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研究,从经济联系、生态联系、空间联系、文化联系等4个方面引入模型与指标,综合界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结果表明,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包括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巢湖、马鞍山、铜陵、滁州、六安等9个城市;其中,蚌埠、淮南、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和铜陵形成“L”形核心带,滁州、六安形成东西线形扩展带。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与“江淮城市群”范围相比较,主体部分一致;“L”形核心带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提出的近期核心发展地带相吻合,界定结果具有合理性,综合界定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和舞台,而科技人员则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主力,因此针对城市科技人员的统计分析具有独特意义。本文仅根据1997年安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最新数据对1996年我省21个城市市区(不含辖县)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特点作以粗略分析。 目前我省共设城市21个,包括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等11个地级市和六安、宿州、巢湖、毫州、宣州、贵池、界首、天长、明光、桐城等10个县级市。由于城市区划特点和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差异,从城市人口总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5):116-120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科学界定,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环境6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2012年16个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为4个等级:最高(合肥),较高(芜湖、铜陵、淮北、马鞍山、淮南、黄山),中等(池州、宣城、滁州、蚌埠),较低(六安、安庆、亳州、宿州),最低(阜阳).不同城市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同一城市不同准则层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11,(8):30-30
本刊讯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池州、马鞍山慈湖等7家省级以上高新区铆足干劲,加快发展,取得"十二五"开门红。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3月,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安徽省第一家民营科技园区--"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以来,到2005年底,安徽已先后在安庆、合肥、蚌埠、滁州、巢湖、芜湖等地设立11个省级以上的民营科技园区,园区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入园企业1002家,区内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47.4亿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把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孵化器事业正在全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了解,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孵化器23家,其中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综合性孵化器14家,以合肥软件园、合肥生物医药园为代表的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性孵化器4家;以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合肥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面向特定创业者群体的专门性孵化器5家.其中,合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合肥软件园、合肥大学科技园、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等5家孵化器已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全省大部分市都已建立了孵化器,其中:合肥¨家,芜湖3家,蚌埠、安庆、马鞍山、滁州、铜陵、淮南、宿州、巢湖、阜阳各1家.2002年底,据对15家孵化器的统计表明,孵化场地面积为18.8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2家.孵化器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在全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战略的实施,其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确定省域物流枢纽城市和综合物流中心城市,评价各地级市可达性和划分出各市域物流实力等级的基础上,刻画了安徽省物流综合实力的点线面空间发展格局,并按照点-轴-面的物流空间组织模式,提出营建T型物流经济带和Y型物流经济带,即以合肥、巢湖轴线与沿江城市轴线构成的T型经济带;以淮北、蚌埠、阜阳、淮南、合肥等组成的Y型物流经济带。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推动安徽省物流产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DPSIR方法,建立了包含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5项因素22项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地区各市的低碳经济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宣城、铜陵、池州、滁州、巢湖、马鞍山、芜湖、安庆、合肥.宣城和铜陵两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其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水平较高;合肥低碳经济水平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发展中能源消耗、电力、交通路网等压力过大,需要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他6个城市,各因素层指标比较均衡,但发展中仍需注意对个别极值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其经济辐射对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联系强度出发,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并在ARCGIS10.2的支持下勾勒合肥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经济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实力最强,与其作为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符;(2)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3)受到南京经济辐射、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力较弱并且有减弱趋势。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提出诸如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正确处理合作竞争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水稻大面积减产、绝收,穗子以下逐渐变灰乃至变黑,500 kg的产量骤减至50 kg,甚至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超万亩。"两优0293"水稻种子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生产。该新闻迅速获得关注。"两优0293"是否为超级稻、何种原因导致减产绝收、超级稻攻关中产量与质量如何平衡等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安徽省各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安徽省十六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了八个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对十六地市进行了综合排名.结果显示铜陵市为新型城镇化一级水平,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和淮北紧随其后为二级水平,滁州、宣城、池州、安庆和黄山属于第三级水平,其余地市为四级水平.本文描述了安徽新型城镇化状况以及针对各市给出一些政策建议以便更好的发展城镇化,进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安徽科技》2008,(9):31-31
8月28日~9月1日,省科技厅分别在合肥、马鞍山、淮南、铜陵、安庆、蚌埠等6市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培训会,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申报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全省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中介机构、17个市科技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活动也标志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3.
按照<安徽省地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从2001年起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已连续两年分别对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安庆等市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抽查考核.实践证明:实施党的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已成为一股强大动力,正有力地推动着区域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从本市经济地位出发,重点推进地方工业发展 1998年芜湖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分别为4.9%、16.3%、8.6%,全省为2.3%、10%、13%;芜湖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水平,占全省总量的6.83%。为此“十五”科技规划应从第二产业量与质的飞跃入手,重点推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 二、从地理位置出发,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 我省以合肥、芜湖、蚌埠3个综合工业城市为纵轴,以安庆、铜陵、马鞍山为横轴,纵轴以合肥为中心,纵横以芜湖为结点,构成全省“倒T”型工业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0-2006年的整体服务业及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两大主要行业的时空演变,特别关注了现有三个经济区的服务业发展.结论表明,省会合肥在全省的服务业地位越来越高,皖江经济带的服务业集中在少数城市,沿淮城市群服务业均匀分布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与东部的经济联系加强,使得长江的航运优势逐渐突出,与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促进了皖北地区的运输业的发展;金融保险业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安徽省有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应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路、铁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重点发展合肥省级金融中心和芜湖、蚌埠一南一北两个区域金融副中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参与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1980—2012年,首都城市群经历了"首都圈、首都经济圈、大北京、京津冀都市圈"等名称的变化,其空间范围也在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过程中一变再变,对其空间范围的界定成为首都大区域协作发展的首要难题。将城市地理学的城市群理论应用于空间范围界定中,同时考虑中心城市经济综合能力和城市人口规模,在Arc GIS软件支持下,以北京市、天津市2个直辖市和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的5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经济距离、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考虑地域空间的邻近性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因素,对首都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明确合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结构是空间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内容,综合揭示城市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引入受教育水平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方式3个影响因素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应用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经济关系分析中,测算出合肥、蚌埠、芜湖城市间基于引力的经济关联性,划分了3个城市的合理辐射范围,证明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合肥发展服务业,芜湖东向发展和蚌埠巩固交通、培育品牌优势的发展方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揭示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匹配动态关系,对制定差别化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协同演进的规制政策具有启示意义.采用数列匹配度测算方法,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匹配度进行了测算,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半变异函数分析、热值分析方法,对匹配度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2011年,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平均匹配度为0.897 4,2015年降至0.849 7;(2)2011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Ⅰ指数为0.103 514,块金系数为0.522 1,2015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Ⅰ指数为0.083 359,块金系数为0.326 5;(3)2011年,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阜阳为热点地区,2015年,宣城、阜阳、淮南、亳州为热点地区,而合肥、六安均为冷点地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纠偏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平均匹配度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产业规划、经济发展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杭州科技》2020,(2):44-49
正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  相似文献   

20.
《华东科技》2012,(3):52-53
"给一个战略支点,来撬动江淮崛起。"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正在江淮大地奏响自主创新的乐曲。北京有个中关村,安徽有个"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安徽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引领安徽自主创新,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3年来,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总量在全国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