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四川邛崃市调查了城市汉族326例(男为146例,女为180例)和乡村汉族422例(男为222例,女为200例)成人的体质指标,计算了体质指数,对四川邛崃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邛崃汉族男女性均为中头型、高头型、中头型、狭鼻型,而且男性还为中面型,女性为狭面型.邛崃汉族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宽肩型、中骨盆型,男性还为中腿型、中胸型,女性还为亚短腿型、宽胸型.主成分分析表明:邛崃汉族体部的体质特征介于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与南亚类型族群之间.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市调查了687例成人(城市男性149例,城市女性153例,乡村男性185例,乡村女性200例)的22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和16项观察指标,计算了12项头面部指数,对河北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河北汉族成人的头长、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面颊皮褶5项指标值和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2额最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5项指标值及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3项指数值与年龄呈负相关;3随年龄增长,河北汉族成人的蒙古褶出现率逐渐下降,眼裂倾斜度趋于水平,鼻根高度低型率逐渐增加,颧部突出度微弱型出现率逐渐下降,上唇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红唇厚度逐渐变薄,鼻翼宽度宽型出现率逐渐增加.总之,河北汉族成人头面部的软组织指标值多随着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而骨性组织指标值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贵州省安顺市调查了507例成年屯堡人(男251例,女256例)的13项体质指标,并与我国10个北亚类型族群、9个南亚类型族群及8个汉族族群的体质特征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屯堡人的体质特征进行讨论.结果显示,男性群体中,屯堡人与僜人和布依族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这3个族群的PCⅠ值和PCⅡ值均较小,表现为身材矮小,头面部狭窄,鼻部和口部较窄,鼻高值小;女性群体中,屯堡人也与僜人和布依族的体质特征最接近,但其PCⅠ值与一部分中国南亚类型族群(克木人、仡佬族、水族等)较为接近,PCⅡ值与北亚类型族群及江苏汉族、安徽汉族接近.总的来看,一方面,屯堡人的头面部特征相对稳定,较多地保留了北亚类型族群和汉族的特征;另一方面,受南方族群基因交流和生存环境的影响,屯堡人身材矮小而且头面部变窄,较多地体现了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江苏淮安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淮安地区的城市和乡村调查了汉族732例(男为370例,女为362例)成人的38项头面部体质指标,计算了13项头面部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对江苏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头宽、额最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耳上头高、红唇厚度这7项指标值与年龄呈负相关.(2)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这4项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3)随年龄增长,江苏汉族上眼睑有皱褶率增加,有内眦褶率明显下降,眼裂变窄,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低型率下降而高型率上升,上红唇厚度的薄型率明显增加,鼻翼宽的中等型率下降而宽阔型率上升.(4)随年龄增长,头面高指数值增加,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颧额宽指数、额顶宽指数值下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成人200例19项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随年龄增长,男性眼外角高于眼内角的出现率下降,肤色变浅.女性铲形门齿率下降,女性颧部突出度凸型率增大而中等型率减小,眼色黑褐色率减小而浅褐色率增大,鼻翼宽狭窄型率、中等型率减小而宽阔型率增大.(2)与男性相比,鄂温克族女性头发较直,颧骨较突出,耳垂较圆,上眼睑皱褶出现率高,蒙古褶略少见,眼裂较宽,鼻根较低,鼻翼较宽,鼻基部更上翘.(3)鄂温克族具有蒙古人种明显的容貌特征,如铲型门齿率较高,有蒙古褶率高,颧骨突出,褐眼色.其肤色较浅,鼻根较高,波发率较高,提示其族源来自西伯利亚一带,与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区别.(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鄂温克族与图瓦人、怒族、布里亚特人、独龙族、汉族(文昌)、仫佬族头面部特征较为接近,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云南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对云南呈贡709例(男性356例,女性3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围度值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躯干围度值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的线性增大,均与年龄呈正相关.(2)城市男性及乡村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30~3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在多数年龄组间均出现差异.(3)男性、女性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云南汉族围度值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福州地区乡村的382例成年汉族人进行12项围度值(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的测量,分析闽东语族群的乡村汉族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族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12项围度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男性除上肢的3项围度值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除头围、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围度特征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女性接近于我国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8.
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了山西祁县303例(男为150例,女为153例)城市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等12项围度测量项目,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男性头围、颈围变化不大;躯干部的4个围度值逐渐增大,在50-59岁组达到最大;四肢的5个围度值在30-39岁组达到最大.围度的绝对变化值与相对变化率,躯干部的围度变化较为明显.女性12项围度值变化特点与男性相似.(2)性别间比较,男性除臀围、大腿围外,其它10项围度均数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臀围值变化明显,男性腹围值变化明显.(3)男性与女性6项围度值均明显大于我国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诸族群.与我国北亚类型诸族群比较,山西城市汉族人胸围、大腿围、小腿围值大,头围值中等.(4)聚类分析显示:山西城市汉族与山东城市汉族、塔塔尔族最为接近,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江西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江西省丰城市高中生汉族372例(男为233例,女为139例)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优势眼等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结果显示:(1)江西汉族扣手右型率为60.20%,在我国族群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利手右型率为94.4%,利足右型率为94.01%,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叠臂右型率为48.1%,叠腿右型率为71.5%,在我国族群中右型率较低;起步类型右型率为48.4%,小于多数我国北亚类型族群,但大于多数南亚类型族群;优势跟的右型率为64.8%,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2)江西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3)在江西汉族21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有扣手与利手、扣手与叠腿、利手与叠腿、利手与利足、叠臂与叠腿、叠腿与利足、利足与起步类型、起步类型与利眼共8对性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安徽省滁州地区成年人的头面部变化特征,在安徽滁州的城市和乡村分别调查了汉族690例(男为351例,女为339例)成人的头面部体质指标,计算了头面部体质指数,并且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对该地区汉族的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1)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下颌角间宽、形态面高、鼻高等8项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2)唇高、上红唇厚度、头宽、额最小宽、头最大围、眼外角间宽等6项指标与年龄呈负相关.(3)随年龄增长,安徽汉族上眼睑有皱褶率增加,有内眦褶率明显下降,眼裂变窄,眼外角高率下降,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低型率下降而高型率上升,上红唇厚度的薄型率明显增加,鼻翼宽的中等型率下降而宽阔型率上升,颧骨突出度增加,鼻根高度下降.(4)随年龄增长,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增加,口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云南呈贡地区呈贡一中350例汉族学生(男性147例,女性203例)进行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类型的调查,将调查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的方法分别进行性别间和族群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1)云南呈贡汉族卷舌率为60.9%,叠舌率为4.0%,翻舌率为29.1%,尖舌率为56.6%,三叶舌率为4.0%.(2)卷舌、叠舌、翻舌、三叶舌出现率性别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舌出现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云南汉族与我国其他12个族群相比,云南呈贡汉族翻舌率偏高,叠舌率、尖舌率中等,卷舌率、三叶舌率偏低.(4)云南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之间不存在基因互作关系.(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汉族与湖南汉族、四川汉族、山东汉族、江西汉族较为接近,而与少数民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2009~2013年测量了26940例汉族成年人的身高值,其中乡村汉族人16503例,城市成人10437例,对11个汉语方言族群成年人的身高进行了分析.乡村汉族中,江淮方言族群(男性167.3±6.4 cm,女性156.5±5.6 cm)身高最高,华北方言族群男性167.3±6.4 cm,女性155.7±5.7 cm)、吴语族群(男性166.7±6.9 cm,女性155.6±5.9 cm)身材较高.城市汉族中,东北方言族群(男性169.5±6.7 cm,女性158.0±6.1 cm)身高最高,华北方言族群(男性168.5±6.2 cm,女性157.3±5.8 cm)、江淮方言族群(男性169.2±6.2 cm,女性157.1±5.6 cm)身材较高.在农村和城市族群,赣语族群(男164.0±6.3 cm,女性153.9±5.0 cm)身高最低.汉语方言族群身高的不同是遗传背景、不同的环境因素以及中国各地劳动强度,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海南琼海市和万宁市的城市和乡村调查了汉族643例(男为334例,女为309例)成人的22项头面部体质指标,计算了13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海南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① 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这4项指标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这4项指标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并且上述指标值在不同年龄组中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② 随年龄增长,口指数值下降,并且在不同年龄组中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海南汉族人头面部测量指标与指数值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安徽滁州地区694例汉族成人的12项围度值,包括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少数民族族群和部分汉族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安徽滁州地区城市汉族男性的围度值均高于乡村男性,除前臂围外,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女性除头围和大腿围外,其他围度值均高于乡村女性,在头围、颈围、前臂围和上臂最大围方面,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徽虽地处偏南,但根据聚类分析,安徽汉族与我国北方众多族群一样,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呈贡地区调查了350例(男147例,女203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拇指类型、环示指长、指甲类型、足趾类型).结果表明:(1)环示指长和指甲类型出现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云南汉族的过伸型拇指、环指长型出现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指甲扁型、坶趾长型出现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云南汉族手足4项遗传指标之间相关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汉族的手足4项遗传指标与云南蒙古族、四川汉族和鄂伦春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江西省丰城市汉族372例(男为233例,女为139例)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江西汉族卷舌率为65.10%,叠舌率为3.00%,翻舌率为19.40%,尖舌率为77.20%,三叶舌率为7.80%,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中国族群中,江西汉族叠舌率、翻舌率、三叶舌率低,卷舌率、尖舌率高于南亚类型族群,低于北亚类型族群.(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布依族最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基本特征.(4)卷舌与翻舌、卷舌与三叶舌、翻舌与尖舌彼此间存在相关.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三叶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尖舌基因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杭嘉湖地区696例(男性为334例,女性为362例)吴语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值;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国内20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吴语汉族头围值在20~岁组最大,上臂围、前臂围及躯干部6项围度值在20~岁组最小.男女躯干部6项围度值、女性和城市男性上肢的3项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乡村男性和乡村女性的头围、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减小.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多数表现为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变化比城市成人更加明显.吴语汉族围度值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四川资阳地区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四川资阳地区497例(男220例,女277例)汉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四川资阳汉族卷舌出现率为64.79%(男性65.00%,女性64.62%),叠舌出现率为5.43%(男性5.91%,女性5.05%),翻舌出现率为19.92%(男性20.91%,女性19.13%),尖舌出现率为60.61%(男性55.91%,女性63.54%),三叶舌的出现率为2.21%(男性2.27%,女性2.17%);(2)资阳汉族卷舌率、翻舌率、尖舌率在我国族群中属偏低类型,叠舌率在我国族群中属中等水平,三叶舌率在我国族群中属很低水平;(3)其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卷舌基因与翻舌、尖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尖舌存在基因互作关系.(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资阳地区汉族与布依族、仫佬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利用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和体脂率对蒙古族13个族群的肥胖情况进行判定.测量蒙古族13个族群成人4 371例(男性1 872例,女性2 499例)的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臀围值,计算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体脂率,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1)身体质量指数检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部男性女性肥胖1度发生率最高,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男性、新疆察哈尔部女性肥胖2度发生率最高,鄂尔多斯部男性、布里亚特部女性肥胖3度发生率最高,13个族群肥胖4度发生率均较低或很低,云南蒙古族男性的肥胖1度、3度、4度和女性的肥胖1度、2度、3度、4度发生率均最低,云南蒙古族男性肥胖2度发生率仅高于杜尔伯特部;(2)腰臀比检测结果显示,13个族群的肥胖发生率均很高或较高,男性肥胖率最高的为布里亚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女性为云南蒙古族;(3)体脂率检测结果显示,杜尔伯特部男性、鄂尔多斯部女性轻度肥胖发生率最高,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中度肥胖发生率最高,鄂尔多斯部男性、新疆察哈尔部女性重度肥胖发生率最高,云南蒙古族男性的轻度、中度、重度肥胖和女性的中度、重度肥胖发生率均最低;(4)13个族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腰臀比曲线下面积小于身体质量指数.综合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率检测肥胖的结果,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男性和新疆察哈尔部女性肥胖发生率最高,云南蒙古族男性女性肥胖发生率最低.本文检测结果表明,以身体质量指数判断蒙古族的肥胖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