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犁以"荷花淀"和"山地回忆"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获得崇高的文学荣誉,本文主要讨论孙犁20世纪40-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铁木前传》、《秋千》、《村歌》等反映建国前后中国农民土改运动、合作化运动的农村小说是作者真诚思考、真实体验的结果,跟作者的审美理想、人道情怀相关。作品在抒情写意的青春画面中渗漏了迟疑、含混、暧昧的意绪,呈现出丰富的审美蕴涵,与同时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政治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2.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袁静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1):63-64,65-66
《孽海花》是曾朴的得意之作。曾朴酷爱法国文学,《孽海花》的创作受到了法国文学的影响。曾朴对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历史事件中汲取题材、注重作品和细节的真实性、突出典型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唐代即己成为很多诗人的题材.在后代,不少的诗词、戏曲乃至小说,都采用它作内容.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观点.本文拟就作品的思想倾向性进行归类分析,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演变过程中来探讨这类题材的成就和意义.一、李白塑造的绝代佳人象形李白与杨贵妃是同时代人,在供奉翰林期间,为唐玄宗写了一些行乐词章,其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先生在不同时期撰有《经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等三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些是现代知识分子自传中的代表性作品,并且充满了文学色彩。这三部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性质的文章,构成了一个自传体系,完整而真实地反映了邹韬奋的成长历程。同时,关于作品版本问题的探讨也为传记研究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杂剧中有一大批公案题材的作品,包括《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鲁斋郎》、《蝴蝶梦》等。这些作品大都涉及到重大的法制问题,如社会平等、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等,它们不但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中国法制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关汉卿的公案剧具有积极的开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 ,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文学的中译本 (特别是日本作家中译的《不如归》)、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 ,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斯坦贝克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单纯的阶级斗争解读。在后现代艺术观中,其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跨越时间长度大,具有丰富的历史解读价值。并且由于作者本人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人生经历,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超前的生态美学价值,兼具现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风格又赋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学价值。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斯坦贝克作品的研究意义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丰富。  相似文献   

10.
"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是新世纪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新世纪以来,"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引起读者热议的电视作品,其播出频道之多,收视率之高,令人惊叹.题材与主题的双重优势、电视剧的高质量和播出时机的恰当选择,是"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热播的主要原因,中国观众对电视剧的情有独钟和特殊观众的审美期待也是重要的因素."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有"历史纪实"和"新英雄传奇"两种类型."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对以往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突破和超越,对当下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民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宾中译本、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史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为保障国民政府征兵制在江西的推行,江西省政府构建了从军师团管区到基层乡镇保甲的兵役行政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兵役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征兵动员。战时江西的征兵为保障抗战胜利所需兵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耗尽毕生精力所创作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文学名著。他所创制的纪传体体例和表现手法,以及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历史人物传记和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空前繁荣的今天,重新研究、探讨《史记》纪传体的产生、基本特点及其文学意义,对于提高我国当前人物传记和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对于写出无愧  相似文献   

14.
干谒作为向先达者自衒才能的一种方式,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这种风气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行卷,不仅扩大了作品的题材内容,而且推动了诗歌、散文、小说的勃兴。但与此同时,有的文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作“序”和叶圣陶先生作“跋”的马君的《北望集》,是一本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新诗集。和当时许多慷慨激昂、充满战斗力量的抗战诗歌相比,它是属于另类的沉郁风格的诗。在新时代重新发掘、审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今天,这本风格独特的诗集,是对以往抗战诗歌的一个补充,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战争文学是以战争这一特殊题材为题材或背景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对战争生活的生动描写往往反映出文学家及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观念、情感、心理等等.俄罗斯大量的战争文学作品反映了该民族的尚武性以及在战争这一残酷环境中英勇顽强和幽默乐观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创作视野是开阔的,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其作品丰富的内涵总是可以让读者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王安忆的的多部作品,题材多变,叙述方式各异,但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精神实质,即它们都蕴涵了人类生存的尴尬困境,尤其是表达了一种身为女性不能改变的宿命遗失和对这遗失的充满深思与挣扎的悲悯。  相似文献   

18.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4):40-49
<桃花扇>散发着浓郁的兴亡之感,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历史剧,该剧是文人自省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集中关注文人总体命运的长篇叙事作品.理由1.文人是戏曲的主角;2.情节的总体流向显示出大众对文人的背弃;3.作者加工史料有意厚武薄文;正面人物中无一为纯粹文人,连一般意义上有高义的文人也不在正面人物之列.  相似文献   

19.
地震文学是文学样式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它与巨灾所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高度契合形成了汶川地震文学特有的应激样式,同时,通过对生与死这一极端命题的思考,汶川地震文学表现出折射人性光辉、探索生存价值、融注和谐期盼等永恒深远的叙事主题,它将打破当下的文学格局,对一般题材的作品形成巨大冲击和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0.
《茶话》中抗战文学的美学特征呈现出时段式的历史演变。整体上说,在抗战胜利之时,抗战文学的美学特征恢弘而悲壮;在新的内战爆发后,抗战文学的美学特征平实而客观;在内战胶着及民生凋敝之际,抗战文学的美学特征新奇而诙谐。这种美学特征的嬗变与时代概况与社会风习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