理为辅助的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区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大搞科学实验,积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1966年全区进行番薯地套种玉米取得成功经验以后,通过抓典型,树样板,示范推广,套种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去年全区从平地、山地到山岗地,共套种了10609亩占总面积的85%以上。这年虽受阴雨、洪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每亩仍收183斤,加上亩产春粮194斤,薯丝干1264斤,全年亩产1641斤,为旱地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管理水平条件下,中等肥力棉田,大面积亩产皮棉150斤,以每亩5,000——6,000株为最佳密度,群体结构较合理,产量较高而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七年在美国出版的植物光合作用会议论文集中《光合作用与作物高产体系》一文,介绍了对作物高产问题的研究,摘译如下: 一、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作物产量,实质上就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潜力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利用率的高低,就直接影响丁产量的高低。就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来看,光合作用的利用率可达2——2.5%。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尚有不少地区光合作用的利用率还在1%以下。光合作用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方面,是由于作物品种生产性能低,肥料缺乏,病虫为害以及旱涝等因素所造成的。根据现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作物产量的潜力还很大。虽然,世界上玉米主产国报导已获得亩产1933斤(面积为60.7亩)的记录(可参见本刊一九七○年第十期——本刊注),但从理论上估计,在玉米种子形成过程中,每天每亩光合作用的生产率,可获得90斤种子产量,如果以种子成熟期(自受精至成熟)计算,则每亩可收获产量3150斤,这与玉米主产国平均亩产水平600斤相比,潜力很大。二、改变株型,提高作物种植密度。改变株型,能增加密植程度,这是提高光合生产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对于矮秆品种的选育,以及矮化剂(如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引起作物选种及栽培业的普遍重视。就玉米而言,现在一般双交种玉米,株高达7.3——9.1尺,叶色深绿,叶片平卧而下垂,叶面系数约4左右,每亩种植2500——5000株,每穗产量以半斤计,亩产可达1000——2000斤。但现在美帝培育的半矮生玉米,叶片直立,株高仅3.5——4.5尺,每亩可种16000株以上,比普通双交种玉米密四、五倍,叶面系数可达8左右。这些半矮生玉米,每穗种子产量虽仅2——3市两,但亩产可达2700斤左右。由此可见,决定玉米每亩产量的主要因素,不是穗的大小,而是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问题。还有,最近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育成了生育季节极短的玉米品种。其全生育期,自播种至收获,仅需68天,亩产可达900斤,而且一年可种几熟。棉花品种选择的方向,也有所改变。现在不是选育株形高大,棉铃较多的,而是选择植株矮小,每株仅能结三个铃左右的新型品种。这种新品种,可采用狭行播种或撒播,每亩密度可达3——5万株。这种棉花的特性是成熟早,吐絮一致,适于机械化收获,估计亩产籽棉可达800——1200斤。加拿大翁太略农业试验场培育了叶片直立的大麦品种,大面积亩产可达450斤,较一般叶片平卧下垂的普通品种亩产仅330斤增产37%。至于小麦和水稻,亦可通过改变株型,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三、利用作物生长调节剂。通过遗传特性的选育,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起延长到50——75天。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据研究结果指出,玉米灌浆期每延迟一天,能增产3%左右。如果能将延迟成熟期与叶片直立的特性相结合,则在美国中部有可能获得亩产4000斤玉米,而美国南部,无霜期更长,从理论上来说,甚至可获得亩产7000斤。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多熟制,在无霜期较长的地区,多熟制是充分利用太阳光能的有效途径。此外,美帝农业部农业试验场培育了一种所谓“细秆型”的大豆品种,其叶片较小,植株顶部呈“伞状冠层”。这种细秆型的品种,太阳光线能透射至基叶片。因此,即使在密植条件下,结荚亦较多。此外,还可施用三碘苯甲酸(TIBA)生长调节剂,以改变其株型。如果利用这个新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合理施肥,控制病虫害,采用狭行条播等方法,预期大豆亩产可达到千斤。目前小面积高产,也已达到这样的水平。浙江省农科院供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