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拗字格法,由唐代的杜甫到宋代的黄庭坚,逐渐成为律诗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格法之一。方回在前人创作及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在《瀛奎律髓》一书中对其专门总结研究,并以此为纽带建构杜甫与江西诗派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武器批评宋末元初盛行的晚唐诗风。  相似文献   

2.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四人界定为“律诗之祖”,显示出其独到的律诗史观;通过具体的律诗批点,方回总结出“律诗之祖”们的创作共性与独特个性;方回“律诗之祖”诗学批评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学杜甫之所学,昭示学者一条有效的学杜门径;此外,方回还通过此批点,对宋元之际的“晚唐”诗弊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3.
宋代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除字词的音义、典故的出处之外,还增加了诗学批评与研究的内容。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等创作理论的影响,赵次公注释中的研究内容包括杜诗的用典之法及诗格、对仗、倒装、句眼等诗歌技巧等方面。其中,对用典的分析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事之祖孙、暗用、化用、贴用方面。赵次公《杜诗先后解》寓批评于注释中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诗学阐释,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漳州师院学报》2022,(2):55-60
中日学界对仇兆鳌《杜诗详注》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将清代以来学者对《杜诗详注》的褒贬之词进行梳理,并进一步结合其成书背景及相关文献考察这些评价允当与否。可知,诸家对《杜诗详注》价值缺陷的指摘有失公允,有必要重新对相关诋毁与称誉重新审视:一是针对《杜诗详注》的引文中含有仇氏杜撰成分的说法,其实,同时代的注释书几乎都存在更改原文的地方,而在明清时期改字解杜风气盛行的背后《,详注》的引文本身也极有可能已经被改字了;二是针对《杜诗详注》的注释含有冗赘、画蛇添足的要素之说,特别在音注方面,之所以令读者感到冗长乏味,与作者本着诲人不倦的启蒙原则是不无关联的;三是针对《杜诗详注》中仇氏频频将其出生地域的发音视作杜甫的中古音的发音的情况,无疑属于仇氏的注杜之失,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杜诗详注》中存在的大量音注又为我们了解当时所在地域的发音提供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释“美”     
“美”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见于早期的甲骨文。而关于“美”字的原始意义,历来主要有三种解说:(1)“羊大为美”说。斯为东汉许慎所首唱。他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许氏认为,“美”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大”字。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美,故“美”字的本义是味美。后来,五代末初的文学家徐铉在校订《说文》时补充说:“羊大则美,故从大。”(2)“羊人为美”说。此乃近人李孝定先生等人提出的一种新见解,李氏在《甲骨文集释》中说…  相似文献   

6.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7.
在王力先生研究诗词格律的四部互有关联的专著中,《诗词格律概要》是对其前承《诗词格律十讲》的扩充,但在拗救诗例归类的逻辑性上出现了失误。在忠实王力先生原意的基础上重新划定拗救并用的类型,并通检《杜甫全集》中的格律诗,以补正各拗救类型之诗例,是弥补归类失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数字从一至十,只“三”字为平,馀皆仄声。考“十”字,前人曾作平声,但一般字典、辞源、辞海以及韵书皆以为仄。兹举数例,以证“十”之可平,读“忱”音。如杜牧《江南春》:“十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首四字“十里莺啼”,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首之中两“十”字,且五字连仄,人皆喜诵此诗,均以不协平仄为病。此诗完整无疵,失粘之处,皆已救活。第三句第五字“八”应平而用仄,由结句第五字“烟”字救之。“十”字读“忱”音,则全首平仄皆协,不愧名作。此诗“十”读忱音,孤证不足取信,兹再举蔡…  相似文献   

9.
原初楚声音乐与《今有人》所属的相和歌存在密切联系;二分节奏的楚辞“九歌”句型“○○○兮○○○”,通过对“兮”字的置换、改用叠词或联绵词、在“兮”字之前某个位置增添一个字等三种途径,实现向三分节奏的“○○/○○/○○○”七言句型的转换;楚辞体中的另两种句型“〇〇〇〇,〇〇〇兮”、“〇〇〇〇兮〇〇〇”,也是产生七言诗句的渊薮。七言诗源于楚辞体,可以在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等早期七言诗的形式特征及其演进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
杜甫号称“诗史”,除在诗歌内容上“推陈时事”外,叙事手法上也深受唐前史传文学影响。一是内容上杜诗中的叙事有强烈的立传特征;二是杜诗中的叙事手法对史家笔法的明显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试帖诗是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产物。本文利用《清代珠卷集成》收录的大量科举试帖诗,通过分析,得出清代试帖诗“得×字”中“×”的位置可以处于诗作的任一偶句的末尾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2.
唐代润州刺史樊晃是杜诗最早的编纂者,其《杜工部小集》为最早的杜诗选本,虽然该书已佚,但从其后杜集注本中征引的《小集》异文中,亦可以约略考知其所选录之杜诗篇目。樊晃《杜工部小集》底本异文是杜诗文本中最初的一批异文,从中窥到杜诗最初流传时的文本面貌,是杜诗校勘学可资依凭的最早材料之一,因而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许总先生的新著《唐宋诗宏观结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出版了,这是他继《杜诗学发微》、《宋诗史》、《唐诗史》等论著后在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代表性著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诗史嬗递》主要考察诗史的发展进程,将唐宋诗史作为一个宏观整体去把握,探求其内在嬗变轨迹;下编《诗潮整合》主要探讨交织在唐宋诗史进程中的几大诗歌思潮,宏观观照唐宋文人整体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趋向。《唐宋诗宏观结构论》以唐宋诗学宏观一体观念为其轴心,对于唐宋诗学范式构建特质生成、嬗递新变颇多发明,把唐宋两朝作为”一个完整文学史时代”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历来探讨最多的是封建礼教及家长制与爱情自由之矛盾,有的兼论焦母变态之寡妇心理及刘兰芝无子嗣等问题。但这些论述都较空泛,“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与“爱情自由”等概念在论述中缺乏具体的时代内容。许多论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发生在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元,这一时期便是从汉末开始的魏晋。诗中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乃这一多元化价值观念矛盾之产物,其人物也体现了文化转型时期的特点。从汉末至魏晋,是人生价值观念发生激剧变化的时代,个体生命从汉代…  相似文献   

17.
五七言诗的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仍然悬而未决的问题,古代学者多为“诗骚派”,现代学者多为“民歌派”。但从文化背景来考察,《楚辞》、“骚体诗”、《楚歌》是促成其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唐卢仝的歌行体《月蚀诗》,借“月蚀”这一天象之变言时政,致使全诗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对此诗主旨的理解从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或主讥刺宦官;或主讥刺藩镇;或二者兼刺等。如果结合《月蚀诗》产生年代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是一篇在时事的感发下,呼吁宪宗吸取玄宗朝的经验教训,能不惑于所溺之宦官而明于为政的反思之作。  相似文献   

19.
夏承焘是一代词宗,而他在诗作方面的成就同样卓著,其成功经验能予今人以启示。第一、重视交谊,切磋诗艺,尊重诗坛前辈耆宿,又与吟坛高明抗手,取人之长,补己不足;第二、注重游历以开扩胸襟,壮大诗境;第三、选择学诗门径,青年学李义山、黄仲则诸家诗。中年以后改学宋,从江西诗派门径入,师法陈后山、陈简斋。于近代主张从江湜、郑珍入手,转入韩昌黎、黄山谷拗峭一路。入而后能出,自成一体;第四、根据五七古与律绝等不同体式之特点写好诗,讲求章法布置;第五、重视句法之变化以避免雷同,力求劲健,讲求炼字尤其是炼动词以求奇警。  相似文献   

20.
对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探讨很多是一种历史的考察,往往忽视欧阳修本人的哲学思想对“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欧阳修易学思想来看他的“诗穷而后工”的命题。从他的易学理论中“物极而必反”的思想,以及他在解释《困》卦时提出的“困极而后亨”的观点,来看“诗穷而后工”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