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翻译批评,都要以一种接受者的阅读形式展开。阅读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要求接受者与文本进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获得理解。这种“对话—理解”模式在广义上可以视为主体之间的交流,它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派在批评实践中通过文本细读,实际上是把作品放在封闭的圈子里,隔断它和文本生成的社会关系,过于纯粹,显得贫血。社会批判派,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其中的重要流派,强调文本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力图通过文本去认识社会,积极地社会批判;此派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传唤理论,在传统的诗歌研究中具有借鉴意义,值得移植。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舍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文学一文化现代批评家,梅光迪借重的批评语言资源明显不同于晚清批评家的所在,就是他的跨文化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来自于文本阅读,而且也来自于直接的异域教育经验。但梅光迪并没有在他的批评实践中过于放大他的异域教育经验,而是更多强调前者,即对于文本阅读的高度关注及细读分析。这种文本细读并不拘泥于个别,而是在一种富有传统和整体性的连续性语境中展开并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赛义德的文本理论和批评意识一向很少被人注意,实际上这是他的东方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所在;同时他的批评理论对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行动与思想操作的实践。它体现在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结合、文学理论资源的运用、借用文学批评固定的范畴和术语转换成文本分析的技巧等方面,并以此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教学的目的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属感悟印象式一类,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随笔体式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健吾首先把文学批评作为一种人生方式,通过文学批评解释作家作品,解释人生,并完成批评文章的文本构造、他的批评是一种人生随笔,这种随笔体式主要来自于蒙田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一是“絮语”特征:散漫自如,闲适平和,语言富有形象感和色彩感;二是“简单化”的体式构造:简短、简明、简练、简静。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蓬勃发展。该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以前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建立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将在概述该理论的形成及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例证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旨在说明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一系列文学批评文本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整算意识。这种整体意识表现在两个层面:就对文本的解读来说,他以作家的情感、精神因素作为桥梁和中介,既发掘作家创作的外部因素:又深入于作品的内部世界,探寻其中的联系,显现了别具一格的批评理路;就批评家的批评指归来说,他又遵循“文化——文艺——教化”的宏阔思路,希冀文学批评能够起到教化人心、振奋民气的作用。这种整体意识表明,李长之决不是一个仅仅就文论文的批评家,文学批评在他的心目中有着更加宏阔广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盛夏 《科技信息》2009,(28):177-17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蓬勃发展,不仅拓展了纯理论翻译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孔慧怡的译作《荒山之恋》为例,试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或性别视角纳入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之中,以便更好地发掘、传达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