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方言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研究方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古代语言的面貌,也可以有利于方言区的人们了解自己方言与共同语的发展关系,从中找出相应的规律,从而学好民族共同语,《广韵》是汉语中古时期语音的代表,它的声、韵、调都或多或少地与汉语的各地方言有一定的联系,找出这种联系,可以为人们了解中古音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从《广韵》的反切上字入手,给这些反切上字注上玉林音,从中找出玉林话声母与《广韵》声母的关系,分析它们的音变条件,暨旨出了玉林放大在汉语音韵史中的价值,也为玉林人学习现代汉语普通话提供了相关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集韵》《广韵》小韵及反切的对比,可发现《集韵》有新增小韵与同韵内其他小韵重出的现象.《集韵》新增重出小韵共149个.根据小韵重出对象的不同,《集韵》重出小韵可分为四组,同时参照《广韵》音系中有无同韵系内相同声母、韵母拼合等,各组下又可分四声相承类、同部位相承类、新增拼合关系类、新增转移类等四个小类.重出小韵之间的实际差别是深入研究《集韵》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3.
《集韵》见、溪、疑、影、晓反切上字的分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广韵》一系的韵书里,牙、喉音声纽的反切上字,有一、二、四等一类,三等为另一类的分用趋势。《集韵》除接等的分用不同外,还有按开、合口分用的趋势。《集韵》这些反切上字的分用,显然受到当时盛行的等韵学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礼部韵略人《古今韵会举要》等一些韵书的反切。因此,研究《集韵》牙、喉音切上字的分用,并把它与《切韵入矿韵》及万关等韵图加以比较,木仅对了解北宋时期的语音情况有益,而且对隋唐至宋的一些音变现象也可提供线索,同时还可为解决《切韵入《广韵》及的图中尚存的问题提供材料。由于只有见…  相似文献   

4.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5.
(表解) 1、我们试图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地方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本表的总名是《蒲圻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表》,按蒲圻韵系由44幅“同韵字表”组成。 2、入表的字先按方言韵母分归各号“同韵字表”,韵序号和韵母音值标在“同韵字表”右上方;同韵字又再按方言声母分横栏,声母音值标在栏的左端;同韵同声字还按声调分为六个竖档,调值标在档的上端。同表的字即同韵,同栏的字即同声,同档的字即同调。由表内横栏竖档交织成的各方框里的字(即同框字),声韵调全同。  相似文献   

6.
连南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其境内粤语属粤语勾漏片。连南粤语共有声母17个,韵母75个,声调8个。与广府片粤语的代表广州话相比,连南粤语最突出的特点有:古全浊声母清化不送气;拥有内爆音6、d;少量古清母字作[t^h]声母;唇音韵尾消失,古咸山摄、深臻摄今读合韵;古浊上今读绝大多数归阴去调。  相似文献   

7.
陈澧《切韵考》指出,传统所谓守温三十六母中的喻母在《切韵》中分为以余馀予夷以羊弋翼与营移悦等十二个字为切上字和以于羽雨云雲王韦永有远荣为洧筠等十四字为切上字的两类。在唐宋等韵图中,前一类一般放在喻母四等的格子里,后人就习惯上称之为喻四。 喻四是个不易被认识的声母,从谐声、切语、异读等材料看,它与唇牙舌齿喉乃至半舌半齿都有关系。本文企图通过这些关系的分析,弄清喻四从什么来,如何向中古演变,并对它的复杂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9.
从《慧琳音义》的材料来看,尤韵与幽韵已经相混成一韵,形成重纽韵。但只有在牙喉音中有重纽两类的对立,而唇音中只有原来的幽韵字,为重纽B类,原尤韵唇音字按声母的语音条件已分化为侯韵与虞韵。由于韵图没有按照实际的语音情况将尤韵唇音字列到侯韵和虞韵中去,而是仍列在尤韵三等,为了节约一个图,幽韵唇音字虽为重纽B类,但在韵图中也被列在四等。  相似文献   

10.
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舍,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蒲圻话·普通话字音对应表》,是一本帮助蒲圻人学习北京音的教学资料,也是一本帮助研究者了解薄圻音的参考资料。它把方言研究跟推广普通话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确实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与实用价值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 全书以蒲圻话的韵母为纲,分别按声母和声调的顺序,制成44个表,把同韵母的字集中起来,分量在有关的格子里。同在一横行的字,声母相同;同在一竖行的字,声调相同;同在一个格子的字,声、韵、  相似文献   

12.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音韵学的诞生。但"古音字类表"存在的一些讹夺等现象尚未引起前修时贤的关注。现参照《康熙字典》、《广韵》等辞书,分类列举"古音字类表"的疏漏现象,并以声母表和韵母表中韵字对应的情况稍加说明。  相似文献   

13.
耿军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102-103,109
中古“船”“禅”二母字多有混淆,难以分辨。本文把《广韵》中所有“船““禅”二母字加以统计和分析,使我们对这两个声母的字在今天的读音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开合口的层面分析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以唇音的角度,逐字探讨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口变化,发现在韵部合并及声母的影响下,《韵镜》一系韵图唇音字中的非组三等凡韵合口字发展到《韵法直图》一系韵图时全部变成了开口字。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音韵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古音学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中古音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在中古音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当首推陈澧。陈澧(1818—1882),广东番禺人,所著《切韵考》(附外篇)一书,创立了反切切语的系联法,从《广韵》的切语中推求《切韵》的声类和韵类,自成一家之说。后人普遍赞同他的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其书成为研究中古音学者的必读之书。然而,陈氏考订《广韵》后所得的声类和韵类,没有被后来学者采纳。周祖谟先生于本  相似文献   

16.
薛道衡的诗歌流传不多,但通过与《广韵》相对照,考其韵部分合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切韵》时代的薛诗多数已经反映出了《广韵》的用韵规律,如:尤侯同用、支之脂同用、歌戈同用、寒桓同用、唐阳同用、灰咍同用、先仙同用、真谆同用等。还有一些诗韵与《广韵》同用独用规律有不同之处,如薛诗中尤月同用、青与清庚同用、支齐职同用、豪叶同用、东职同用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青与清庚同用,反映了当时韵的特点,体现了《广韵》系统之前诗人们用韵的一些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陕北晋语的入声有比较明显的舒化倾向。从入声韵的舒化和中古声母之间的关系看,全清、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多,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次之,舒化最少的是次清声母入声字。中古各组声母中,影组声母入声字舒化都比较多,最少的是章组。就单个声母看,影母、以母舒化最多。从入声韵的舒化和韵摄之间的关系看,以咸山宕江四摄舒化速度最快,已经基本舒化,曾梗摄字次之,深曾通三摄舒化最慢。  相似文献   

18.
陕北晋语的入声有比较明显的舒化倾向。从入声韵的舒化和中古声母之间的关系看,全清、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多,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次之,舒化最少的是次清声母入声字。中古各组声母中,影组声母入声字舒化都比较多,最少的是章组。就单个声母看,影母、以母舒化最多。从入声韵的舒化和韵摄之间的关系看,以咸山宕江四摄舒化速度最快,已经基本舒化,曾梗摄字次之,深曾通三摄舒化最慢。  相似文献   

19.
广韵是重要的韵书,同时也是重要的辞书。 广韵本于切韵。陆法言写切韵的主要目的,在根据颜之推等群贤的遗意,建立崭新的语音系统,所以重点在审音,他“剖析毫厘,分别黍累”,费尽了心血。至于对所收韵字的训释,他于“诸家音韵”以外,还参考了“古今字书”,也是重视的,但究竟不是重点。从切韵残卷看,所有的训释都力求简明,有些常用字就未加解释。切韵行世以后,得到世人很高的评价和普遍的重视,后人纷纷地为它增字加注,使它向辞书的方向发展。长孙讷言作笺注,是因为切韵“酌古沿今,无以加也。然古传之已久,多失本源”,  相似文献   

20.
《等韵精要》是明清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韵图,是研究清代中期山西方言的重要语音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本书韵图部分韵母分析入手,与《广韵》韵母系统进行重点分析,说明二者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