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不论干雨季,橡胶、胡椒和咖啡根际土壤放线菌中,链霉菌的分离频率最高,占总分离频率的40%以上.其中,三作物根际土壤的链霉菌、链轮丝菌、马杜拉放线菌和孢囊放线菌等属的分离频率干季高于雨季、而小单孢菌、诺卡氏菌、游动放线菌、间孢囊菌和钦氏菌等属的分离频率雨季高于干季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台南盐田中嗜盐和耐盐菌群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2002年冬春夏3季在连云港台南盐场取卤水和底泥样品,对嗜盐菌和耐盐菌的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盐度(6.6%-32.3%)盐池中栖息着不同的菌群,夏季嗜盐菌和耐盐菌数量较高,主要以盐单胞菌属、海球菌属、盐水球菌属等非芽孢菌为优势菌,低盐度(6.6%-9.9%)池中耐盐菌数量高于嗜盐菌,中盐度(13.8%-17.4%)池中耐盐菌数量接近嗜盐菌,高盐度(20.2%-32.3%)池中主要为极端嗜盐菌.此外,底泥中嗜盐菌和耐盐菌的数量一般高于卤水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云南省大理市洱海湖体真菌类群,在干季与雨季分布的情况。经调查研究结果,真菌在湖体分布总共有28个属。干季有26个属,其中优势类群有4个属;雨季有11个属,其中优势类群有4个属。干季与雨季真菌优势类群的主要区别是水霉属Saprolegnia.在雨季明显减少,不属优势类群。Tetracladiumsetigerum(Grove)Ingold.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单毛菌属Monoblepharis和离壶菌属Sirolpidium.滇池未发现,但在洱海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应用自然沉降法,采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采样及培养,对滇润楠的抑菌力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润楠树体周围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较对照区域显著降低,抑菌效果达40%以上,表明滇润楠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干季中滇润楠的自然抑菌率高于雨季,分别为42%和40%.干季中滇润楠抑菌率的日变化在35.82%~61%之间,1 d中抑菌有2个较明显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抑菌率分别达61.0%和50.0%;而在雨季,其抑菌率日变化在40%~71.7%之间,1 d中抑菌仅1个峰值,出现在13:00,抑菌率达71.1%;除7:00外,雨季中随日进程各时段的抑菌率均高于干季.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在铺有泥沙质底池塘底泥的水槽中养殖刺参,通过检测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及底泥硫化物的降低率,最终确定菌藻联合处理系统中各成分的最优初始添加量分别为:小球藻1.0×10~7细胞/L,微拟球藻1.5×10~7细胞/L,光合细菌1.5×10~7CFU/L和芽孢杆菌1.0×10`7CFU/L.将该最优配比菌藻联合处理系统分别施加到铺有泥沙质底、砂质底和泥质底底泥的水槽中,在为期80 d的刺参养殖过程中,观测其对水质和底质的修复和改善效果.结果发现,该菌藻联合处理系统能显著降低水中硫化物、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和底泥硫化物含量,显著提高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同时有效降低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碳的含量,对有害细菌的生长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藻联合处理联合处理系统改良效果显著,对泥质底底泥的改良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程海的真菌     
本文报道了对程海真菌的区系组成及其在湖体中的分布状况、季节变化和优势类群的研究结果。共分离鉴定了真菌20个属。与云南主要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比较,程海的真菌(尤其是鞭毛菌)类群较为贫乏,区系成分也有明显差别,分离到了根囊壶菌(Rhizophlictis)和丝枝霉(Abhanocladium)等属。底泥中的真菌类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总菌数在雨季明显增加。水中及周丛生物上的真菌类群季节变化明显,旱季里出现的真菌类群较雨季丰富多样,表现出与滇池、洱海相同的规律性。优势类群为细囊霉(Leptolegnia)、根生壶菌(Rhizophydium)、拟青霉(Peacilomyeces)、青霉Penicillium)和枝孢霉(Cladospouium)等属。  相似文献   

7.
为了得到厌氧氨氧化菌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利用培养成熟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进行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因素研究。探讨了温度、pH值、COD、进水基质(NH_4~+-N和NO_2~--N)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菌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范围为7.0~8.0;COD质量浓度低于100mg/L时,对厌氧氨氧化菌无明显抑制作用,COD质量浓度高于100mg/L时,反硝化菌生长占据优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进水基质NH_4~+-N和NO_2~--N在质量浓度分别低于1 540mg/L和140mg/L时,厌氧氨氧化菌活性没有受到严重抑制。控制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最适生长条件,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快速生长,进而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微山湖河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对其水体和底泥中可培养异养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显示,该水域优势菌的优势度高,多样性指数低.在出现的25种菌落中,优势菌为芽孢杆菌、链球菌属和气单胞菌属.水体中优势菌的优势度为43.75%,多样性指数H为1.542;底泥中优势菌的优势度为55.56%,多样性指数H为0.9949.参照沈韫芳多样性指数标准,微山湖河蟹养殖水域受中到重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须加强保护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究不同浓度硫化物对黑臭河道底泥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同时分析底泥细菌、反硝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响应变化,为强化底泥反硝化脱氮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硫化物(8 mg·L~(-1))对底泥反硝化潜势无明显影响;适宜浓度的硫化物(40和64 mg·L~(-1))对底泥反硝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当硫化物浓度升高到96 mg·L~(-1)及以上时,还原态硫对反硝化过程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底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硝化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为主;同时,底泥细菌总数明显增加,代谢菌群的nirS丰度比、dsrB丰度比分别为1.42%和0.05%,相较原始底泥(0.15%,0.19%),反硝化细菌增值明显,但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湾驴驹河站位点10 m等深海水及底泥为样本,水样经滤膜过滤富集培养,底泥经稀释分离后,对孢子进行反复划线分离,筛除相同菌落后,共得到7个不同菌株,编号为BH01~07.经鉴定,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 Pers.ex Fr.)2种,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3种,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2种.首次阐明了渤海湾驴驹河水域海洋真菌分布的主要类群,其中,皱褶青霉(Penicillium rugulosum)系的两个菌株以及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为渤海湾水域初次报道的真菌种类.  相似文献   

11.
程海藻类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1984~1985年对云南省境内的程海进行藻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以及湖水理化性质调查研究的结果。程海湖没有出流,蒸发量大于入湖水量,水位以21.2cm/年的速度下降,湖水的pH为9.0,离子总量年平均为1.02mg/1,其中Na~+为187mg/1,Mg~(++)为69.4mg/1,HCO_3~-为558mg/1,CO_3~(--)为149mg/1。鉴定出藻类植物126种及变种(含一个新种),以硅藻门(80种),绿藻门(31种)和蓝藻门(11种)为主。浮游植物的年平均数量为824,688个/ml,蓝藻占优势,占总量的99.8~99.9%,春末夏初,卷曲鱼腥藻形成的蓝藻水华覆盖了大半个湖面,其种群纯度达99.7%,未发现蓝藻水华引起中毒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程海是一个由淡水湖向咸水湖过渡的苏打湖,并且不再届贫营养湖。其丰富的藻类植物,尤其是数量巨大的蓝藻以及特殊的生态环境是极宝贵的资源,应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河流pH值是河流水环境的重要指标及其健康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滇池流域4条有代表性的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流水体pH值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pH值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滇池主要入湖河流pH值上游呈弱酸性,中下游呈弱碱性,下游pH值出现下降趋势;雨季的河流pH值波动比旱季大,源头的pH值变化幅度小于中下游;影响滇池入湖河流pH值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总溶解性固体(TDS: Total Dissolved Solids)和总氮(TN: Total Nitrogen),主要离子是Ca2+、HCO3-和Mg2+;碳酸盐平衡缓冲系统和离子平衡缓冲系统的变化是造成滇池入湖河流pH值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河湾流域为研究对象, 基于流域降雨径流污染?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海湾水动力水质联合模型, 分析研究区溢流污染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年流域主要污染源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溢流污染; 溢流污染占入河湾总污染负荷的30%左右, 雨季升至50%左右, 成为深圳河湾流域雨季最主要的污染源; 溢流污染负荷季节差异性显著, 雨季占全年总负荷的85%以上; 溢流污染负荷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 当降雨强度相差不大的时候, 雨前干旱时间越长, 溢流污染负荷越大; 深圳湾内湾水质比外湾差且波动更明显, 雨季内湾及湾中水质比旱季差且波动更大; 在场次降雨情况下, 内湾水质波动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最严重, 湾中及外湾水质波动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 在降雨重现期为0.25~0.5 年(2小时降雨约45~60 mm)时, 深圳湾水质超标最明显, 水质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的持续时间为12~20天。  相似文献   

14.
淮河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各小流域支流,因此研究支流污染物质输出特征对淮河的污染物质减排和水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选取淮河支流西淝河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12月期间对流域出水口断面水量、水质[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  相似文献   

15.
 以斜叶榕F.tinctori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木质部与其各种潜在水源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西双版纳地区斜叶榕在不同季节的水分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在干热季时的30cm土壤处水势达到最低值-30.5kPa,在雾凉季时此深度土壤处出现最大水势,为-14.5kPa,在各个季节70cm处的土壤水势几乎没有变化.雨季时的土壤含水量比雾凉季与干热季都高(P<0.001),而雾凉季与干热季的土壤含水量则没有显著差异(P=0.64).通过对雨水、雾水、浅层土壤水、深层土壤水、树干腐殖质水及植物木质部水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得出,在雨季,雨水与浅层土壤水是斜叶榕的最主要水源;雾凉季时,斜叶榕主要利用土壤水(包括浅层土壤水与深层土壤水).干热季时,浅层土壤水是斜叶榕的最主要水源.因此,斜叶榕的水分利用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东平湖周边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质量,运用离子分析、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及Gibbs图等方法,对研究区枯水期及丰水期溶解性总固体(TDS)时空分布、离子特征、水化学类型、影响因素和离子来源进行了分析;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布及水质成因进行了简析。结果表明:东平湖周边地区地下水TDS值普遍偏高,枯水期与丰水期空间分布规律差异不大;地下水中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3-、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枯水期以HCO3?SO4-Ca?Na型水为主,丰水期以HCO3 -Ca?Na型水为主;枯水期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部分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离子主要来源为蒸发岩溶解及碳酸盐溶解的共同作用,丰水期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离子主要来源为碳酸盐溶解;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差,枯水期与丰水期水样中Ⅳ类水(较差)及Ⅴ类水(极差)占比均超过了50%,但丰水期Ⅱ(良好)、Ⅲ(较好)类水比枯水期同类水分布区域更广。  相似文献   

17.
镇宁县桂家湖水库大坝加高工程,主坝的两坝肩及4#副坝,设计为均质土坝,因选定料场中的土料含水量较高,贵州阴雨天较多,土料翻晒困难,难于满足填筑的质量和进度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技术论证采用风化料代替粘土料进行大坝填筑施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研究其水体颜色的时空分布能够为评估洞里萨湖水质综合状态的变化提供重要信息.该研究使用2000年-2018年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地表反射率数据,在水体颜色指数FUI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洞里萨湖色调角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差异、色调角与水面面积的关系、水体颜色变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富营养化状态的逐年变化.结果表明:1) 洞里萨湖的水体颜色在19年间呈现由黄向绿的转变,但不显著,2014年-2016年的年内差异明显减小并出现了短暂的稳定;2) 不同月份色调角的逐年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有8个月的色调角与面积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强的正/负相关关系分别出现在雨季6月(R=0.72)和旱季12月(R=-0.86);3) 在雨季、旱季的代表月份6月、12月,色调角年际变化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12月的逐年变化幅度明显高于6月,但变化趋势呈现显著性的区域较少;4) 19年间,洞里萨湖的营养化状态在雨季6月以“富营养”状态为主,在旱季12月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量化了近20年来洞里萨湖水体颜色或水质综合状态、富营养化程度的演变程度及空间分布,为该湖泊的水质监测与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