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闽越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铁制农具开始用于农耕,并与传统的“火耕水耨”耕作方法相结合,稻作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首要地位;与此同时,渔猎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仍是稻作农业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补充手段,所以人们的生活是“饭稻羹鱼”。这是闽越农业经济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农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中,最重要的事象之一就是“牛耕文明”民俗,即“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从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壮族“牛崇拜”、“牛图腾”等进行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出壮族的“牛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当前应研究的重要课题。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一定的农村社会结构中进行。阐述了现存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如何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工业的基础.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三农”中的农业问题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它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农民增收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盐边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十五"农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工作是全省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球性农业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中国即将加入WTO和农业市场的国际化,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科技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和新的发展机遇。“十五”期间,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超前引导服务,是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历史性任务。为明确“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确定“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特制定此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6.
方志敏的“三农”思想关注农村土地问题,解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高度重视农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生产的法令、条例,采取多项措施干预农业生产;正确认识、理解根据地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同革命战争的关系;注重改善群众生活;设法减轻农民的税赋负担;关注农民发展境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方志敏“三农”思想的深刻启示: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亲民为民,努力增强政策执行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障碍性因素。农业产业化能提高农业生产率 ,降低成本 ,扩大规模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李国震 《科技潮》2002,(8):20-21
经过百名农业专家和顺义区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百名农业专家兴顺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顺义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百名农业专家兴顺工程”是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为了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基础产业的转化,使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率先在2005年全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区政府决定:依靠首都科技优势,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技术、成果、信息和项目,实施“百名农业专家兴顺工程”。应该说,这是顺义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9.
周怀明 《科技潮》2003,(12):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农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区域。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主导着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农业更不例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和信息化的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壮族稻作农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壮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在壮族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东方中国的政治思潮与政治主张,其涉及领域极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在这一视野下,从经济时代主题的转换、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性和本土化与和谐社会视野里的“工业反哺农业”等三个方面,探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工业反哺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武装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认清“三农”问题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把“三农”问题列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朱基总理最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称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上任后,面对记者坦诚提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不论是上一届政府还是本届政府,领导人的工作思路和重点,都把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即“三农”问题,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实,抓住“三农”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竞争…  相似文献   

14.
傅正华  雷涯邻 《科技潮》2006,(12):59-6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经济竞争所带来的高科技的竞争,已经突出地反映到人才竞争上。要想在经济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从而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发展都市型农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末期,在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和国家加强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作用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趋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十一五”期间,要保持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持续发展,必须努力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勇 《汉中科技》2006,(4):7-8,12
南郑是一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县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生物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培育、农业科技重点项目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和农民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确定的“以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的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强化一个意识,突出两个带动,健全三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广大农村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关键。启动农民消费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在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隆安壮族有漫长的稻作耕种历史,伴随着稻作耕种文化孕育而生的稻神祭习俗对当地的壮族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稻神祭习俗可窥探到隆安壮族稻作文化的内核,即极具特色的“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探析稻神祭的发展轨迹对隆安“那”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东方中国的政治思潮与政治主张,其涉及领域极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在这一视野下,从经济时代主题的转换、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性和本土化与和谐社会视野里的“工业反哺农业”等三个方面,探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工业反哺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这一论断的提出,又将“三农”问题摆在了当前发展的重要地位。结合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的实际,这一问题也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工作的着力点。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重点是农业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才有生活保障,农村才会逐渐富裕起来,那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