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干扰分析及滤波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干扰主要表现为WCDMA系统容量受损,分析了容量受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设计了一款共存滤波器以减少系统间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可实现TDD-CDMA(时分双工 码分多址)系统小区间时隙异步的技术。首先分析了TDD通信系统实现小区时隙异步存在的困难, 重点分析了异步小区之间存在的基站间干扰和移动台间干扰。针对基站间干扰,提出一种利用基站间的有线连接构建自适应射频干扰消除器的方法;针对移动台间干扰, 提出一种将小区划分为内外两层, 根据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时隙分配的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 上述方法可以满足小区间异步工作的要求, 提高了TDD-CDMA系统动态分配上、下行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由于CDMA(码分多址)系统与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频段上相邻所造成的系统性能影响,建立了一个采用接收机灵敏度指标作为系统性能恶化和干扰程度的衡量指标的系统间邻频干扰模型.在评估灵敏度与干扰之间的影响基础上,对系统共存所需的空间隔离度进行计算,并且在CDMA和WCDMA共站址的环境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有效的验证了理论仿真模型.结果表明通过适当降低接收机灵敏度,在满足相关协议要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减少系统间干扰的影响,达到系统共站址和共存的目的.该模型也可以适用于其他2G通信系统与WCDMA系统共存的干扰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明  张小飞 《科技信息》2011,(29):I0091-I0093
干扰会使WCDMA网络的通话质量及拥塞次数、掉话率、PS业务等指标变差,严重的干扰导致受干扰基站重启。本文讨论了WCDMA系统干扰的处理方法和流程,结合现网案例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优化。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WCDMA系统的基站中采用含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空时RAKE接收机的性能。在建立了WCDMA信道信号模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噪声和干扰的统计特性 ,给出了输出误码率的表达式 ,并对不同角度扩展情况下的数值仿真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2/3G共站建设是低成本快速建设3G网络的主要思路。本文依据共站天线空间隔离模型,对WCDMA和GSM1800系统间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给出了测算结论并提出工程上消除干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集群系统的呼叫业务大部分采用单点对多点的半双工通信方式,与TD-SCDMA系统普通呼叫的通信方式不同.文中研究和分析了TD-SCDMA集群通信系统中所存在的干扰,建立了干扰模型,阐述了各种干扰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并对其交叉时隙干扰进行了仿真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TD-SCDMA集群系统的交叉时隙干扰要比TD-SCDMA系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并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小区内的干扰,奠定TD-SCDMA系统的容量、覆盖等基本性能指标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给出单载波小区干扰模型条件下,通过对单载波TD-SCDMA系统小区内符号间的干扰和多址干扰进行定性地研究与分析,给出了干扰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对TD-SCDMA系统干扰的影响,并通过实际组网条件下TD-SCDMA系统内的干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和分析,验证了对TD-SCDMA系统中对小区内干扰的研究与分析结论,从而得到了影响系统的容量、覆盖等基本性能指标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就我国TD-SCDMA标准的技术特点作了分析.由于WCDMA与TD-SCDMA混合组网时,临近频率存在系统干扰问题.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并设计了两款滤波电路用于减少系统间的信号干扰.  相似文献   

10.
李涛 《天津科技》2015,(1):41-43
随着4G LTE网络建设的逐步推进,依据LTE TDD和LTE FDD各自网络模式特性,施行TDD与FDD混合组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系统各自优势,互相弥补不足。介绍了4G网络模式,阐述了TDD和FDD的技术特性,并论述了TDD与FDD混合组网目的。通过混合组网统一网络结构,可充分共享网络资源,降低投资成本,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TD-SCDMA系统同频组网时邻区干扰对信道估计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逐个邻区串行干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算法先消除本小区用户的信号,然后依次对每个邻区进行信道估计,重构其中的强干扰用户信号,再逐个从接收训练序列中加以消除,最后用串行消除各个邻区干扰后的接收训练序列对本小区用户进行信道估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串行干扰消除的信道估计方法信道估计误差较低,将其用于上行链路的联合检测接收机,解调性能约提升2 dB.因此,所提出的信道估计算法,可有效消除邻区强干扰用户对信道估计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同频组网时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TD-SCDMA测试仪中Iub接口CDR的合成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R合成属于网络测试仪的基础功能部分。对TD-SCDMA系统的Iub接口信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以MOC的信令流程为例,提出了在Iub接口上实现消息归类,多协议关联的CDR合成方法,并具体应用到重庆邮电大学通信网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的TD-SCDMA网络测试仪中,效果良好。该CDR合成方案同样实用于WCDMA系统。  相似文献   

13.
TD-SCDMA测试仪中Iub接口CDR的合成方案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CDR合成属于网络测试仪的基础功能部分。对TD-SCDMA系统的Iub接口信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以MOC的信令流程为例。提出了在Iub接口上实现消息归类,多协议关联的CDR合成方法,并具体应用到重庆 邮电大学通信网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的TD-SCDMA网络测试仪中,效果良好CDR合成方案同样实用于 WCDMA系统。  相似文献   

14.
差分PIC接收技术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WCDMA系统中的差分PIC多级接收技术,探讨了减少运算量的简化算法,通过对WCDMA系统进行链路级仿真得到了该系统的性能曲线,最后给出了差分PIC技术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WCDMA系统的前导检测门限算法中,干扰值的估计成为算法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工程上常用的一种前导检测门限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算法在小区干扰值较大时,对应的干扰估计值偏小,从而导致前导检测虚警概率较高的问题,将各签名的幅度时延函数(amplitude delay profile,ADP)值的方差引入到干扰值的估计算法中,提出一种改进的前导检测门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干扰估计值偏小的问题,降低了前导检测虚警概率。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移动通信IMT-2000的ITU-R推荐标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ITU-R关于IMT-2000的最新推荐标准,分析了cdma2000、WCDMA以及CDMA TDD这三种主流第三代系统无线接口技术特点,并了CDMA TDD标准的进一步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给出多速率CDMA(码分多址)移动系统中不同速率信道发功率与发信速率的关系式,纠正了原常用计算式的错误,并由此导出一种码分多址/时分多址技术可用于改进原FDD WCDMA和cd-m a2000标准中只使用码分多址和VSF(可变扩频因子)实现多用户多速率兼容的方法。该新技术使用码分多址区分语音数据用户、数据速率近似等于语音用户速率的数据用户和一条高速数据信道,而在高速数据信道中再利用时分多址的方法区分那些高速数据用户。在语音和低速数据用户接收机中可以使用简单的干扰抵消器,用于消除一条高速数据信道产生的自干扰。这种新技术可以增加系统容量,减少发功率需求,并使用较简单的干扰抵消器,降低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18.
3G移动通信CDMA/TDMA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G移动通信系统应该以提供移动Internet业务为主,将存在多个不同的速率,而如何实现多速率兼容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给出了多速率CDMA移动系统中不同速率信道发送功率与发信速率的关系式,将原有的计算式进行了推广,并由此导出一种CDMA/TDMA技术,该技术可用于改进原FDD WCDMA和CDMA2000标准中只使用CDMA和VSF实现多用户多速率兼容的方法.可以成倍增加系统下行容量并提高功率利用率,克服了CDMA2000 1x和WCDMA标准上下行容量基本对称的技术缺陷.  相似文献   

19.
3G移动通信CDMA/TDMA改进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G移动通信系统应该以提供移动Internet业务为主,将存在多个不同的速率,而如何实现多速率兼容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给出了多速率CDMA移动系统中不同速率信道发送功率与发信速率的关系式,将原有的计算式进行了推广,并由此导出一种CDMA/TDMA技术,该技术可用于改进原FDD WCDMA和CDMA2000标准中只使用CDMA和VSF实现多用户多速率兼容的方法。可以成倍增加系统下行容量并提高功率利用率,克服了CDMA2000 1x和WCDMA标准上下行容量基本对称的技术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