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景观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述因素以及以人的第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学成 《科技信息》2008,(32):125-125
城市规划解决的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诸因素以及以人的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解决的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诸因素以及以人的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本文提出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仅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人民快节奏的生活,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人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来缓解。城市社区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社区的建设就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好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使人们下班回家以后,可以在社区内游玩、休憩,缓和由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解除疲惫。因此,社区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国内建筑环境设计中忽视小环境、小空间的局面,从现状中加以分析,提出人是城市环境空间的主体,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必须关注人的尺寸与感受,并最终反映、包含和支持人的活动,回答环境空间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都江堰市建筑震害调查结果,考虑城市空间演进及地震动作用空间差异影响,研究了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建筑震害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首先,根据都江堰市城市区划及震害特点,空间上将沿远离山体方向划分为内环和外环两部分;然后,考虑抗震设计规范体系演进对城市震害的空间分布影响将建筑按照典型建设时期分类,对比研究了各时期建筑的震害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分析了城市空间演进、地形条件、场地条件以及与断层破裂距离等因素对震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建筑的空间演进是影响震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都江堰市早期建筑平均震害指数最大可达新建建筑的6.5倍;地震动作用的空间差异也是影响震害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内环区域的平均震害指数可达外环的1.88倍.该研究为未来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及震害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所显示的格调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亚热带滨海城市新建筑浪潮不断,但许多新建筑缺乏与滨海城市的自然气候、原有建筑实体、开放空间及城市人的社会生活等外显特征之间的有机结合,如何继承和发挥亚热带滨海城市的固有风貌与特色,是解决现今新建筑所面临的“场所精神”丧失等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筑业也不断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规划严重的影响着城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域保护与更新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修复设计、风貌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小的细节都在影响着城市规划,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建筑在组成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诸要素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更突显了城市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庞颖 《科技信息》2010,(36):I0183-I0183
唐代净土宗经变画中的建筑空间环境和人的心理感受是结合性的设计,是将作品的形式与建筑空间的内涵完美整合在一起的整体性艺术。通过建筑的空间因素来实现其真正价值,这样才能把建筑空间的物质性与壁画艺术的精神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净土宗经变画的完整生命体。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即正确处理好建筑绿化、水系、道路、人文风景等城市要素。建筑设计即主要解决建筑个体中的问题,趋向于独立性,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中的几大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从城市空间与建筑环境的区别、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高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等一系列问题出发,指出相应措施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合理结合,从而创造出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的同质化问题凸显,这将削弱城市竞争力,滞缓城市发展。从现象学出发,以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核心,探讨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重庆、贵阳的几个网红节点空间为例,从历史文化传承,环境利用,空间、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和特征。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的共同作用是网红节点的形成基础。规划设计中:应更多关注人的体验,回归城市设计的根本,使节点空间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将人的意识作用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同时,在节点空间营造上应注重场所感,突出城市文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晶晶  刘纯翰 《甘肃科技》2012,28(7):142-143,152
城市,是以“城”+“市”的模式,把建筑空间和人的活动,延伸到大地环境中的人化空间实体.一些学者混淆了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把城市社会的现象、属性错接到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空间上,把城市社会的特性、本质和定义当成了城市(空间实体)的特性、本质和定义.因此,从城市设计层面上对于空间实体性和社会性进行概念区分,明确社会性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来营造的,而城市的实体才是城市设计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4.
建筑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元素,相互间必然存在排斥、竞争、摩擦,需要通过整合—即整体的调控和必要的约束、限制甚至强制,实现相互协调与合作,使之共生于一个整体之中。整合的目的是架构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组织结构,促进系统整体突现性的产生,进而达成有机、有序。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渗透与交融,是实现两者差异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拥挤的问题,足够的通透性与可变性空间就必然成为设计师们解决该问题的重点.玻璃的使用就不再局限于对华丽的幕墙外观造型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建筑空间的内在层次、建筑的开放性和内在信息的展现.玻璃的表现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新风,也是信息时代中设计师对空间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原认知下的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分异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本原的认知,在人本理念引导下思考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分异,认为人本需求引发建筑的成长,引发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安排,引发城市设计对城市的活力创造,后者的出现解决了前者的缺失,本原上是融合的;建筑、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更为物质化、环境化、政策化三者有机契合,必然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商业步行空间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商业步行街的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认为步行内部环境设计应体现:以人为中心;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具有空间逻辑性;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与空间感受.步行街的空间构成包括"点"、"道"、"场"三部分,空间序列安排强调系统性、清晰性和功能性.以合适建筑如步行街入口、历史性建筑、大型购物中心等形成"点"."道"的宽度,要考虑步行人流密度、行人观赏视线两侧建筑的日照条件,特种车辆的通行."场"作为供游客休息、交往的场所和空间转换的枢纽,应满足人们"必要行为"和"随机行为"的需要.步行街内部环境装饰要注意色彩、纹理、夜晚光照的运用,并利用绿化调节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紧密.这种碰撞、融合与协作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我们运用和谐的内涵,创造了一个内部与外部共生的和谐空间,规划着一种生活,确定着一种态度.设计中在解决各种矛盾中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系统的思考基线、肌理、秩序等元素,通过对位、对称、渐交等一系列设计手段重新建立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场所、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一种平衡体系,最终以求解的方式推导生成新建筑,在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浪漫、技术与艺术、简单与复杂之间寻求和谐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0.
公共建筑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系,又受城市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其入口空间只是公共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当今城市中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使用质量现状,结合功能与尺度感受的提升需求,提出城市中公共建筑入口空阃庄遵循整体性、人性化、多样统一的原则和若干改善问题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