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卡夫卡是现代派小说的奠基人。由于家庭、性格及社会的因素,以及受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推动和影响,形成了卡夫卡独树一帜的直觉主义创作意识。追寻、焦虑、困境和抗争成为卡夫卡的恒久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2.
3.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王晓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66-72
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法律,属于历史反思的范畴。中西方哲学思维的不同进路导致了直觉与建构之间的冲突。对存在、时间、虚无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厘清思维的混乱,同时给予思维以发展的方向。唯有在形而上的正确引导下,对于法律这一实在法才能有充分的了解。既把握自然的脉动又蕴涵人类自身的生存目的,在人与物的对立之间着重关注其中的法律关系、互动和流变。以事物的存在、时间和虚无为先导的三元论,将重塑法律概念、法律关系和法律规则,并以权利的构造为例解析实在法。 相似文献
6.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叙述风格、叙事结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余陈乙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6):5-8
卡夫卡在其小说《美国》中,借用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无根的漂泊经历,准确地刻画并预言了属于人类的找寻自由,却注定被频频放逐的宿命。而对于命运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认识,也正是卡夫卡心中存在宿命感的体现。在卡夫卡眼里,于“寻找”和“发现”之间,也许唯有放弃寻找,才能最终发现人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陈玉清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4):64-66
<环形废墟>是体现博尔赫斯"时间虚无"与"死亡意识"的一篇重要小说.博尔赫斯受到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影响,在小说中建构了一种"分有"和"倒退追寻"的模式,表达时间的虚无以及在虚无中的荒诞性;在荒诞和虚无中,死亡给生命注入意义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的生存世界中充满着矛盾和分裂,而他的存在方式则是写作。在其生活和写作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卡夫卡的作品和人生反映了对世界不确定性的理解和对未来意义的暗示。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本身,是对异化的反抗,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种抗争精神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关注的核心是存在和生存的问题。以苦难、荒谬、虚无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以苦难为形态、以荒谬为本质、以虚无为归宿的存在处境和存在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福柯注意细节的、具体的权力运作,他称之为“微观物理学”。“微观权力”有如下内涵:权力是行使中的不是被占有的;权力不只压抑,而会发生权力关系的颠倒;权力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有无数的作用点。本文以福柯的“微观权力”观点解读卡夫卡的《城堡》,分析权力的无处不在、权力压抑和制造的双重性及权力双方的较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从隐喻入手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偶然的,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作者运用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于东方式的顺从的独特的命运意识,探究了主人公是如何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俞涓涓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45-48
《城堡》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扛鼎之作,其多义性和未完成性已不断由前人进行过深度探讨和研究。现在可从《城堡》中的几个女性角色出发,通过对这些女性的解读,分析她们在城堡面前的不同反应来挖掘卡夫卡的女性意识,以此证明卡夫卡以其宽容的女性意识和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斗争。也进一步指出,女性必须自己行动起来反抗,才能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真正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66-69
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反映的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这时期,正好是西方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象征传统农业文明的传统价值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不断趋于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及时建立起来,因此整个社会日渐成了一个精神的荒原,价值虚无主义日渐盛行。而所有这一切反映到两部作品中则是作品中主要人物在被价值虚无主义击中之后,要么内心充满恐慌而脾气暴躁专横;要么因为没有了传统价值的依托但又不愿失去表面的优雅,因而变得伪善和功利;要么在价值虚无下变得麻木不仁,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6.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贝克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同时也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典范之作。小说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无助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本文从戈多的时代意义、象征意义以及生活有时就像一场等待戈多的旅程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等待是痛苦的,等待代表着希望,等待也意味着无用的挣扎。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但它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给我们提供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永远也不能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会成为泡影。等待的将是一场虚无的盛宴。 相似文献
17.
王晓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66-72,82
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法律,属于历史反思的范畴。中西方哲学思维的不同进路导致了直觉与建构之间的冲突。对存在、时间、虚无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厘清思维的混乱,同时给予思维以发展的方向。唯有在形而上的正确引导下,对于法律这一实在法才能有充分的了解。既把握自然的脉动又蕴涵人类自身的生存目的,在人与物的对立之间着重关注其中的法律关系、互动和流变。以事物的存在、时间和虚无为先导的三元论,将重塑法律概念、法律关系和法律规则,并以权利的构造为例解析实在法。 相似文献
18.
肖丰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5):137-139
《审判》是卡夫卡写作风格得以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小说中所隐含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空白,为读者营造了合理诠释的广阔空间。通过《审判》,卡夫卡关注的不仅是现代人的即时处境,还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悲悯以及人与世界可能性关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杨澜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9):108-111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另一部描写美国梦破碎的作品。男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和性格变化是当时时代催生的畸形产物,也是存在主义式的荒谬与虚无结合的悲剧产物。 相似文献
20.
林满平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68-72
《城堡》表现了现代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的焦虑和对生命的忧患意识,存在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从生存意识、归属意识、认同意识三个方面分别来把握这种生命意识。任何对《城堡》的解读,从来都不存在一种像对20世纪以前的各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进行解读时所产生的那种认识,几乎所有对《城堡》的解读都是一种误读。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导演对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不可避免的误读,不能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误读,可以把它称为"非误读性误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