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油菜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是全世界上仅次于大豆和棕榈的第三大油料作物,在中国则是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料作物.中国油菜品种的改良是在通过杂交优势利用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含油量及抗病抗逆性.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油菜理事会(GCIRC,巴黎)主办、四年一届的国际油菜科学界权威学术大会--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于1991年7月9日至11日在加拿大Sakatoon举行。7月11日晚,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的七百多位各国油菜科学家出席了为首位亚洲面孔举行的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的隆重颁奖仪式,以表彰他在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和对发展杂交油菜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傅延栋。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效杂交油菜新型授粉控制系统研究与杂交种选育"课题属"十五"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是综合性、多学科从事油料作物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建有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油菜转基因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发改委油菜育种和加工中试创新基地、农业部油料加工工程中试车间、全国油料(油菜、大豆)原种繁殖基地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2,(9):52-5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油菜创新团队等重大国家和部省项目资助下,针对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细胞质雄不育受温度影响,导致制种困难;胞质单一可能导致油菜生产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突破性的优质杂交品种少;新品种配套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滞后等重大科学与生产问题,经过20余年的系统研究,在油菜育种技术体系、新型不育系创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以及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尼菩成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4,(22):54-54
"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杂98033试验与示范"2002年被科技部评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2EFN214101132).资助经费100万元.该项目重点研究、组装和应用杂98033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熟化和集成,为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区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秦优9号系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8年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2003年3月7日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9月8日和2004年8月11日分别通过国家黄淮区和长江下游区审定.2003年被列为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寒阴湿区油菜膜侧沟播栽培技术体系,5a开展了不同保苗密度、播种期时期、土壤营养诊断与平衡施肥、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效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寒阴湿区油菜膜侧沟播条件下的适宜播种时期为5月25~29日,最佳播种期为5月26日;适宜种植的保苗密度范围25.5~30.0万株/公顷,最佳种植密度为25.5万株/公顷;摸清了高寒阴湿区主要土壤——黑麻土的土壤理化性状及施肥特性,诊断出限制油菜产量的营养元素顺序,总结了适宜的氮肥适宜用量120~180kg/hm^2,最佳用量150kg/hm^2,经济用量120kg/hm^2,磷肥最佳用量90kg/hm^2;筛选出了防效在80%以上的防治油菜跳甲、茎象甲以及菌核病的高效低残留新型农药,提出了高效使用技术;同时筛选出了资源高效利用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5号、冠油杂812、益油杂1号。新技术经集成并示范推广1120hm^2,平均产量达4186.5kg/hm^2,较当地常规种植2922.Okg/hm^2,增产率41.3%,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3,(19):24-25
本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课题之一,课题自2009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长江上游区油菜产业发展目标,分析长江上游油菜区域生产问题,探寻不同生态区域油菜丰产高效栽培对策及技术需求,积极开展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具体包括:基地建设、适宜品种筛选或引进,油菜丰产关键技术及高效种植模式示范、油菜籽高效加工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9.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油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既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子粒清洁度,发展秸秆粉碎还田,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特别是现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实行油菜生产机械化,对于解决冬闲田问题,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油菜总产量,保障民生所需的油菜粒的有效供给,意义更加深远。本文就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生产技术配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要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4-25,27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课题之一,课题自2009年启动以来,针对我国油菜单产偏低、适宜长江流域油菜生产的早熟品种极度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较差、加工技术落后等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集成“十五”以来油菜科技成果,在长江中游选择油菜面积20万亩以上主产县开展早熟高产高抗油菜新品种、配套轻简化栽培、机械化生产、高效病虫草害防治和配方施肥等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油菜生产面积一直徘徊不前,产量亦如此。以江西为例,这几年一直不能超越1995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86万公顷的顶线。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生产机械化程度紧密相联。在目前状态下,要发展油菜产业,其根本出路在于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江西省4个种植面积超700万亩的作物之一,也是江西第一大油料作物。发展冬季油菜生产,一直是江西冬季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对于确保食用油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乃至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油菜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0,(5):26-27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动物界的杂交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但其中很多杂交动物仍让人投以惊异的目光。以下是十大最令人惊异的杂交动物。1.杂交斑马:由斑马和马科动物杂交产下杂交斑马是斑马与其他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主要以贵州省油料研究所白育的优质高油份黄籽杂文油菜晶种“黔黄油21号”为技术核心,围绕该品种进行亲本保优繁殖技术、优质高产制种技术和高产、尚效、安全眦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解决当前优质油菜生产上存柱的产茸较低和油产品质量退化问题,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保征和提高油菜产品的品质,充分发挥优质油菜品种的牛产应用和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农民和油脂加工企业的收入,发展我国绿色经济和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5.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分子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目基于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辐射诱变、杂交、回交、系谱选择等技术培育、挖掘出优异纤维资源384份;利用徐州142棉纤维无长绒、无短绒突变体筛选出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用体外培养方法验证了乙烯、油菜素(BR)的生物合成途径及部分次生物质在纤维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7235的BAC文库;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蛋白质的变化,构建了棉纤维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利用抑制扣除杂交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或从纤维cDNA文库中筛选等共获得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199个,并用模式系统和棉花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建立了高效农杆菌介导、花粉管通道、基因枪轰击3种规模化的快速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开发了新标记,构建了陆海、陆陆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选择有用分子标记和生化辅助育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棉花纤维品质分子改良育种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优良性又有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交优势的第一代杂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穗大粒多。水稻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是它的花很小,一朵花只产一粒种子。要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就要想办法培养一种特殊的水稻,就是母水稻。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之所以能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改革先锋公示材料中这样介绍他的成就: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  相似文献   

18.
该项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2家国内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单位,针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小麦优异雄性不育系的创新、改良及其应用,高恢复力高配合力父本材料的筛选与创新改良,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组合的筛选及组合审定,优异杂交小麦新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及中试制种,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组合大面积示范,杂交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的联合攻关;同时,还根据杂交小麦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的标记定位、小麦雄性不育性遗传与表达规律、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等理论基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8月6日,依托于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原西北纺织工学院).自成立以来在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实验室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剖析农用地分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制定出适合陕西省省情的农用地分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农用地分等方法为“因素法”。采用等间距法,结合等指数计算结果对陕西省农用地进行了等别划分,全省农用地共划分为14个自然质量等、22个利用等和16个经济等。在分等过程中提出多属性集族农用地省级汇总方法、专家系统的应用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衣用地分等成果在陕西省的应用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