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萧红、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为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带有女性特征的抒情文体.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和自然明朗的叙述语言,赋予了萧红、迟子建小说生趣盎然的迷人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气氛,构成了两位女作家乡土作品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美学风格,为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萧红小说的语言很具有独特性:直率自然、清纯童稚的语言使其作品神传言外;新鲜生疏、感性超脱的语言使其作品灵性十足;寓悲于喜、幽默嘲讽的语言使其作品更具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萧红小说对传统文体模式形成冲击。其作品多用情理线索结构,具有浓郁的情色彩,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趣。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萧红、迟子建两位女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但她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萧红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审视批判,迟子建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眷恋缅怀;萧红突出表现的是乡村自然风俗的荒凉冷漠;迟子建刻意描绘的是边地自然风情的宁静淳朴.萧红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迟子建的创作却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丁玲萧红的小说创作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特征,丁玲的作品多反映知识女性的精神痛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萧红的作品重在表现劳动妇女生存的艰辛,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丁玲创作多采用直接抒情、心理分析的方式,呈现出豪放、刚健的风格;萧红创作多采用间接抒情、写景造境的方式,满蕴着自然、真切的情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深入解析萧红早期的小说作品,认为其作品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时代主题,具有悲壮的审美风格。然而,此类作品的悲壮之美并未达到悲剧的崇高之美,而且语言方面也存在着晦涩、概念化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萧红与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个性的女作家 ,她们所创造的诗化小说和融会了现代意味的民族化小说样式 ,为新文学小说创作带来了种种新奇的美学景观。从小说的语言、色彩方面比较论述二者的创作 ,可有效揭示作家富有女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9.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研究者对此作品重视程度尚嫌不足。本文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 ;分析了翠姨这一人物的情感世界 ;着重讨论了该作品的悲剧意识 ;探讨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和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旨在阐释语言形式与美学效果或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文体分析主要是探讨和说明如何通过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背景氛围(settingandatmosphere)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中,笔者将用文学文体分析的方法赏析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和说明作者特定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与背景氛围的作用和美学价值关系密切,并对揭示作品主题意义,提高作品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萧红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魂牵梦绕故园情:论萧红在香港的生活和创作@袁桂娥  相似文献   

12.
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她最为人注意的作品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仅是赞赏,也有误解。本论文拟从独特细致的呼兰风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深沉悲悯的女性意识、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怀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并努力挖掘萧红写作这部作品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3.
长诗美学价值广西民间长诗有没有美学价值?它们包含哪几方面和哪些因素的美学?通过接触作品的思想、人物、艺术、语言等方面,我认为广西民间长诗是存在美学价值的,它们所包含的美学的各个方面和因素是相当丰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探讨萧红体的文体特征入手 ,指出 :萧红体是一种典型的女性文体 ,其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女性语言和抒情功能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她个人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九·一八”之后的故乡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使得她在创作之初就格外关注人间的苦难。作为女性作家,萧红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人的那份经验,这就使得她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对象主体自然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深深同情女性的命运,热切呼唤女性的平等,热情讴歌女性的反抗,是萧红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一特征,是我们认识萧红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敏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30(3):320-322,325
以《宠儿》语言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黑人文化音符,对作品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托尼.莫里森巧妙地把音乐融入到作品当中,有效地增添了艺术作品的视觉美和听觉美,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色调。  相似文献   

17.
颜娜  赵静 《科技信息》2010,(3):159-159
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作品很有魅力和特色,贮藏着诗意,有许多是具有自传性质的。本文以几个例子对比分析了萧红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的两个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以<宠儿>语言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黑人文化音符,对作品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托尼·莫里森巧妙地把音乐融入到作品当中,有效地增添了艺术作品的视觉美和听觉美,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色调.  相似文献   

20.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研究对此作品重视程度尚嫌不足。本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了翠姨这一人物的情感世界;着重讨论了该作品的悲剧意识;探讨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