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剧小说是鲁迅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 ,不是指社会生活中那些痛苦和不幸事件及其对这类事件的主观体验 ,也不是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一种美的特殊的现象形态。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所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 ,具有肃穆、壮烈和悲愤的情调 ,又大都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那些审美对象 ,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悲剧。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在作品中 ,鲁迅把人生最崇高和壮美的因素集中起来 ,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他认为 :“悲剧将人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这是对悲剧内涵的精确概括 ,…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中的繁漪就是一个最复杂,最有"雷雨的性格"的悲剧性人物。她困守在无爱的婚姻牢笼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虽然努力抗争过,但在情人虚伪、苍白的爱情表白下不能自拔而最终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从个性解放与社会现实、情欲与个人以及个人在社会与情欲之间的尖锐冲突,探寻其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悲剧,是美学范畴的悲剧。 恩格斯在分析拉萨尔的《冯·济金根》一剧时,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论断,以后,一般将这一论断看作对悲剧的理论的概括。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我觉得,两者虽一致,但却有一定差别,我认为鲁迅对悲剧作的这一解释,可以把恩格斯的论断囊括进去,而后者却不能囊括前者,即,除了恩格斯所论述的那种悲剧外,还应该有另外类型的悲剧(如施昌东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个要求的阻力之间的悲剧的冲突”而导致的悲剧,他试图以此来解释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而这另外类型的悲剧,却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解释来概括。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形式中,宗教和文学恐怕是历史上最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记得叔本华曾经说过:诗是文学的灵魂,而悲剧又是‘最高的诗’。诚然,悲剧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伟大的悲剧就称不上悲。鲁讯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同样一提起宗教,人们就往往会想起西天的伟,天上的神,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提起家教,我们也会自然想起寺庙的烟,教堂的顶,然而宗教就在人们心中,作为历时最为久…  相似文献   

5.
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西方悲剧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人生的悲剧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坚贞不屈、悲壮的行为,为正义和真理而死,令人鼓舞奋起,上升到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与西方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具有大团圆或是光明的结局,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所谓"无事的悲剧"指的是,"极为平常的悲剧,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是灵魂毁灭的悲剧"①。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强烈的痛感,也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刚强的性格和外倾向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相似文献   

6.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三国演义》一方面赋予刘备集团以最美好的性质,同时又将其置于失败的境地,进而使人们在同情和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品尝到悲剧的韵味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般地说,悲剧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它要唤起人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和对高尚精神的崇敬。它所表现的总是代表真、善、美的社会力量的不幸,“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古希腊悲剧则往往是命运悲剧。第一个崛起在古希腊戏剧史上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与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同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他出身于奴隶主贵族,传说一生创作过90部悲剧和笑剧,其中传世的有7部,在戏剧比赛中获奖13次。他的代表作《被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思想特征和独特的悲剧美学追求.本文对鲁迅小说中悲剧主人公的不幸命运、痛苦灵魂及其悲剧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通过这些悲剧女性探讨了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及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水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被黑格尔视为艺术发展顶峰的戏剧,是最富于综合美的艺术。而其中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强烈震撼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崇高的美感。优秀悲剧留给人的印象难以磨灭,其对人们灵魂的启迪、净化、感奋等作用是巨大而有效的。陈毅同志就说过,川班演的《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使他在平生寓目过的新旧剧中,领略到了“悲剧至味”,乃至“迄今恍惚犹在心目。”  相似文献   

11.
悲剧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人生的积极价值。悲剧艺术不同于现实的苦难,它不仅能唤醒人的伦理意识和行动实践意识,更重要的是引起人的审美意识,在审美观照的过程中使人的情感和心智得到净化和升华。悲剧通过伟大的展示、磨难与毁灭,唤起人们惊奇、敬仰和赞美的情感;悲剧英雄的信念、毅力和勇气,使我们受到震撼和激励,并以其道德上的完美与不朽,唤起了人的崇高感。悲剧人生观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昭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知、追求完善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2.
<美狄亚>和<红楼梦>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悲剧,悲剧女主人公都面对着强烈的冲突,美狄亚面对的是复仇愿望与母爱构成的内心冲突,林黛玉面对的则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现实矛盾.然而两者对此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行为方武,虽然都是悲剧,但悲剧精神完全不同.在这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东西文化体系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13.
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个人的毅力与其内心的冲突赋予了影片《立春》浓郁的悲剧色彩。该影片的人物与社会、人物与自我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悲剧美。影片主人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渺小和无助的 在他人的目光中是变态和另类的 在自我的内心中是孤傲和矛盾的,这些关系的错综交织奠定了《立春》的悲剧美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积极的斗争:英雄人物在冲突中用行动来抗争,最后用生命将冲突推向顶峰,以体现自我在斗争中的最大价值。中国悲剧精神主要是忍耐:善良弱小的人物在冲突面前采取自我克制的态度,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冲突的缓和,是对忍耐的肯定。中西悲剧精神的区别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西社会不同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杜十娘悲剧形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娼妓文学园地中一位具有独特文化品味和美学价值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性格的生成发展同明代特殊的商品文化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杜十娘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新生活、新思想的积极追求,她的失败显示了新文化、新精神与旧制度、旧伦理的激烈冲突,因而也折射出社会悲剧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的命运一直是鲁迅倾心关注的社会问题。鲁迅笔下的少年儿童大体有两类.一是农家子弟.一是读书人家的子弟。这些作品大都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纯洁美好,也写了他们的欢乐。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他们的不幸,儿时的不幸和成人后更大的不幸,或“辛苦麻木”,或“辛苦辗转”。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鲁迅笔下的少年儿童彤象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方面探讨了雅斯贝雅斯的悲剧本体论:一、悲剧知识即源于存在的知,悲剧以显现存在的真理为最终目的。二、悲剧冲突是真理与现实的分裂,这种悲剧冲突是建立在作为纯粹可能性的自我与现实的关系上的。由于雅斯贝雅斯在其悲剧本体论中专注于对人的内在自我的领会与阐明,从而为我们发展以把握外在世界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确立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粉碎“四人帮”之后,文坛上出现了大量悲剧性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深刻地揭露了极“左”路线和“四人帮”的种种罪恶及其本质,在艺术上总结、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训,大大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悲剧艺术。随着历史向纵深发展,社会内部两种力量的冲突和斗争发生了变化,极“左”路线和邪恶势力与广大人民的冲突已经基本解决,悲剧性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但是,社会生活内部的矛盾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没有矛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意见:其一,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自由定义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定义,是应该抛弃的。其二,审美和艺术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不是被亵渎了,而是发展了,变成了一种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在戏剧创作中,冲突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戏剧情节是在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消解过程中发展的,换句话说,矛盾冲突构成了戏剧的灵魂。而《罗剧》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两个世仇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封建与反封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消解主要是通过暴力这个中介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暴力成了罗与朱二人之间爱情的对立物。本文将就《罗剧》中的暴力冲突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挖掘罗与朱二人之间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