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雾灵山土壤垂直分布类型及其剖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了雾灵山地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类型及其剖面特征.结果表明:雾灵山的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山地褐土是雾灵山土壤垂直分布带谱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和温度发生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依次出现了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不同土壤类型的剖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理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山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较之于植物物种垂直分布格局研究,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布局的不断完善,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分布格局的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土壤动物群落沿山地垂直梯度上的分布模式主要为下降型、上升型、单峰型和无趋势4种;(2)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坡向和微地形等是影响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3)当前对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群落的微观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应加大模型的应用研究(如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生态位分配模型等),着重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的多度分布、建群过程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样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的研究区域内,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对浅丘山地灌丛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5~0.8,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体积含水量及pH与浅丘山地草甸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系数非常小,均对浅丘山地草甸CO2的释放没有影响;有机碳、全氮、C/N、容重、体积含水量、pH对丘前阶地草甸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也为0.5~0.8,P<0.01.整体上,浅丘山地灌丛剖面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呈现出连续性和深层性;丘前阶地草甸则呈现出间断性和表层性;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是浅丘山地灌丛大于丘前阶地草甸.  相似文献   

4.
华北山地土壤分布的规律,已有了不少的研究。1936年梭颇著的中国土壤地理书中曾提出华北山地土壤为山东棕壤。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土壤分类组讨论总结指出中国棕色森林土分布范围广阔,北起辽东半岛和热河东南部,向南一直到长江沿岸一带。中国西部山地和高原也有它的踪迹。华北山地即在上述分布范围之内,其土壤应属棕色森林土。此后,土壤学工作者都一致认为华北山地土壤为棕色森林土。1955年马溶之与格拉西莫夫合编1╱4,000,000中国土壤图,在图中分出山地  相似文献   

5.
浅析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理化性质反映了土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大小,成为评价一个地区土地初级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针对武夷山地区6个典型土壤剖面,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对6个剖面土壤基本性状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垂直高度上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异:1)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A发生层厚度也随之递增;2)根据前苏联土壤质地分类,武夷山山地土壤总体上是属于壤土,但各个剖面由于成土环境的不同,土壤质地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质地从中壤土向轻壤土、砂壤土逐渐过渡;3)武夷山山地土壤的pH值大致在4.2~4.5范围内,其土壤类型属于强酸性土类;4)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总体上也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对评估山区生态环境质量非常重要.基于200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对淇河流域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淇河流域土壤保持强度明显降低,2000年单位土壤保持量为644.55t/(hm2·a),2015年则降低至277.06t/(hm2·a).(2)林地土壤保持强度最大,是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土壤保持强度远小于林地和草地.(3)土壤保持强度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后减,保持强度最大的是1 000~1 200m区域,高达557.95t/(hm2·a),最小的是小于200m区域,低至20.00t/(hm2·a).土壤保持强度随坡度和起伏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保持量主要分布在坡度介于15~35°和起伏度介于70~500m的区域.因此,根据土壤保持特征的地形差异和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可以得出下一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是山地生态脆弱性响应的重要指标,山地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研究对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山地土壤开展液塑限试验和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过渡带山地土壤液塑限及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沿过渡带两侧从北到南,山地土壤液限、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逐渐减小,塑限逐渐增加,土体从可塑状态向坚硬状态转化;(2)沿过渡带两侧从北到南,山地土壤抗剪强度逐渐减小,随着土样含水率的增大,A、B、C 3类土试样的抗剪强度差异逐渐增大;(3)沿过渡带两侧从北到南,山地土壤粘聚力逐渐减小,随着土试样含水率的增大,A、B、C 3类土试样的粘聚力逐渐减小;(4)随着土试样含水率的增大,除C类土试样的内摩擦角逐渐减小外,A、B类土试样的内摩擦角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用环刀法进行野外采样,并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祁连山南坡高山草原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持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均为上层小于下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退化草地、高寒草甸、荒漠草原、高山草地、山地草原、沼泽草甸、湿地.土壤的总孔隙度均为上层大于下层,总孔隙度和土壤的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为湿地、山地草原、沼泽草甸、高山草地、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枯落物持水量最大的是湿地(57 t/hm~2),山地草原(35 t/hm~2)次之.自然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整体分布在6%~50%,最大的是沼泽草甸,湿地次之,最小的为荒漠草原.湿地、沼泽草甸、山地草原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好于退化草地、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除退化草地和荒漠草原物理特性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他的都较为显著(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9.
结合实地考察样点处蝗虫密度情况,研究了白石头蝗区海拔、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蝗虫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拔2000m~2400 m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蝗虫密度减少.蝗虫主要分布在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带,最适宜的栖息场所为植被覆盖度介于35%~55%之间、土壤呈碱性(pH平均值为8.40)的环境.土壤含盐量范围为0.05%~0.60%,不会对蝗虫的活动产生影响.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到地上植被的长势,从而影响蝗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秦岭及其以北黄土区土壤地带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壤地带性研究,对揭示本区土壤地带性特点与关系,指导农林牧业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利用野外考察和已有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秦岭山地的土壤秦岭山地的土壤垂直地带性是:褐土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下,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1300~2500 m;山地暗棕壤分布在海拔2400~3100 m,山地草甸森林土分布在海拔3000~3400 m,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海拔3300~3767 m。秦岭以北黄土区的土壤水平地带性是:褐土分布在自秦岭北麓至北山,黑垆土分布在北山以北至长城沿线,栗钙土分布在长城沿线以北地区。结论土壤空间演替只要受水热条件的影响,通常在受海洋季风和湿润气候影响强烈的地区,土壤垂直地带性为水平地带性的缩影。而秦岭以北的黄土区,由于东南季风的影响减弱,大陆干燥气候影响增强而形成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地带性土壤以黑垆土和栗钙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秦岭北坡杨树人工林细根分布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秦岭山区北坡,对5年生杨树人工林细根表面积、细根体积、根长密度和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参数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细根表面积、细根体积、根长密度和细根生物量基本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各细根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中,其中0~10 cm土层中占40%左右,10~20 cm中集中了20%以上。土壤理化特性在0~80 cm土层中呈现各自的变化规律,土壤体积质量基本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水分表现为变化不大的波动。土壤pH变动范围为6.14~6.71,且随土层加深呈波动变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垂直变化趋势相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杨树人工林中,细根参数与多种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杨树人工林细根分布特征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这反映了植物长期适应生境条件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科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有 5个中国特有科 ,44个中国特有属 .对秦岭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科属的数量特征、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特有科属在秦岭地区区系组成丰富 ,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且起源古老 ,与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有一定的亲缘 ,秦岭山地不仅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科属分布的一个关键地区 ,而且更是许多特有科属在我国南北分布的一条重要界限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亚热带山地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可蚀性因子特征,以武夷山北段山脉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垂直带中6个代表性剖面,分析粒径分布规律,并结合有机碳分布特征,计算土样的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1)武夷山土壤质地以壤土和粘壤土为主,砂和粉砂相对含量随海拔升高大体呈上升趋势,粘粒含量则呈下降趋势;2)总体上,武夷山土壤可蚀性K值较小,但同一土壤剖面上B层的比A层的大,且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随海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值取决于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对秦岭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述.本区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研究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知识积累阶段、早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等3个不同的时期.截至目前,关于秦岭种子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基本特征或性质、发生起源、地理成分、特有现象以及区系分区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秦岭地区百合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共有百合科药用植物26属69种,分别占本区百合科植物资源总属数的89.7%、总种数的57.0%,其中这些种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药用部位以根状茎类入药的最多,其次是鳞茎类,全草类位居第三;药用功能主要有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涌吐药等;药用成分主要含生物碱、强心苷及甾体皂苷类、醌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多糖等.属、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本区总属数的92.3%,温带成分中以东亚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为主,分别占本区温带分布属数的33.3%、29.2%和19.2%,热带成分仅占本区总属数的7.7%;种的地理成分以中国特有成分和东亚-成分(包括变型)为主,分别占本区总种数的58.0%和20.2%,热带成分仅有热带亚洲一个分布型,占本区总种数的8、7%.对69种药用植物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药用植物评价标准,并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区包括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在内,是豫西山地的一部分,它可以分为三个亚区.伏牛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地域范围与自然环境、历史状况与文化内涵、文化特点与定位三个方面对伏牛山区文化进行探讨,认为伏牛山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等特点,属于一种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秦岭东部地区树轮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该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及抚育更新提供数据,并为气候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芙蓉山”地处何方一直成谜。据史书记载,湖南宁乡古代有两座芙蓉山,以大、小而区分。小芙蓉山即今青山桥镇境内的芙蓉山。大芙蓉山横跨宁乡、安化两县,其东在宁乡县黄材镇,现名城墙大山,其西延伸至安化县境内。大芙蓉山历史比大沩山还悠久,远古时期称青羊(阳)山,山下曾出土了举世闻名的青铜国宝——四羊方尊。刘长卿诗中“芙蓉山”,是指大芙蓉山,今青山桥镇的(小)芙蓉山相传因刘长卿在此作该诗而得名。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保护区风灾区的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5.8%,目前的恢复现状为:已恢复区大约占10%,半恢复区占7.9%,未恢复区占81.4%.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横山、维东、池西、峰岭四个自然保护管理站的数据为基础,根据长白山区植被、土壤等的变化特征,确定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共有39种立地类型,其中,台地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阴陡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阴缓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6%、19.53%、10.57%,面积分别为4390.35 hm^2、2223.78 hm^2、1203.99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