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目前已有的能力组成结构的优点与不足.在理论研究与学科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把形式教育说与实质教育说相统一从而建立正确能力理论的思想.依据上述思想,提出了“硬能力”与“软能力”的概念,建立了“智力-技能-认知结构”的能力理论,阐述了该理论的智力观、技能观、知识观和科学方法观.这不仅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惑人们的形式教育说与实质教育说的矛盾,而且也为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语法化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历时研究,即探讨某个语法形式的历时演变过程。现以共时的视角,分别从语义、结构密度、语法结构和语用范围四个方面探讨汉语中“不要太……”结构的“准语法化”现象(即语法化倾向),并且对产生此现象的认知动因作出解释。通过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语义变化导致语法结构变化;2)语用范围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化和微观化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知识的学习实质上是经历同化顺应的过程,从概率论课堂教学出发,阐述了“同化顺应”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推动教学深入本质、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给学生讲授一定量的新知识,而这些新知识作为学生的“脑外之物”,教学时该怎样使学生最有效地接受呢?笔者从学习皮亚杰、布鲁诺等认知理论入手,谈谈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知识有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对信息输入的组织或再组织,以便使它最大限度地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合。它的最终目的是把从环境中得来的经过再组织的信息结合到这些认知结构中去,按照个体已有的认识意义对感官输入进行必要的加工吸收。顺应是一种相应而又相反的过程,它改变认知结构使之能够对新经验起同化作用。当个体对感官输入的东西进行再组织(同化),将新经验结合到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时,认知结构的现有组织也发生改变,借以顺应新的输入。因此,学习就是求得同化和  相似文献   

6.
从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失误与同化、学习策略与顺应、知识的获得与图式理论以及认知发展阶段与外语学习的临界期等问题的探讨,对其理论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做出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在理解与发展其理论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英语独立主格结构经历着不断的语法化过程。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划分了独立主格结构的类别;基于认知语法之主观化理论,分析了各种独立主格结构的复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普通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前概念”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总结出普通物理教学中“前概念”的几种情形和使学生正确掌握物理概念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一、远程教育中教学环境的适应与构建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育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应。认知结构的功能(适应环境的功能)不变性和认知结构的结构可变性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两个立论基础。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_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涵着双向建构,即环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懒散地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动于环境以改造环境(外化建构)。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途径,并有效地学习新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愤悱,在情境中历练,在情境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色有女色和脸色之分.好色是人性基本,好德如好色是君子的境界.避色是人性的外化和层次.正色近乎品德,是人性的自觉.色论在儒学中占有相应地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  自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来 ,现实主义就是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这种主张文学模仿或再现生活的艺术观念或实践在 1 0世纪下半叶浸润着实证主义精神的法国小说中得到了登峰造极的体现。撇开左拉所宣扬的遗传和环境决定论这样的科学艺术程式不谈 ,他以最大限度的精确性用语言这种概念媒介重现视觉形象的吉诃德式的努力及非凡的成就既招来诸多非议 ,又使追随者们望而生畏 ,以至于另辟蹊径了。时代的气氛是革命性的。绘画领域是印象主义运动来势迅猛 ,很快推翻了自 1 7世纪荷兰风俗画画派到 1 0世纪中叶写实主义画派的种种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6.
对"中介"论与"一分为三"之关系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承认“中介”的有很多,但多数人还是不承认“一分为三”;既承认“中介”也承认“一分为三”的人确有不少,可他们对于“中介”的理解又有所不同;而更多的人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论证“一分为三”,不过并未涉及到“中介”。“一分为三”并不完全等于“中介论”,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诠释学理论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还是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都与西方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艺诠释学理论有惊人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艺诠释学更多地显出形而上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如火如荼的改革,从概念、课本、方法理念上都可见一斑。比如由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现在的《课程标准》,“学习方法”现在叫“学习方式”,“教学改革”现在叫“课程改革”;几年之内中学英语课本从《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到《Go for it》再到现在的仁爱版教材;方法理念上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说课”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一。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在新国际国内环境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三个代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吸取众多学者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六书"作为汉字构形的演化,尤其对其中的"假借、转注、形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