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绿色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提倡人人自由平等,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爱因斯坦说过:“只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更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  相似文献   

2.
抛开经学家和道德家的解诗路径,从文学审美的视角,以《诗经》中《郑风》的21首诗为原始依据,具体分析了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依次是:国君的贤明和礼贤下士,臣子的正直、善良、勇敢、责任心,军人的矫健和年轻人的刚勇和乐观精神,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这些诗歌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班昭的《女诫》作为第一部女性教育要籍,它确定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强调夫妻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主体,要求女性在封建家庭中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必须做到:精心事夫、曲从舅姑、团结叔妹,并论述了女性应该遵循的道德修养和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女诫》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重读《女诫》,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构建现代和谐家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孝爱观和教育观在美国华裔及其后代身上的传承与延续,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婚姻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儒家敬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中国母亲的批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一种道德理念与事物的完美状态,千百年来为人类所孜孜以求。我国现行《物权法》旨在定纷止争,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平等保护物权,有利于维护社会关系之和谐;注重环境保护,意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表明了《物权法》对和谐道德理念的自觉追求。《物权法》的终极价值,就在于限制过度膨胀的种种人欲,以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卫春燕 《科技信息》2011,(12):I0196-I0197
自由和平等之间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极端的自由和极端的平等之间是矛盾的,而相对的自由和相对的平等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罗尔斯强调的是后者,他的《正义论》就是在用一致的一面协调二者的关系。这体现在他的正义的两个原则中,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其理论背景、理想建构都与中国的现实有很大差距,但仍然对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欧·亨利小说看美国社会“精神生态伦理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亨利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之一。透过他的短篇小说,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下层民众因内心极度压抑而导致的变态心理、家庭中扭曲的夫妻关系以及社会中大量"多余人"的出现等。解析欧.亨利作品中的这些"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将为我们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名剧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争夺田庄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剧本触及到了生态女性主义非常关心的众多问题,诸如女性与自然的等值、自然女性化、女性自然化以及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的“失语症”问题。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两性间的平等互补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绿色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提倡人人自由平等.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爱因斯坦说过:"只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更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的《虹》描写了布朗温家族三代人在婚姻与爱情、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命运,凸显了作者对两性关系与人生意义之间的问题的独特思考。面对人类沦为工业文明的奴隶这一不良社会后果,劳伦斯认为只有和谐的性爱关系才是祛除弊病的新动力,他推崇直指本能的"血性意识",并以之来阐释人生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刘杨 《科技信息》2011,(11):162-162,165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怨交织,双重人格集于人物一身。希斯克厉夫经历了人性的歧视、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快乐和林顿带给她的虚荣中徘徊。男女主人公这种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正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即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由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2.
张伟巍 《科技信息》2012,(34):I0013-I0013
本文以小说《千亩农庄》为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索了女性身体与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系,以及人类贪婪的欲望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所造成的伤害,以期唤起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之间应如何和谐相处,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名剧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争夺田庄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剧本触及到了生态女性主义非常关心的众多问题,诸如女性与自然的等值、自然女性化、女性自然化以及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的“失语症”问题。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两性间的平等互补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爱情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女主人公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个人形象的审美特征,同是美的,但又各有特性。席勒的路易丝·米勒在争取爱情的自由和人的平等上更有主动性,斗争性也更强。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他通过个体从群体分化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从平等到阶级压迫再到平等以及妇女的解放是人解放的尺度的历史分析,展望了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平等思想是卢梭学说的精华,其集中体现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中。卢梭基于规范的伦理立场,破除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将平等的内涵和标准植根于超越物质羁绊和时空限定的纯粹人格之中,进而把平等上升到道德平等理念的高度。而同时卢梭对于平等的论述实际是通过平等的反面即不平等来证成平等,对平等的否定之否定最终实现社会平等在于人们通过公约建立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姚纯静 《科技信息》2010,(3):166-166,183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这部作品承载了劳伦斯对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思索与探寻。可以说是一部包涵生态女性主义意蕴的作品。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地对待与自然和女性。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语是社会交际中用来相互称呼的表达方式,交际活动参加者的地位、身份等权势关系通常蕴含其中。这使得语义上等值的称谓语翻译更难实现。《茶馆》中人物角色较多,且人与人之间的权势关系多变,选择英若诚译本和霍华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以考察译文是否考虑权势关系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尔王》以父母子女之间的伦常关系为普遍性和永久性的题材而伟大,通过子女的忠孝与忤逆反映了一段最基本的人性而流传古今。从和谐的视角,在社会、家庭和人的内心等层面剖析了《李尔王》悲剧的成因,不仅具有特定时期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康英 《科技信息》2008,(23):189-189
爱情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它绝不能被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和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在大多数人的个人生活中,人们总希望去寻找积极的,有意义的和浪漫的爱情,并期望信誓旦旦,恩爱一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追求爱情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爱,真爱是两个人之间心灵息息相通的交融,如果你真的爱她或他的话,绝不会计较她或他的好与坏,有时说我永远爱你这件事绝对比要把它付诸行动要容易的多.像大多数著名小说家一样,夏洛特·勃郎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简·爱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