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城市地区内,具有生态、文化、景观、控制、保护、价值等多重功能和目标的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是城市地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是改善城市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空间保障.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包括:人性化的尺度;强化游憩、交通及室外展览功能;强调公众参与性.开放空间是各种类型要素、功能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合起来的空间体集合,是园区活动不可缺少的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蕾 《河南科技》2007,(7):44-44
<正>城市空间作为艺术的一个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通过建筑的手法来表现艺术的特征,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虽然城市空间理论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它作为艺术应用在实践中,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其对于艺术的体现可与任何形式的表现方式媲美。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随机形成的城市空间带来的负面效应 ,论述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性、层次性、可达性和延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性 .提出了对随机发展的城市结构及功能应实行战略性调整 .以滨江为发展轴及中心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 ,创造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国民生态意识的萌生,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裕,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得到舒缓和松弛。在城镇建设方面,也同样更加重视构建多种优美的自然景观,营造悠闲舒适的环境,反映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人们尤其热切期待着景观生态园林这样的绿色开放空间。景观生态园林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生态园林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空间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地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  相似文献   

7.
文化空间已经成为城市或区域发展的重要功能空间,城市内河也是一种文化空间资源,它的独特形态、环境和文化,使其具有显著的休闲旅游价值.休闲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尤其是对目的地文化空间的解读与设计.在对文化空间理论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依据福州城市内河的区位、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做出了福州城市内河休闲旅游的主题区选择和开发设想.以期对类似文化型城市内河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综合管沟是指将两种以上的城市管线集中设置于同一人工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沟以铺设城市生命线设施,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讨论兰州新区空间发展的战略,通过分析兰州新区的建设背景,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条件和约束,提出跨界交通网络衔接、区域产业体系优化、低碳生态系统示范、城乡公共服务提升等发展战略;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提出新区空间结构与组织方案,确立“两带双轴”的功能结构和“两区三廊”的生态格局;最后,提出对我国西部大城市而言,新区发展规划应在交通走廊、要素流动、空间组织三个层面实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组织与示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诸多领域如地理学、生态学、城市学、社会学等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网络检索资源,对国内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研究内容分析相结合,探索国内外在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热点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城市绿色空间研究侧重于城市生态、规划和景观格局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遥感技术和统...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数字城市应运而生,并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取得一定成效。构建数字城市就是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社会、自然、经济、人文和环境等要素数字化,按空间位置集成起来,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一本文,笔者就这两方面对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70亿人口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并且这个数字依然在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城市空间被严重压缩,必须采取新的途径扩充城市空间,这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愈来愈受到关注。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构建三维立体城市,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并有效扩充城市容量,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空间重心转移计算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趋势与速率,结果为:1994-2005年间南宁市主要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其中向东扩张最为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94年的2.25倍.1994-2001年城市扩张速率仅为7.71%,城市空间重心逐渐向东移动.而2001-2005年,城市扩张速率达到11.57%,城市空间重心转向东南方向.影响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的因素有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政策推动以及交通发展的牵引.  相似文献   

15.
综合集成GIS、神经网络(ANN)、元胞自动机(CA)和灰色系统数学方法,构建一个灰色一USEM(Ur-ban Spatial Evolution Model)模型,并模拟预测延吉市2010-2020年问城市空间扩展状况,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延吉市建城区面积将扩展至122.8 km2;城市扩展仍将沿着东、西、北3个方向进行,但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展将会呈现出由低速蔓延、填充式扩展转变为跳跃式快速扩展模式,南部、西北部将会出现许多条带间,且延吉市东部也会出现少量的跳跃地块.  相似文献   

16.
<正>一、城市设计的失效问题1.城市设计在空间实况中的失效。深圳具有背山面海,山河湖海俱全的自然景观优势,特区的城市结构呈带状组团式分布,城市格局丰富、结构清晰。先后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设计导引》和《深圳市整体城市设计》等城市设计研究,从总体上把握了深圳特区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香港拥有东西方的城市文化,其公共空间的演变凸显了经济对都市发展的影响。香港作为购物的天堂,在有限的城市面积中,购物中心的覆盖率极高,因此,香港主要的公共空间几乎都居处于购物中心之中。购物中心的户外公共空间聚集了城市不同的设施供市民使用,因而建构了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此空间不属于私人管理的公共空间(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POPS),应该广泛地对市民开放,然而业主却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地侵犯着市民的权益。由于购物中心户外公共空间被私人擅自占用而引发了公共空间权益的争辩及讨论的热潮。以此为引导,探讨了香港公共空间的发展情况。为说明问题,购物中心的户外公共空间成了重要的案例。通过探讨公众对购物中心户外公共空间日常参与的情况,强调了私人业主对公共空间的监控及其私有化、商业化的进程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城市环境系统反映了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污染物总量的60%是在城市产生的,而城市面积仅占人类居住面积0.3%。城市既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的地域空间,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城市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城市的设计师们认为自己是唯一能够使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概念化的专家。他们秉持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却无视城市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飞快地展开着城市设计。举例来说,为使香港转型升级而成为世界性城市,香港的一些旧城改造区改建成了公共空间,为了获得立法机构对这些市政项目的批准,政府常常通过假设普遍的城市使用者们会有的日常生活实践来制定设计方案。实际上,这个概念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并不能完全涵盖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所有细节。从另一方面说,由于目前的设计方法都是假设全部的人都是标准化的"普通人",因此基于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使用者的所需所求。并且人们所指的"日常生活"是每日每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并非"陈腐守旧的和毫无意义的",所以城市使用者的行为也很难机械地理解或用一个模型去硬套。虽然城市使用者对生活环境的反映会随着城市的转型而逐步改变,但是他们对空间却非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一种富有创新的行为和艺术的积极回应。依此为前提,阐述了"空间接受"这一理念,以推动一个无需设计师的城市创新,并向设计师、规划师、管理者和政府呈现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视角。其中还包含着一段实证研究:即分别通过在香港湾仔北和湾仔南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访谈等方式,以了解城市使用者在居住环境中的战术性和创新性接受,而由此证明在开展城市设计时将日常生活实践融入其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使用者的角色问题,进而得出了城市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城市空间使用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吕拉昌 《高师理科学刊》2007,27(6):60-64,76
回顾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地理学界关于网络信息空间与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信息时代地理空间与城市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城市信息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