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氨浸法和酸浸法两方面分析了湿法炼锌工艺净化钴渣中的金属回收方法,认为传统的硫酸浸出工艺是适合湿法炼锌高钴锌渣处理的最佳方法。酸浸后锌以硫酸锌溶液的形式返回主流程,再通过氧化沉钴或中和沉钴的方法回收钴。通过试验探讨了适合锌湿法冶金高钴锌渣的浸出方法,采用MgO选择性分步沉淀,可以得到含钴约40%的钴渣和含铜约36%的铜渣,钴总计沉淀率约94%。  相似文献   

2.
湿法炼锌净化钴渣新处理工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氨-硫酸铵体系处理湿法炼锌净化钴渣的新工艺.该工艺首先用铵-氨水溶液浸出烘烤后的钴渣,再用锌粉对浸出液净化除杂并进行锌与镉、钴、铜及铜与钴的分离.在最佳技术条件下,金属浸出率(质量分数)分别为Zn91.18%,Cu96.98%,Cd99.38%,Co89.35%;净化所得的富钴渣含Co3.79%,富集比达8.4,从这种钴渣中可直接提取钴或钴盐;而净化液可直接制取活性锌粉.氨-硫酸铵法具有原料适应性强,设备防腐要求低,能常温操作,能耗低,除杂容易等优点,是处理湿法炼锌废渣、综合利用有价元素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钴与镍的分离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钴与镍在矿床中常共生、伴生,并随着其资源的日益枯竭,对它们的分离与回收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钴与镍的分离与回收技术的现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萃取法和树脂法;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对其他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介绍了笔者的耦合分离技术的设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废催化剂焙烧水浸渣中硫酸浸取钴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废催化剂处理过程中得到的镍钴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浸出镍钴渣,使钴和镍得到有效回收,并对硫酸浸出钴的动力学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搅拌速度为400~1200r/min时对钴浸出率的影响非常小,物料粒度、硫酸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钴浸出率则有较大影响;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80min,原料粒度为(0.074~0.100)mm,H2SO4浓度为6mol/L,搅拌速度为800r/min,固液比为1:10时,钴的浸出率为94.2%,镍的浸出率则为93.5%;硫酸浸出镍钴渣的反应受产物层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6.34kJ/mol。  相似文献   

5.
钴是一种比较稀贵的金属。在许多方面需要使用各种含钴试剂及其化合物,其中如环烷酸钴就是普遍使用的催化剂与油漆催干剂,需要量大。为节约金属钴的消耗,我们认为还应利用从各种含钴烧渣中回收提取的氧化钴作为制取其它钴盐的原料,比如可利用从我国大冶、中条山、金岭及江苏冶山等地的含钴黄铁矿的氧化烧渣中回收提取的氧化钴。但是这种氧化钴有的是从氢氧化钴(Ⅲ)煅烧而得,常是比例不等的二价与三价钴的混合氧化物,由于不溶性三价钴化合物是很难溶于没有还原性的酸类,限制了对它的利用,因而也就达不到节约金属钴的目的。为什么从某些含钴烧渣中回收提取的氧化钴会有三价氧化钴呢?这是因为从品位很低的含钴矿中提取分离钴的需要所致。如我国大冶、中条山、金岭及冶山等地的含  相似文献   

6.
废旧镍氢电池正极材料中镍和钴的回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在硫酸体系中回收废旧镍氢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金属镍和钴. 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初始浓度以及氧化剂用量对镍、钴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镍和钴浸出率的影响程度排序均为:氧化剂用量>浸出时间>温度>硫酸初始浓度. 在实验得出的最佳浸出条件下,Co的浸出率为99.7%,Ni的浸出率为99.1%.  相似文献   

7.
基于硫酸选择性溶出钴镍渣中金属锌的“腐蚀微电池”作用本质,推导了其溶出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钴镍渣中金属锌溶出反应的实验装置,获取了反应温度为15℃时溶出的氢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以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结合实验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硫酸选择性溶出钴镍渣中金属锌并生成氢气的反应,在室温15℃条件下具有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5617min^-1.  相似文献   

8.
磁性废料中钴和钕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回收稀贵金属的目的出发,研究了从钐钴和钕铁硼永磁废料中提取钴和钕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杂质含量和提取率的影响。提出了简单可行,效益良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常压下硫酸体系中钴冰铜的浸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某镍矿镍转炉渣经碳还原、黄铁矿硫化所得的钴冰铜进行工艺矿物学及其在常压条件下硫酸浸出的研究。考察温度、硫酸起始浓度、浸出时间及液固比等因素对钴、镍浸出率的影响,以及在两段逆流浸出流程中镍、钴的浸出率。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浓度以及浸出温度对钴、镍浸出率影响较大,当硫酸初始浓度为6mol/L,浸出温度为100℃,浸出时间为6h,液固比为5时,钴冰铜中钴、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5.37%和96.73%;在两段逆流浸出实验中,钴、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9.62%和99.58%,渣中铜的品位达到34.42%,回收率达到96.42%。  相似文献   

10.
中非铜钴矿带某尾矿中的钴资源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为充分开发回收利用其中的钴资源,本文开展了钴浸出工艺中SO_2和焦亚硫酸钠(SMBS)两种还原剂比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尾矿粒度-0.074 mm占73.2%,液固比3∶1,终点pH 1.5,硫酸浸出时间为1 h,还原剂浸出时间4 h的优化条件下,SO_2的用量为10 kg/t-矿,而SMBS的用量为3.5 kg/t-矿,且钴的浸出率都能达到84%左右.考虑到SO_2及SMBS的用量和它们的当地价格,认为SMBS作为浸钴工艺的还原剂更具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锰钴土矿中钴的浸提工艺,在酸性条件下,以SO2作还原剂,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得到最佳浸出工艺条件.最佳浸出工艺为:二氧化硫用量为200 mL/min,温度为60℃,液固比(L/S)为4∶1,浸出时间为4 h,浓硫酸溶液的体积比为:V(浓硫酸)∶V(水)=1∶200,该条件下钴的浸出率为:96.8%.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草酸和草酸铵为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草酸钴前驱体.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以草酸钴为原料制备钴蓝颜料.研究了原料的粒度和配比等对钴蓝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草酸铵作沉淀刺制得的草酸钴的粒度小且均匀;将粒径为1.1μm的草酸钴和10.9μm的氢氧化铝按质量比46.0:54.0配料.在1200℃下煅烧2h,可制得粒径为1μm左右、反射率R150=68.4%、R600=6.9%,△R=61.5%的钴蓝颜料。  相似文献   

13.
14.
HEATH JC 《Nature》1954,173(4409):822-823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代替传统的掺杂CoO工艺,在Ni(OH)2的表面使用化学方法包覆CoOOH,并加入固化步骤,采用该工艺在球形石墨表面进行CoOOH的包覆,对所得到的CoOOH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CoOOH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样品的振实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用该工艺包覆的球型Ni(OH)2作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的测试表明,此种工艺在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和减少电池化成步骤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HCl-CoCO4-H2O体系中,恒定溶液总离子强度为I=0.2、0.4、0.6、0.8、1.0、1.5mol.kg^-1,CoSO4在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分数恒定为yB=0.00、0.10、0.20、0.30.0.50和0.70条件下,应用经典的电动势方法测定无液体接界电池(A)在278.15~323.15K温度范围内的电动势:Pt,H2(101.325kPa)|HCl(mA),CoS04(mB),H20|AgCl-Ag (A)根据测得电池(A)的电动势数据,计算了混合溶液中HCl的活度系数γA,在溶液中总离子强度保持恒定时(yB=常数),混合溶液中HCl的活度系数logγA.对热力学温度的倒数l/T作图是一条直线,拟合偏差均在10^-3~10^-4数量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近几年光度法测定微量钴的一些分析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导数分光光度法等,展望了测定微量钴的要求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酞菁钴(CoPc)分子在Cd(0001)表面上形成的自组装单层和转子阵列.在低温生长的酞菁钴分子单层中发现了应力诱导的3种空位结构:单分子空位、两分子空位和三分子空位.研究发现高温退火会导致结构相变:3种空位结构转变为均匀分布的单分子空位阵列.特别有趣的是,在每个单分子空位内部都存在一个酞菁钴转子.在液氮温度下(78 K),酞菁钴转子围绕着空位中心发生偏心转动;在液氦温度下(4.7 K),转子被冻结在空位的边缘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作者用 CoCl_2·6H_2O 溶液浸泡石墨片渗钴使钴元素在高温高压前进入石墨的实验结果.实验用扫描电镜、x 射线能谱及透射电镜观察,证明钴已渗入到石墨片中.用该石墨片合成的金刚石产量和粒度比都有明显改善.从而验证了石墨在触媒作用下向金刚石转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测定微量钴的方法,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分光光度法测定钴的研究现状,着重分析讨论了在新显色剂的合成,微乳液介质的选择和钴催化动力学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