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选择西北的库母塔格、乌兰布和沙漠与中国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和北戴河翡翠岛沿岸的新月型沙丘为研究对象,选择沙丘的数量和规模、沙的粒度为指标作形态和形成机理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海岸地区新月型沙丘的规模小于西北,沙丘排布和形态相对规则,海岸沙丘粒度较小;西北地区新月形沙丘粒度各地差异大,沙丘的不同部位粒度分异明显.两地新月形沙丘形态与粒度差异明显的原因是:内陆风力强劲,风向多变;海岸地区沙丘是在水与定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正新月形沙丘广泛分布于陆地表面,是形态最为简单、分布最为广泛的风沙地貌类型。微观上沙丘表面沉积物刻画了颗粒运动方式的差异,宏观上反映了气流、沙丘形态以及沉积物等耦合作用下的风沙输移、地表蚀积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沙丘形态演化。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特征,是沙丘形态、区域气流和风沙流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是理解沙丘形态变化和动力学形成过程的重要视角,对于揭示沙丘形成演化及空间分异、沙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南全新世海岸沙丘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沙丘岩是由风沙沉积经碳酸盐胶结而成;其沉积结构和构造,具有典型的风成沉积特征.沙丘岩的胶结物为低镁方解石,胶结形态呈现出“新月型”接触胶结和重力型悬垂胶结特征,反映典型的大气淡水渗流带胶结特征.华南海岸沙丘岩有表层胶结和近岸胶结两个特点,是贝屑的淋溶、海水汽的浸润及沙丘表面强烈蒸发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粒度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形态的沙丘类型,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沙丘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的粒度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丘沉积物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细沙含量为63.92%,中沙含量为32.82%.平均粒径为2.20Φ,分选系数为0.40~0.68,属于分选好和分选较好的范围.沙丘断面粒度曲线显示,沿主导风向背风坡和迎风坡沉积物粒度呈现微弱变细的规律,且沙丘高度与平均粒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腾格里沙漠北缘沙物质的粒度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从物源区向沉积区沉积物颗粒变细、分选性变好的规律.将腾格里沙漠北缘、孟根布拉格和乌力吉苏木3个沙区样品对比,从南向北沿纬度方向沙丘粒度组成中沙、粗沙和极粗沙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细沙和极细沙含量呈现减小的特点.以新月形沙丘和沙垄为例,从南向北沿纬度方向新月形沙丘和沙垄同样具有粗沙含量增加,细沙含量减少,平均粒径变粗的趋势.以上变化表明,植被、风况、沙丘高度是控制沙丘形态及粒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变暖和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活动强度减弱,多数沙丘长期处于侵蚀状态。选取沙漠西部呈侵蚀状态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固定新月形沙丘,采集表层砂样进行粒度与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沙丘表层砂细砂占比达50%以上,平均粒径范围2.03~2.88Φ,分选性较好、近对称偏度、中等峰度,迎风坡粒度参数多呈不规则变化,丘顶平均粒径最粗;随着沙丘形态成熟、规模增大,表层砂粒级组分波动范围增大、平均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2)沙丘砂石英颗粒磨圆度普遍较差且有多种原生环境的结构特征,反映物质来源复杂多样,砂物质虽经风力搬运再堆积,但因沙丘的流动性不佳、再搬运距离受限,因此风成砂保存了较多原生环境的作用痕迹;(3)研究区沙丘表层砂粒度与石英砂微结构特征具有侵蚀型沙丘的独特性和植被覆盖影响下的特殊性,粒度参数呈现不规则变化的同时,植被覆盖削弱了不同规模沙丘之间粒度特征的差异,也导致石英砂磨圆度较差、原生作用痕迹丰富。  相似文献   

6.
爬坡沙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爬坡沙丘是一种重要的地形障碍沙丘,在海岸带和干旱内陆区均有分布,国内外学者已对爬坡沙丘做了相关研究,主要在爬坡沙丘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流场与粒度特征和研究方法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常见的爬坡沙丘的形态有片状、新月形、线形、格状,其形成和发育是沙源、地形和动力条件三者耦合的结果.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对爬坡沙丘概念界定不完善、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因此对爬坡沙丘流场特征、分布格局、形成机制及其形成演化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7.
库姆塔格沙漠各沙丘类型沙粒粒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中沙丘形态丰富多样,金字塔(星形)沙丘、线形沙垄、格状沙丘、羽毛状沙丘在这里都有分布。组成金字塔(星形)沙丘、线形沙垄、格状沙丘、羽毛状沙丘羽轴的沙粒0.25~0.063mm颗粒占到绝大多数,其次是0.5~0.25mm和1~0.5mm的颗粒,形成羽毛状沙丘羽枝的颗粒在暗带以2~0.5mm的颗粒为主,在明带以0.5~0.063mm的颗粒为主,各沙丘沙粒的分选性较好。由于各自形成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各沙丘类型沙粒粒径在沙丘不同部位都各自的特点。金字塔沙丘东北坡沙粒粒径从顶部到基部保持一致,南坡和西北坡从顶部到基部沙粒逐渐变粗;线形沙垄除西南坡基部较粗外,其它部位沙粒粒径分布一致;格状沙丘格子外部坡面沙粒相对格子内部坡面的同一部位沙粒要粗;新月形沙丘基部和顶部沙粒较粗,而中部颗粒较细;羽毛状沙丘"羽轴"沙粒分布与新月形沙丘相似,"羽枝"由较粗和较细沙粒含量高低间隔分布形成。  相似文献   

8.
通湖山以南至沙坡头一带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沙丘表面粒度参数特征不同,不同地貌单元下沙丘粒度参数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对该区格状沙丘和新月形沙丘粒度参数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其次对不同地貌单元下沙丘粒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沙丘和不同地貌单元下沙丘的粒度参数特征都具有相应的变化规律,格状沙丘基部较粗,而丘顶较细,新月状沙丘基部和顶部沙粒较粗,而沙丘中部颗粒较细.不同地貌单元下,沙丘地主体丘顶区域粒径细于两侧,黄河两岸丘顶区域粗于两侧,以上规律源于物源、风况及沙丘形态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南海岸现代沙丘沙与海滩沙粒度的定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沙丘沙和海滩沙的粒度识别与区分是海岸风沙研究中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以我国华南海岸为研究区域,基于在海岸风沙地貌广泛发育的闽南、粤东、粤西、海南岛沿岸4个区域的141个现代海岸沙丘沙和70个海滩沙样品的粒度数据,尝试运用多元线性判别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现代沙丘沙和海滩沙粒度的定量识别。结果表明,比较而言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较传统线性判别分析方法的识别率为高,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可以通过粒度数据区分部分海岸的沙丘沙和海滩沙,但整体而言2种定量识别方法均难以完全对华南海岸的现代沙丘沙和海滩沙进行粒度的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10.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风沙环境与沙漠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考察和遥感判读的基础上,本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风沙地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探讨了区域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以及风沙活动特征与沙丘移动规律、风沙地貌的发育与演变过程。本区主要发育新月形沙丘及复合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纵向沙垄、鱼鳞状沙丘群,沙丘的形态组合与分布规律、发育过程和运动状态受区域风向变化和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研究区风沙主要来源于各大河流搬运的沉积物,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由风力吹扬、搬运再堆积“就地起沙”形成现代风沙地貌。综合分析各种地质记录表明,本区域沙漠是中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历史时期土地沙漠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建海坛岛北部芦洋海岸海滩—沙丘系统3个典型剖面的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探索海滩与海岸沙丘砂物质输移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芦洋海岸横向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平均值为1.76Ф;海滩砂的粒度组成以细砂、中砂和粗砂为主,平均值为1.82Ф,总体粒度特征为分选较好、正态分布和中等峰态.2)芦洋海滩砂样品主要是波浪作用的产物,虽然海岸沙丘砂部分样品具有一定的波浪作用特征,但显示风力搬运沉积为主的粒度特点.3)芦洋海滩—沙丘系统各个地貌部位表层砂样的粒度参数的空间变化较小,表明研究区波浪作用和风力作用的耦合影响且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漳浦六鳌半岛海岸沙丘剖面(CDS)进行了粒度特征和成因判别分析,并以海岸线演变历史地图和CDS剖面在采样海岸沙丘上部位置为依据,初步建立了剖面的时间标尺,以代表海岸带风力作用的敏感粒度组分为主要指标,结合研究区其他记录的综合对比分析,讨论了福建东南沿海大约500a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1)CDS剖面是以风力作用为主兼有生物成壤作用、波浪作用的多重影响形成的海岸沙丘沉积;(2)剖面中的多个黑色植物碳屑和根系层,可能反映了海岸带风力作用间歇性减弱、海岸沙丘固定的成壤期;(3)海岸沙丘沉积中指代风力作用的敏感粒度组分变化,可能记录了小冰期中福建东南沿海的3个冷期.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海岸风成砂粒度参数特征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78个国外海岸沙丘砂样数据和136个国内海岸沙丘砂样数据,采用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等指标,对国内外海岸风成砂的粒度参数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温带海岸风成砂的粒度参数特征并不完全具备是由分选很好的细砂组成、偏度为对称至正偏、峰态很宽等国外海岸风成砂的粒度参数特征,此与我国海岸风成砂特有的发育条件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主要与季风气候特征显、形成时间短风力作用时间有限以及风沙活动空间狭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大沙垄区垄间地防沙治沙工程下风向沿主风向连续分布的4个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丘表面不同部位表层沙粒粒度特征,明确防沙治沙工程对沙丘表面沙粒粒度的影响,揭示沙丘表面沙粒粒度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论:防沙治沙工程对于风沙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表现为在防沙治沙工程影响区范围内沙丘表层沙粒明显细化.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阐明类似人为扰动条件下沙丘表面气流场和沙粒运移规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选取榆商高速神木县锦界镇路段两侧紧邻公路的沙丘和距离公路较远未经人为扰动的原始沙丘,采集沙丘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S20高速公路锦界镇路段两侧沙丘以中沙和粗沙为主,其次为细沙,极粗沙和粉沙含量都很少.公路西北侧沙丘平均粒径略大于东南侧,分选系数均较好,两侧沙丘的偏度均为负偏,峰度主要为中等型.公路建设改变了局地近地表气流发展,使得高速路两侧风速增大,并且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风速逐渐减小的规律,进而导致两侧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3个不同发育规模和相反风向作用后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参数,得出以下结论:1)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以砾石和极粗沙为主,二者总占比79.09%,与之对应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蠕移质为主,其次为跃移质.沙丘形态及其表面微地貌变化,使得沉积物粒度特征在沿风向的不同断面呈现3种模式:迎风坡脚最粗、沿迎风坡经丘顶/脊线至背风坡脚逐渐变细,分选丘顶/脊线最好、由此分别至迎/背风坡脚变差;迎风坡上/下部最粗、由此至迎/背风坡脚变细,分选丘顶/脊线最好、由此至迎/背风坡脚变差;迎风坡上/下部最粗、由此至迎/背风坡脚变细,分选迎风坡脚最好、沿迎风坡经丘顶/脊线至背风坡脚变差.2)随沙丘高度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沉积物先变细后变粗,丘顶/脊线逐渐变粗,但分选性均变好;两翼角沉积物粒径差值增大,粒径粗、分选好的短翼角变为长翼角.3)相对于区域主风向(NE),反风向(SW)作用后,迎风坡沉积物变细、分选变差,丘顶变粗、分选变好,背风坡脚变细、分选无明显变化.迎风坡表面和背风坡脚细沙、极细沙和粉沙总占比增加,砾石和极粗沙总占比减少;丘顶正相反.   相似文献   

17.
福建长乐海岸是中国东部海岸沙丘分布最典型的区域之一.选取长乐东部的海岸沙丘分布区,在研究区平行布设2条垂直海岸带的探测剖面,运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以获取海岸带沉积构造信息,并结合海岸沙丘探坑剖面和海岸演变历史地图的对比分析,对探测获得的海岸沙丘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海岸沙丘沉积主要由海滩沉积和海岸风沙沉积构成,其中下伏沉积为海洋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层理,上覆沉积为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交错层理,这些沉积构造特征在探测线附近的探坑剖面上有清晰的反映;2)在沉积序列的组合特征上,研究区海岸环境存在早期的滨岸浅滩和晚期的海岸沙丘带两个演变阶段,记录了长乐海岸向东的进积演变历史.结合研究区历史时期海岸演变地图分析,所探测海岸沙丘的沉积序列,长乐海岸沙丘记录了由汉代至唐宋时期以波浪作用为主,逐渐演变为清代以来以风沙沉积作用为主的外力作用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选取沙丘顶部和平坦沙地两种不同下垫面,收集了6个高度层输沙样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沙丘顶部和平坦沙地的沙尘粒度均呈正态分布,且峰值主要集中在90μm-125μm极细砂区域,各占53.24%和60.23%左右,其次为细砂和粗粉砂约占40%,剩余粒度级占约10%。沙丘顶部的偏度值大多为负值,粒度分布形态为右偏;平坦沙地的偏度值大多为正值,粒度分布形态为左偏。随着高度层的升高,平均粒径变小。沙丘顶部的平均粒度分布较平坦沙地而言,相对平缓且各粒级沙尘颗粒物分布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9.
塔克拉玛干沙漠简单横向沙丘形态学示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区域发育的简单横向沙丘的形态学示量特征分析,表明简单横向沙丘的形态特征与沙源的供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沙源的不同丰度导致简单横向沙丘的形态学参数之间有明显的不同,简单横向沙丘在发育过程中并不存在稳定的平衡状态,可能随沙源供应的改变其形态有所改变,而次生的横向沙丘由于主体沙丘对其有足够的沙源供应,因而形态可以得到充分发展,沙丘形态参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简单形新月形沙丘-简单形横向沙丘-沙丘复合体的发展模式中,随沙源供应的增加,沙丘发育时间系列的延长以及其他因素如:风环境、植被等因素的作用,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很难有确切的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华南沿海常见的老红砂是四纪晚期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在重建区域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历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平潭海坛岛是华南沿海老红砂分布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以海坛岛北侧冲沟侵蚀暴露的老红砂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进行粒度实验,从样品的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初步判别沉积物的搬运动力特征;通过对样品的粒度参数分析,并与内陆典型的沙漠砂、现代海滩砂、海岸沙丘砂、河流砂的粒度参数进行比较,综合判断确定了海坛岛君山北麓老红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君山北麓海岸带老红砂以风力搬运为主,同时具有冲积、坡积的次生搬运性质,反映了海岸山麓带沉积环境的复杂性.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搬运动力的解释,既要有多个样品粒度参数的统计分析,也要和各地区古地理环境特点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