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和谐社会为共同理想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精神动力,"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一达  李婷婷 《科技信息》2012,(31):256-25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众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大众化,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对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一个充实和深化。文章论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并从主流意识形态、校园文化体系和学校民主法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也是解读儒家道德教育原则的前提;"道之以德"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其它具体教育原则的基础,"道之以德"教育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需要讲究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创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改革教学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召力;巧用教育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力;提升教师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者的理论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和宣传普及的效果体现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践行三个维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普及以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其效果受大学生个体心理与社会健康、家庭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发展,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及其现实意义,提出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以科学理论引领社会思潮、以现代传媒弘扬新风正气、以教育灌输构建共识、以制度规范建设强化共识的五个大众化路径,从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其相对独立性,也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起到了引导主流社会思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袁媛 《科技信息》2013,(10):117-1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唱读讲传"活动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园文化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领域和基本途径,而且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其显著优势,即符合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特点、符合大学生接受特点以及弥补其他途径不足等。通过以主流文化引领校园主导文化、以民族文化树立校园传统文化和以特色文化打造校园个性文化等来促进高校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雅词创作而言,其主旨是为雅词创作制作艺术规范。而何谓雅词,在沈义父看来则不仅是词的旨意之雅,还包括下字用语的文雅。在其理论来源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吴文英的梦窗词和周邦彦的清真词,两者之间又以清真词为主。  相似文献   

12.
后稷是周人传说中发明农业的文化英雄,后稷神话体现了高襟崇拜、社稷崇拜、始祖崇拜等郊祀制度的基本类型。后稷的感生神话孕含了原始农业祭时代的高襟求子秘仪;姜媚、后稷之得名与原始祭祀中的农业神话关联很深,成为社稷崇拜的对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至为密切,后稷又被尊为“天官”、“灵星”以配上帝;在武王伐商之后,后稷由周人庙祭的始祖而成为郊祀对象,与祖先仪式性的沟通成了国家宗教的中心。周人赋予后稷的诸多宗教功能用来证明王权来源之神圣性及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在出土儒家文献中有简要的阐明。后稷神话与仪式已经孕含了后世国家祭祀礼仪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酒在《诗经》"二雅"及清华简《耆夜》的宴飨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一种媒介,沟通神人、君臣、宾主,是贯串宴飨礼的纽带。酒是宴飨礼的中介物,也是宴飨诗的关键意象,它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酒是宗族血缘网络的纽带,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媒介。周人重德,在对酒的态度上重视酒德。周人饮酒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德是礼的内化,酒德是周人对酒的态度的表现。周人不杜绝饮酒,但反对纵酒失德。从某种程度上说,宴飨诗是周人礼乐制度嬗变的镜子。《耆夜》展现了宴飨礼典尤其是赋诗的具体过程,反映了周公的"无逸"思想,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根据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对部分中晚唐诗人划分为六个派系,而后世学者对这种流派的划分方式多有异议,还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清奇僻苦”一派划分也不合理的状况,结合这一派诗人的生平,对诗人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以说明张为《诗人主客图》对这一派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周济提出"寄托出入"说,并提出著名的"词亦有史"的观点,同时,周济追求"归诸中正"的雅正美学风格,周济词学思想向儒家文艺思想的回归是很明显的。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既是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17.
周公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执掌朝政;平乱东征;分封建国;制礼作乐;提倡德治,对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西周初年最为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齐己在袁州拜谒郑谷并献诗,有宋以来已是定论。本文疑之,认为齐郑初会在襄州,并以为《早梅》诗产生于宜春。  相似文献   

19.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百姓生活,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伟业,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之所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入大学校园、融入大学教育、走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克服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树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教育理念;有助于理解和践行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有助于充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克服教学过程中的虚、空、大。  相似文献   

20.
周济首先提出“尊体”一词,并且依此阐发其词学主张,着重于“论词莫先于品”、“意能尊体”和“以词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词学尊体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