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花奎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1):127-128,39
清初民窑青花的产生源自于中国画的美学精神,以崇尚墨色之美的"笔墨精神"为纲,具有中国画中的"天人合一"的儒家美学思想。但由于其创作形式中饱含工艺的成分,在表现手法上则比中国画多出一种"技"的层面的表达涵义,因而又带有"技进乎道"的道家审美创造。本文针对这两种传统哲学思想在清初青花山水中的体现方式,进行解构和分析,研究其美学精神气质中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对中国文人绘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清"美的推崇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触觉美感是一个被美学忽视的问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美学错误地认为触觉只是本能的官能感觉。而其宗教视之更不在话下。中国审美文化也避讳或忽略这个问题,但从其整体思维与全面体味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上看,似乎隐隐地透露出触觉美的一些信息。马克思关于整体的人和人的本质力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工具等重要思想是我们思考触觉美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老子美学通过探讨自由与审美心境、审美人生等的关系,率先实现了审美与自由的统一,从而开创了道家美学中审美的超越来探求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冰雪作为传统的审美元素符号,在张岱诗文中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具有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张岱赋予冰雪意象双重美学意蕴,冰雪即是他审美趣味与精神品格的外化,又是他避兵山居时悲凉心境的写照。国破家亡前后时代语境的剧变造成张岱对冰雪审美倾向的差异,而这种审美反差折射出他不可言状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的动乱局面,冲垮了汉代独尊儒术的一统思想,出现了儒、道、佛汇流现象。魏晋玄学兴起,儒道融合,清谈之风侵及朝野,南北朝则佛、道、儒并进。品藻人物是晋人清谈的内容之一。本来品藻人物是关乎人的精神美丑的议论,但它影响到艺术,当时许多重要的艺术概念和审美范畴,源于人物品藻。本文要阐明的第一个问题,即两晋品藻人物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东晋南朝之际,人们不仅对精神美津津乐道,而  相似文献   

9.
人之为人、审美之为审美、美学之为美学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在20世纪,这个神话已经破灭,并开始了人性自觉、审美自觉与美学自觉.这意味着美学的生命论的转向.美学开始了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并且从对于主客关系的关注转向了对于超主客关系的关注,从知识论的美学转向了智慧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从“神奇的内宇宙”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情感体验;从“妙造自然”和“是中有深趣”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自然意趣;从“象外之象”和“现量情景”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意境之美,从而综合论述了南朝民歌深层次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它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学生的美感。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培养美的意识、美的修养,自觉做到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能够表达人的精神理念,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学生来感受音乐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音乐即是人精神的产物,也是人类表现美的创造物,从美学角度看,真与善属于美的范畴,所以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寻求高尚、启人向善、批判假恶丑的过程。音乐美育的另外一个作用便是社会价值范畴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亦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道德修养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是因为音乐有其特有的作用,即启人向善、阻止邪恶,对学生起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且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的手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道德修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音乐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之道是“生命之道”,庄子的体道工夫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庄子在无主观自觉意识的情况下,不期然地通向了审美之路,而庄子所梦寐的生命境界之提升得以实现,体现出独有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土后,在经历了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长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之后,至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很快由依附于魏晋玄学而传播的初期发展成取得独立地位并在东晋以后的南朝哲学思想领域中占居绝大优势的局面。正如王国维指出的:“自汉以后……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弊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在长期的中外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佛教的义理渐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构成,传统乡村美学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传统乡村美学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而不断消逝。乡村美学不断消逝的趋势及表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乡村传统美学景观的消逝,田园美学思想的衰落,乡贤文化的消逝,乡村伦理美学精神的消逝等。乡村美学的不断颓败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对于乡村美学不断消逝的历史状况,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美育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手段、互为目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高校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它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培养美的意识、美的修养,自觉做到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不似之似”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从其艺术本体范畴“一画”出发,赋予“不似之似”这一传统命题更加深刻、明确的美学意蕴,对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重新作了概括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在艺术创造中的地位,使之更具明显的主体个性,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和发展。石涛美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相义 《科技信息》2011,(8):I0306-I0306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认识数学美的兴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提高数学审美想象力,追求数学美的本质,掌握数学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